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大瓶頸,百億規模,3D列印的轉捩點之年

文/王輝輝

編輯/羅傳達

應用提升,企業產量增長明顯,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3D列印行業的發展駛入快車道。

戴玉宏來是深圳光韻達光電科技公司(以下簡稱光韻達)的3D列印事業部負責人。據他介紹,這一年,在人員、設備等基礎設施均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光韻達3D列印業務的營收較上一年翻了一番。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2018年下半年以來,我們陸續承接了一些批量化定製業務,開始了批量化生產。”他告訴鋅財經,3D列印行業批量化定製的轉捩點已經到來。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國千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千科技)的董事長宗貴升。

他認為上世紀90年代初,聊起3D列印大家都在講技術,最近幾年開始講產品,而現在則是在討論實際應用,講技術能夠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千萬元級訂單出現

光韻達是蘋果公司在華南地區唯一的3D列印零組件供應商。

“美國對一些對精準度要求高的手機零組件,不再允許其使用傳統磨具了,必須使用3D列印。” 戴玉宏說,因此蘋果手機部分模具已經用3D列印技術生產。

在每次新產品推出前,蘋果公司都會先生產3000~5000部樣機作為客戶體驗。“傳統方式開模具周期長、成本高。現在,企業一般都會選擇3D列印。”戴玉宏說。

之後便是調整產品細節、製造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模具。這一階段,光韻達會根據蘋果公司提供的用戶反饋,設計、調整注塑方案,列印模具。

模具要經過很多輪的數據、尺寸的調整,傳統方式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高。“3D列印技術不僅能夠保證模具的精密度,還能將注塑周期大大縮短,從而降低使用成本。”戴玉宏解釋道。

當蘋果公司都開始擁抱3D列印技術,其他工業製造領域更沒有理由拒絕。這一點,身處一線的戴玉宏感受愈發明顯。

目前光韻達的3D列印產品主要集中在汽車和電子兩個行業,“2018年幾個千萬元級的大訂單都是來自於這兩個領域。” 戴玉宏說。

據他介紹,在新能源汽車、改裝車和限量版高端車市場,有汽車廠商甚至直接列印零組件。“以前我們承接的小批量訂製多是十幾或幾十件,有時甚至只有幾件產品,但現在上百件的訂單開始增多,有些甚至能達到上千、上萬件。”

有了這些大訂單的支撐,2018年光韻達3D列印業務的營收達8000萬元,其中3D列印產品和服務的營收佔比為35%,“產品和服務的業務量與2017年相比,翻了一番。”戴玉宏說。

與光韻達不同的是,國千科技為B端和C端用戶搭建了國千雲製造平台。據宗貴升介紹,這一平台的一端是國千雲製造的設計部門,另一端則是分布在全國十多個城市的3D列印智造中心。用戶可以通過雲製造平台在線提交數據文件或圖紙,然後由國千雲製造的設計師們根據用戶需求完成設計,並交由距離用戶最近的3D列印智造中心完成列印製造,並最終將成品交付到用戶手中。

宗貴升告訴鋅財經,2018年下半年以來,雲製造平台的訂單量增長明顯。“3D列印從原來的樣品列印時代,走到了實際應用的批量化定製時代。目前我們四十台多SLS設備(3D印表機的一種)每天都屬於滿負荷運轉的狀態,有時訂單太多忙不過來,還要委託外面的機構列印。這在一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宗貴升說。

宗貴升強調,在B端的一些製造企業中,3D列印甚至已經成為生產線的一部分,用於零組件的直接列印,“在國外,每台汽車有十幾公斤的零組件是通過3D列印製造生產的。”

前瞻行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3D列印的產業規模為達100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則有望超過122億元,增長率超過22%。“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應用的增多。”羅軍分析道。

