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結直腸癌年輕化,你想知道的全在這!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不只是我國,很多國家的結直腸癌發病都越來越年輕化~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據今年初發布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年新發病38.8萬例,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3位;死亡人數為18.7萬例,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5位。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結直腸癌發病也越來越年輕化。近日各大頂級醫學期刊連續發表了多項研究,對結直腸癌發病年輕化的趨勢及原因進行了報導和分析,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在多個國家,年輕人結直腸癌發病都顯著增加

今年5月發表在JAMA上的一項研究[1]對1975~2015年40年間美國9個地區在40~49歲診斷結直腸癌的3萬例患者進行了分析,發現後20年,也就是1995~2015年間,該年齡組的結直腸癌患者顯著增加;特別是遠處轉移的患者,所佔比例從1995年的22%增至2015年的27%,年增長2.9%。而7月份發表在Cancer雜誌[2]的一項研究也表明,2004~2015年間,在50歲之前診斷結直腸癌的患者比例顯著增加(從10%增至12.2%,P<0.001);而且年輕患者相比≥50歲患者更多診斷為晚期結直腸癌(III/IV期:52% vs 50%)。

在歐洲人群中也觀察到了相似的趨勢。Lancet子刊上一項對7個國家結直腸癌發病數據的分析[3]顯示,近10年來,丹麥(年增長3.1%)、紐西蘭(2.9%)、澳大利亞(2.9%)、英國(1.8%)的50歲以下人群結腸癌發病率顯著增加;加拿大(3.4%)、澳大利亞(2.6%)和英國(1.4%)的直腸癌發病率顯著增加。在20-29歲人群中,丹麥和挪威直腸癌發病率每年增長甚至高達18.1%和10.6%。此外,Gut雜誌上一項對1990-2016年歐洲20個國家超過1.4億20~49歲人群數據的分析[4]發現,2004-2016年,20~29歲的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最多,達7.9%;30~39歲人群發病率增長4.9%,40~49歲人群發病率增長1.6%。我國結直腸癌發病同樣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專家[5]指出,以往我國大腸癌高發年齡在50歲以後,但近年來臨床上30歲以下的青年白領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逐漸升高,約佔總患病率的10%;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的發病年齡明顯提前,高發年齡為45歲左右,較歐美等國家提前12~18年。而過去10年,結直腸癌發病率翻了一倍,且還在以年均4%~5%的速度遞增。此外,有研究[6]顯示,與發達國家以20~29歲年齡段人群增長速度最快不同,2004~2009年我國20~29歲年齡組結直腸癌發病率呈降低趨勢,平均增長速度為-0.01;30~39歲年齡組增高趨勢較明顯,2009年與2004年相比增加了19.8%,其中男性發病率增加了2.75%,女性增加了7.09%。表1 2004~2009年我國20~29期30~39歲人群大腸癌發病率(1/10萬)

年輕人結直腸癌發病率升高是因為結腸鏡檢查率提高嗎?

不過,年輕人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究竟是因為疾病的實際增加,還是由於隨著時間推移更多人進行了結腸鏡檢查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近日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人員對5萬餘例40~54歲受試者的數據進行了分析[7],發現在2000~2015年期間,40~44歲人群的結腸鏡檢查率相當穩定,維持在3%以下,而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28%;45~49歲人群的結腸鏡檢查率翻倍,從2.5%升至5.2%,而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15%;50~54歲人群的結腸鏡檢查率增加了約1.5倍,從5%升至14.1%,而發病率增加17%。而且,如果早發性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是由於檢查率增加,那麼應該有更多患者在早期診斷,也就是說篩查出來的患者更可能為局部疾病。然而,與前面研究中年輕患者更多為晚期疾病一樣,該研究也發現,40~44歲人群的局部疾病增多,但45~49歲人群未增多;而且,所有年齡組的遠處轉移疾病增長都高於局部疾病(年增長:2.9% vs 1.1%)。也就是說,研究期間三個年齡組總體和遠端轉移結直腸癌的結腸鏡檢查率和發病率並不完全一致,結腸鏡檢查率上升並不能完全解釋年輕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升高的原因。

還有什麼原因?

在2019年世界胃腸道癌症大會上,以色列Rambam健康保健大學的Irit Ben-Aharon對此進行了分析[8]肥胖對兩項美國大型隊列研究數據的分析發現,兒童時期身體肥胖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相關,特別是在女性中。另一項對護士健康研究II中的8.5萬餘人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與健康體重女性相比,肥胖女性的早發性結直腸癌風險幾乎翻倍,超重女性的風險也有所增加。抗生素使用增多Ben-Aharon指出,多項研究表明,抗生素使用,特別是中青年時期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增加結直腸癌風險。在美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嬰兒和兒童使用抗生素明顯增加,這可能影響了他們的腸道菌群多樣性並增加癌症風險。不過目前尚不清楚使用抗生素對於早發性結直腸癌是否有直接作用。表觀遺傳學變化含糖飲料和食物攝入的增多、空氣汙染水準更加嚴重,以及打遊戲或使用智能手機導致的久坐習慣的增加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表觀遺傳學變化。Ben-Aharon指出,雖然早發性和晚發性結直腸癌的基因組沒有顯著差異,但有數據顯示DNA甲基化譜差異明顯。而DNA低甲基化是人類腫瘤高解析度基因組研究中發現的第一個表觀遺傳學異常,不過其與早發性結直腸癌之間的關聯尚不明確。

該如何預防?

數據顯示,在美國,55歲以上成人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正在迅速下降,部分原因是結腸鏡檢查的廣泛應用可以消除癌前病變,降低發病率。而且,從息肉出現到發展為癌症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此期間發現息肉並進行乾預則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發生風險,因此結腸鏡檢查是預防結直腸癌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2019年4月11日,上海市抗癌協會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推出2019版的《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9]

高危對象

  • 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癥狀*的人群;


  •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 45歲以上無癥狀人群。

*兩周肛腸癥狀指有以下任意癥狀持續兩周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篩查建議

  • 40歲以上有癥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症治療癥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腸鏡檢查。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 40歲以上無癥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進一步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

  • 年齡大於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進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

  • 45~75歲無癥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10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


  • 糞便或血液的多靶點基因檢測可能有助於篩查,糞便標本的證據更為充分,但由於價格較為昂貴,限制了其應用。

預防建議

  •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煉,避免肥胖;

  • 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 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葯可能對於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和腸癌發生的風險,具體使用須諮詢醫生;

  • 戒煙,避免其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參考文獻

[1]Reinier G. S. Meester, et al., (2019). Trends in Incidence and Stage at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Adults Aged 40 Through 49 Years, 1975-2015. JAMA, 10.1001/jama.2019.3076

[2]Virostko J, Capasso A, Yankeelov TE, et al. Recent trends in the age at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US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2004-2015. Cancer. 2019 Jul 22. doi: 10.1002/cncr.32347[3]Marzieh Araghi, et al., (2019). Change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in seven high-income countri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0.1016/S2468-1253(19)30147-5[4]Fanny ER Vuik, et al., (2019).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young adults in Europe over the last 25 years, 1975-2015. GUT, 10.1136/gutjnl-2018-317592[5]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9/0307/c14739-30962801.html[6]薑艷芳, 魏志, 孫自勤. 中國青年大腸癌發病趨勢分析[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 2016, 25(9):982-987.[7]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acs-rie071219.php[8]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15535征 稿

請註明:【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來稿以word文檔形式,其他不予考慮

你在看我嗎?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