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枯筆淡墨繪家山——漸江作品賞析

明末清初之際,在徽州崛起一個以描繪黃山、白嶽及新安山水為創作題材的畫派,其成員主要為生活在徽州區域的畫家群和當時寓居外地的徽籍畫家,時人稱之為“新安畫派”。最早提出“新安畫派”稱謂者,則推清代美術理論家張庚,並將漸江、查士標、孫逸和汪之瑞並稱為“新安四家”或“海洋四家”。本文主要選取安徽博物院館藏漸江的幾件精品之作,以饗讀者。漸江,安徽歙縣人,生於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卒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俗姓江,名韜,字六奇、鷗盟,為僧後名弘仁,自號漸江學人、漸江僧,又號無智、梅花古衲,明朝遺民。他師古人更師造化,終成新安一代巨擘。

圖1-1 《曉江風便圖》(局部)

圖1-2 《曉江風便圖》(局部)

《曉江風便圖》手卷(圖1),它是漸江存世的最經典作品之一。該卷為紙本,淡設色山水,縱28、橫243厘米。圖寫自新安行船至揚州,由浦口練江入新安江一帶的實景,時作者友人吳伯炎將赴廣陵,漸江作此卷以贈之。該手卷採用平遠法構圖,畫面橫向展開,前段寫練江沿岸霞山、將軍山諸山嵌岩峭峙,林木蕭疏,溪寒水涸,饒有冬意;中段寫兩岸高峰峻嶺,寒亭孤塔;後段寫江對岸曉霧迷蒙,煙巒重迭,順流而下的江面上,遠處兩船齊駛,近處一舟風帆正懸,點出曉江風便的主題。卷尾題:“辛醜十一月,伯炎居士將俶廣陵之裝,學人寫曉江風便圖以送,揆有數月之間,蹊桃初綻,瞻望旋旌。”署款弘仁,鈐朱文“弘仁”圓印,白文“漸江”方印。辛醜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屬於漸江晚年作品,正值其畫風成熟時期。

圖1-3 《曉江風便圖》(局部)

在師法傳統上,漸江最崇元代畫家倪瓚,“喜仿雲林,遂至極境”,“每到得意處,幾欲奪真”。《曉江風便圖》便採用倪瓚式“一江兩岸”構圖,一溪江水將畫面的前、中、後三段巧妙地連為一體,完整和諧。圖中江水用大片留白來表達,不擦一筆,空明悠遠,蘊含著無限的美感。雖有層層累加的山體,但整幅畫面整潔婉約,帶給觀者冷逸而又不失氣韻之感。畫面石多而樹少,樹木造型各異。後段寫曉江對岸煙霧、峰巒,用細淡而沉穩的線條勾寫,用墨清雅,不染塵埃,透露出一種空靈純淨、高潔峻雅的悠遠意境,頗有米家雲山的氣韻。漸江在其《畫偈》中雲:“雲山蒼蒼,煙水茫茫。尚書克恭,先輩元章。”言下之意,對高克恭、米元章非常敬仰,對其筆意也多有模仿。《曉江風便圖》卷後附程守的跋中也有“憶漸公作米家雲山”之語。《曉江風便圖》是國寶級文物,它幾經流轉,幸得黃賓虹、許承堯等大家珍藏流傳至今,十分不易。

圖2 《高桐幽篠圖》軸

《高桐幽篠圖》軸(圖2),原也由許承堯先生所藏,後捐獻給安徽博物院。該畫紙本,墨筆,縱58、橫33厘米。圖繪高桐一株,幽篁幾杆,依石而生,風姿綽約。文石直立,質堅瑩潔。淡墨勾勒文石和樹乾,竹竿及竹葉直接用濃墨輕鉤,梧葉用濃墨暈染,畫面樸素簡潔。左上角作者行書自題:“意作高桐幽篠,特紙促不稱。二瞻以之覆瓶,甘所願也。若為存貯,有玷秘笥。漸江學人。”題下加鈐“漸江學人”四字白文方印一枚。“二瞻”即查士標,號梅壑,字二瞻。此題款顯然為作者自謙之語,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查士標家藏豐厚,精於書畫。漸江與查士標同為“新安四家”,交情深厚,頗多文藝酬唱。圖右下側有孫逸楷書觀題七言古詩一首:“文石岩岩翠竹新,秋桐一樹正堪憐。九龍山下王高士,師筆能分一段神。”孫逸,字無逸,號疏林,安徽休寧(一作歙縣)人,也是“新安四家”之一。他題中的“王高士”即明初大畫家王紱。孫逸認為漸江這幅《高桐幽篠圖》頗得王紱畫之神韻,“師筆能分一段神”,評價極高。

圖3 疏林空幾圖

《沚阜圖》冊頁作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該冊頁長22、寬14厘米,計有十一幅,其中山水九幅,梅花一幅,漸江自跋一幅。十幅畫均無款,鈐有“漸江”朱文連珠印,“漸江”白文印和“弘仁”朱文圓印。 《沚阜圖》冊之五——疏林空幾圖(圖3),圖繪奇峰壁立,猶如擎天一柱,直插雲霄,無可及頂。

圖4 老梅新枝圖

《沚阜圖》之十——老梅新枝圖(圖4),圖繪老梅一株橫斜於前,獨木倔立,蒼勁有力,生出兩三枝條。畫面用筆瘦硬,“古乾槎牙見屈鐵”;梢頭線細,圈花成蕊,濃淡得宜,疏朗清瘦,風韻有神。清代名家湯燕生曾讚譽漸江所畫之梅,“漸江老人梅與探,畫梅入妙冠江南”。漸江酷愛梅花,更善畫梅,這幅老梅新枝圖頗得梅之疏花淡蕊、冷豔幽香的風致。

最後一幅為漸江自跋(圖5),曰:“學人頓巾缾於沚阜。維時大雪彌漫,舟車膠澀。籍芘甦生居士寓齋,僵仆之困,庶幾免焉。傾將荷擔還山,臨岐呵凍,率塗遂成十冊。用以投教,又當博居士一朵頤耶。戊戌嘉平月,漸江弘仁謹識。”戊戌嘉平月即順治十五年十二月(1658年),漸江被大雪困於沚阜,一時興起臨岐呵凍,遂成此十冊。之後,漸江留沚阜度歲,並於順治十六年元日作《梅花書屋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5 漸江自跋

漸江是明朝遺民,明的滅亡對其打擊很大,只得將一腔愛國之情訴諸於筆端。他用細勁沉穩的線條、簡淡清遠的筆墨把家鄉的山石丘壑、林亭古渡和曉霧風帆等景致很好地表現出來。在他筆下,新安山水滌盡了喧囂軟俗的塵世氣息,荒寒孤寂似不食人間煙火,顯現出高潔清逸的格調,於寒光冷韻中給人一種蒼涼悲壯、堅強不屈的感覺。

原文作者:李豔紅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8月刊《枯筆淡墨繪家山——漸江作品賞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