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要了朱熹命的竟然是腳氣病

導 語

張修之治死朱熹到底是用藥不當的醫療事故呢,還是朱熹患的就是「不治之症」的腳氣病呢?

翻看清代學者陸以湉的《冷廬醫話》,發現這樣一個醫案,醫生張修之在給晚年的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學家)治療腳氣病時,竟把朱熹給治死了。治療腳氣病能治死人,這在今天聞所未聞,但在800年前的朱熹身上,它確確實實發生了。

張修之治死朱熹到底是用藥不當的醫療事故呢,還是朱熹患的就是「不治之症」的腳氣病呢?我們看看張醫生的用藥過程就什麼都知道了。

腳氣,古代稱「緩風」,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中醫認為腳氣是由外感濕邪病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於腳而成。具體表現是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腫脹等。古代還把腳氣詳細地分為乾腳氣、濕腳氣和腳氣衝心等多種證型,這在孫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中都有記載。

我們如今明白的腳氣病是維生素B1的缺乏症,這在《漢書》中也有記載,古人也認為食精米和偏食者易得腳氣病。孫思邈提倡的用大豆、烏豆、赤豆等粗糧輔助治療腳氣病以及李時珍《本草綱目》用米糠治療腳氣病等,都與如今的改善膳食結構,多食富含維生素B1的粗糧,有異曲同工之處。至於用藥,張醫生給朱熹用的中藥黃芪和罌粟殼,就是今天的醫生也仍然在使用。

既然如此,朱老夫子又是怎麼死的呢?

我們再看看張醫生的用藥過程就清清楚楚了。治療開始時,張醫生認為朱熹腳氣病的攻下之法是「去其壅滯,方得流通」,非常正確,他用黃芪、罌粟殼給朱熹補氣昇陽、利尿消腫也無可厚非,但緊接著在朱熹感到「服之小效」,體征減輕的情況下,張醫生又投以瀉下逐水的巴頭,行氣止痛破積的三棱、莪術等葯。在朱熹出現腑氣不通、大便秘結時,張醫生隨即讓朱熹服用溫白丸,以致讓朱熹腹瀉不止,死於非命。

其實,溫白丸也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中成藥,它是由半夏、白米、丁香、薑汁等中藥配伍而成的,據宋代《聖濟總錄》記載,它是治療宿食不消、痰飲留滯、腹痛嘔逆的良藥。但問題是張醫生用過頭了。

從張醫生自始至終的用藥情況看,他一個勁地用攻伐之劑、破積之葯,光想著治療朱熹的腳氣病以及由此引起的併發症——胸膈脹滿、下肢腫痛的實症,忽略了朱熹年高體弱的虛候,這無異於用石板治駝背壓死人不償命的庸醫,朱熹不死才怪呢。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陸以湉在《冷廬醫話》中總結這個教訓時也感慨地說道:「觀此高年之人,慎不可用攻葯也。」所以我們在給老年人用藥時,一定要考慮老年人臟腑氣血衰弱的特點,合理用藥,避免大劑偏性,避免出現毒副作用。否則,800多年前的朱熹之事還會重演,讓本來不至於死人的腳氣病釀成大禍。

- END -

◆ 想要投稿

發文至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或者直接給我們微信後台留言交流

◆ 訂閱雜誌

?通過全國各個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42-185

?直接與我刊發行部聯繫

聯繫電話:0731-84307941(王老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