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首兒歌,毀了四個大帝國

全球通史

「全面展現全球歷史文化風貌,趣味解讀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上古神話到當今各國八卦,我們為您一一講述」

01

【長毛到西興,債務都零清;長毛到西興,光棍好成親。】

這首兒唱起來粗鄙,

文學上一點不高雅,

確是19世紀中期在江浙一帶最為流行的“金曲”。

熟讀歷史的都知道,“長毛”指的是太平軍。

當洪秀全大軍一路北伐勢如破竹地來到江南時,

百姓們夾道歡迎,

恨不得放鞭炮過年。

貧民百姓們讀書甚少,

曾國藩那篇慷慨激昂的《討粵匪檄》對老百姓來說實在太掉書袋子了。

【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

這句知識分子聽來悚然激憤的千古名句,

對老百姓來說卻是空話。

孔孟哭不哭關他們什麽事呢?

哪裡有洪天王說“光棍好成親”來的誘惑大?

就靠著這麽兩句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的民謠,

太平軍迅速俘獲了底層百姓的心。

民心之向背,

往往左右了一個王朝的命運。

曾國藩之神勇智計,

也擋不住這場鬧劇般興起的農民起義,

給腐朽的清王朝來了致命一擊。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

便是因為它歌詞、旋律簡單,

朗朗上口容易傳唱,洗腦程度極高。

古往今來,

不管是農民起義、還是貴族反叛,

或者是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

多會編幾首民謠,

鄉間小兒廣泛傳唱,

形成獨特的“封建社會謠言史”。

而歷代農民起義中,

總湧現出無數“反歌”,

戳中了天下苦暴政者的痛點,

也撩撥起貧民百姓的通天暴怒。

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以不可轉圜的恐怖威力席卷向堅不可摧的大帝國統治者…

02

【小民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奈何望欲平!】

東漢末年爆發過一場以宗教形式組織的農民暴亂,

由張角長官,

因起義者頭裹黃巾而被稱為“黃巾之亂”。

他們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

向東漢朝廷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這場暴亂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一首民謠中。

百姓的頭髮是韭菜,剪了又長、長了又剪,在這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的時候,卻不能當飯吃。

百姓的頭顱像雞頭,牲畜的命不值錢,百姓的命不如牲畜,但頭割了,卻還是忍不住發出悲鳴。

《漢書·食貨志》裡寫:“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天下那麽大,容得下宦官亂政、外戚胡鬧,卻容不下掙扎求生的貧民。

朝廷腐敗、邊疆戰事不斷,天下大旱,卻無顆米救濟,賦稅一日比一日多,即使將肉身都賣掉也償還不清,官官相護,都想撈一筆之後拍屁股走人。

當走投無路的百姓喊出“奈何望欲平”時,

東漢王朝的警鍾已經敲響,

黃巾軍如潮水般在全國各地湧現,

天子永遠地失去了威嚴,

這個曾經傲視天下的大漢王朝,終將覆滅。

03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這首《無向遼東浪死歌》作於隋朝末年,作者是隋末農民起義早期領袖王薄。

他自稱“知世郎”,

穿著紅上衣和背帶褲,

一手拿槊一手拿刀,

上山跟土匪搶獐鹿,

下山跟地主老財搶牛羊。

他寫了一首歌,

歌名翻譯一下叫“別去遼東白白送死啊”,

號召大家一起反對隋朝皇帝。

隋煬帝不是一個無知昏庸的皇帝,

但他一定不是一個好皇帝。

有時候一個聰明卻愛折騰的帝王,

比一個無知卻懦弱的帝王給百姓帶來的傷害更大。

隋煬帝登基以來,

好大喜功地幹了數不清的事兒,

修運河、建東都,

還不惜耗費無數民力去征伐高句麗。

過度的征斂摧毀了國家經濟,

將百姓置於水深火熱之地,

民間沒有活路,爆發了大規模民變。

王薄率先舉起了反抗的大旗,

用一首民謠糾集了數萬人,盤踞泰山。

他的《無向遼東浪死歌》在廣為傳唱過程中也得到了潤色,變成了好幾首。

【又莫向遼東去,迢迢去路長。老親倚閭望,少婦守空房。有田不得耕,有事誰相將?】

【又莫向遼東去,夷兵似虎豺。長劍碎我身,利鏃穿我腮。性命只須臾,節俠誰悲哀。功成大將受上賞,我獨何為死蒿萊!】

王薄的起義很快失敗了,

但更大規模更轟轟烈烈的起義又起來了。

河南的瓦崗軍,

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軍…

這些起義軍雖然最終都宣告失敗,

但他們徹底擊垮了隋王朝,

將暴君的暴政推翻,

最終迎來了清明盛世。

04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吃他娘,用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闖王來了不納糧”,這首歌裡的這七個字,對於遭受天災人禍饑寒交迫的農民來說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苛捐雜稅,

是一座又一座大山壓在百姓肩上,

壓彎了他們的背和腰,

也壓彎了他們的膝蓋。

那個天性多疑的皇帝用朝令夕改的方式妄圖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時,

百姓早已被消磨了耐性,

再也無法相信他了。

於是有一天,

一個天生脾氣暴不好惹的無業遊民舉起了義旗,

萬民歸附。

人們親切地稱他為“闖王”,

相信他會帶著大家殺入北京城,

相信勝利以後的日子可以不當差不納糧,

大家快活過一場。

李自成是天生的將才,

他真的攻進了紫禁城,

逼死了崇禎帝。

可是他也迅速地變了,

答應百姓的要求一個也沒開始做,

卻先娶上了美妾過上了帝王生活,

縱容部下燒殺搶掠。

和所有的農民起義一樣,

李自成是不會成功的,

農民階級有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民眾的力量強大到足以摧毀一個堅不可摧的帝國,

但他們自己卻無法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官僚系統,

更無法合情合理地繼續維持一個帝國的運轉。

李自成的兵敗幾乎是歷史的必然。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

得利的漁翁會是一支來自關外的鐵騎,

他們以破竹之勢成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人民在短時間內,

迎來了更悲愴更慘烈的死亡。

或許正是因此,

當兩百年後,

一個瘋瘋癲癲的“天王”和“東王”用荒誕的“天父天兄下凡”的謊言糾集起一支起義隊伍時,

江浙的人民竟迅速地被一句“光棍好成親”的民謠給誆騙了。

李秀成配劍

在這些“流行歌曲”的撩撥下,

民眾的怒氣值在上升,

最終匯聚成潑天怒火,

而外強中乾的大一統清王朝,

便只有覆亡的命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