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年報業績搶先看,64家公司虧損超10億

記者 陳毛

經歷了月底的披露高峰後,今年前三月兩市3,600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141家公司完成了年報披露,佔比32%。

披露結構

從板塊上看,滬市完成披露542家,深市主機板178家,中小板253家,創業板168家,各版塊披露完成比例均在20%至40%之間。

從業績角度看,由於中小板、創業板的業績預告及快報的強製披露規則,除了退市危機下的*ST龍力(002604.SZ)及*ST長生(002680.SZ),中小板929家和創業板749家上市公司均完成了業績披露。深市主機板及滬市也均有43%的上市公司主動或被動的完成了業績披露,加在一起兩市共有2,503家上市公司完成業績披露及預披露。

今年的披露與往年相比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其中一個是大公司的披露節奏加快。

不過從今年來看,披露結構有一定前移,如果以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市值佔比來算,兩市已披露上市公司市值佔兩市比例為56%,大幅高於32%的已披露公司家數佔比,呈現了大公司相對提早披露、中小公司相對滯後披露的趨勢。

如果從申萬一級行業的角度看,如下圖,采掘、食品飲料、非銀金融、銀行、建築建材等行業的頭部公司幾乎均已完成了年報披露,且28個行業中僅有5個行業的市值披露進度慢於公司家數披露進度。而從上市公司的角度看,未披露年報行業分布較為零散,部分行業龍頭比如海康威視(002415.SZ)、家電行業的美的集團(000333.SZ)、格力電器(000651.SZ)尚未完成披露。

將報表折中放在3月底披露有一個客觀原因是與4月要披露的一季報錯開時間。不過從往年的情況以及去年的實際情況看,報表披露節奏與上市公司業績也有較強的關係。通常來說,業績好的公司有預先披露業績的動力,相反業績相對不佳的企業有扎堆在四月末伴隨密集披露的傾向。

下圖描述了已披露年報的1,141家上市公司在各行業中佔比、以及已披露業績的2,503家上市公司所屬行業的業績增長情況。可以看到披露完成度前兩名的鋼鐵與銀行業,業績增速排在行業前9,且業績增速前9名的行業其披露完成度均高於市場平均。相反的,業績披露完成度後5名行業計算機、農林牧漁、通信、電氣設備、傳媒,其業績增速排在各板塊的後7位,且業績增速後7名的行業其披露完成度均低於市場平均。

業績歸因

從截止一季度末已披露去年業績的2,503家上市公司來看,去年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可以簡要分為四個方面:經營虧損、商譽減值、其他資產減值、投資虧損。

商譽減值是去年多數公司財務大洗澡的主因,所以從資產減值中單獨列示出來。其他資產減值包括像應收壞账損失、存貨跌價等,投資虧損包括出售虧損項目、金融產品投資虧損等。

其實,上述原因存在連動的作用。由於去年宏觀經濟存在一定波動,企業盈利能力受到壓製,經營業績不佳最先反映的便是當期業績的虧損。出於謹慎性原則,當期經營不善的影響因素如果在未來期間不容易消除,會計準則上也要對未來經營風險予以反映,未來業績的變現結果便反映在了資產減值中。如果判斷資產或資產組業績持續性不佳,可收回金額低於账面價值,則將會計提相應資產的減值。如果將相應減值資產提前打包出售,相應虧損也會反映在投資收益中,呈現為投資虧損。

界面新聞研究部對去年歸母淨利潤虧損超過10億元的64家公司進行具體分析,如下圖:

去年大額虧損的公司中,近9成的公司虧損原因為資產減值。其中以商譽減值為主導的有34家,佔總體的53.1%。虧損原因以影響金額最大的因素為主,通常出現商譽減值的公司,相關資產減值及經營虧損程度呈同向增長。

為何商譽減值當上了去年拖累業績的主角?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偶然。

其中一個原因是高商譽本身的確存在問題。當年A股在2015年曾迎來一段並購重組的爆發期,無論是總金額還是交易數目都創下了歷史新高。所以從三年業績承諾的角度考慮,這兩年就是業績承諾集中到期的高峰。在當時以高於自身利潤數倍的代價收購資產,大手筆的對賭、畫大餅的手法屢見不鮮。然而實際上,經歷了去年經濟環境的動蕩以及部分行業政策高壓,多數過去激進發展企業的經營回路戛然而止,業績續航能力出現問題。靠把項目不假思索的裝入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平台提高估值,融資,再裝入新項目的老循環行不通了,留在手裡的只能是些連年虧損的項目,成為公司的利潤黑洞。通過商譽減值反映上市公司真實的財務情況有著迫切的需求。

同時政策層面也推動了商譽問題的暴露。去年11月16日,證監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對商譽減值的各類會計監管風險進行提示,對企業定期或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提出要求,表明了監管層對商譽減值情況的重視。另外,在今年1月4日,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官網披露的《企業會計準則動態(2018年第9期)》提到,大部分谘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並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账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後續會計處理方法。雖然這僅是國際理事會的委員做的反饋意見,不過至少說明,商譽減值轉換為商譽攤銷這一事宜正在進入大眾視野。從上市公司的角度講,一手是嚴抓商譽減值、不能在財務報表中隱藏風險,一手則是要將未來的商譽風險化解,一旦未來幾年轉化為商譽攤銷的會計處理的方案提上議程的話,這些虧損項目將持續拖低公司業績。所以上市公司也有動力去主動處理商譽問題,以長痛不容短痛的原則,通過一次性的核銷,連帶著相關其他的資產減值,把未來的資產減值風險在當期化解。

傳媒行業是巨額虧損的聚集地,共有19家呈巨幅虧損。電氣設備、醫藥生物、家用電器及計算機行業次之。

從當前上市公司商譽分布的結構來看,高商譽板塊的巨額虧損程度普遍較高,投資者需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謹慎甄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