抓好“應用”這個牛鼻子

量產應用增加的背後,是中國3D列印行業在最近幾年經歷了高速發展。

中國3D列印技術產業聯盟提供給鋅財經的數據表明,2018年,中國3D列印領域相關企業有近600家,其中近一半企業是2016年以後才進入3D列印市場的。

“這些企業的規模大多集中在1000~2000萬元,較幾年前的500~600萬元,增長明顯。” 中國3D列印技術產業聯盟創始人羅軍說。

企業增加的同時,行業應用也在快速發展。“每年都會有新的產品種類出現。應用主要集中在製造、醫療、教育、航空航天、軍事等領域。”羅軍介紹。

其中,工業製造領域成為“3D列印+”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它領域還在起步階段。如當光韻達已經開始從汽車、電子等行業承接千萬元級的項目時,一些主要從事消費品和藝術品列印的企業還在艱難求生,每天的訂單量維持在數十件的水準,3D生物列印鮮有產品上市銷售。

“3D列印能夠將傳統的多個零組件直接拚接列印成一個複雜件,目前在汽車、飛機等產品零組件的製造中應用較多。”宗貴升認為3D列印能縮短新產品研發時間,同時還可以通過機械集成,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性能。

設備銷售仍是許多3D列印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如光韻達8000萬元的年營收中,設備銷售收入佔比接近65%,北京三帝的設備銷售收入佔全年總收入的比例也達到60%。

對此,羅軍認為,3D列印行業要發展,必須抓好“應用”這個牛鼻子。“應用”市場做好了,社會的認識度才會提高,企業或研究機構也才能投入更多資金吸引或培養人才,加快技術研發,整個行業才能實現良性發展。

生物列印批量生產尚遠

生物醫學被認為是3D列印最具價值的應用領域之一。但在這一領域,目前仍未培育出成熟的市場,進入量產更是遙遙無期。

在國千科技的印表機購買者中,研究機構、大學和醫院佔比很大,“這些都是以研究為目的,而不是真正地應用於工業生產。尤其是在醫院,行業中稱其為偽應用。”宗貴升說。

在生物醫療領域,3D列印技術想要批量化生產,仍面臨許多困難。

首先是準入和許可問題。2014年下半年,當時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文規定,醫療用3D列印產品必須通過驗證和注冊。也就是說,即便是材料、形狀、功能等都與傳統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無異,只要更換了3D列印的生產方式,就必須重新向CFDA申請注冊批準。

這就導致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加,生產周期拉長。據宗貴升介紹,一款產品想要獲得CFDA的審批,至少需要3~5年,成本則從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因此,中國首個3D列印人體植入物——人工髖關節產品,先後歷時6年,才獲得CFDA的注冊批準。

因此,國千科技將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首先選在了康復器械上,“這類器械多屬於Ⅰ類、Ⅱ類醫療器械,通過審批相對容易一些。”宗貴升說。

即便如此,目前國千科技在3D生物列印方面仍處於戰略布局階段,還沒有產品上市。

光韻達同樣如此,據戴玉宏透露,2018年光韻達3D生物列印方面的營收十分有限。即使早在3年前,它就通過3D列印手術模型規劃,幫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完成了中國首例3D列印輔助的成骨不全矯形手術。

“據我觀察,那些拿到批件的產品,市場銷售情況也並不好。”宗貴升說。因為目前醫生對於3D列印技術的了解度和接受度都不高,並不願意在臨床上嘗試使用3D列印的生物醫療產品。

戴玉宏則強調,由於目前針對3D列印的生物醫療產品,國家還沒有頒布相應的收費政策和標準,也都未進入醫保。因此,3D生物列印產品想要真正地進入醫院,大面積使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大瓶頸:技術、材料、設計

除了醫療應用不足之外,3D列印技術在其他方面也仍存在許多不足。

從技術上來說,許多核心技術和重要材料仍掌握在國外製造商的手中,羅軍甚至直言,關於3D列印的重要原創技術,沒有一項在中國人手中,且近幾年中國在3D列印關鍵性技術上幾乎沒有突破。

從印表機的暢銷類型便可見一斑。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結果表明,目前國內市場上在售的3D印表機中,主流品牌包括聯泰、EOS、華曙、鉑力特、3D Systems、GE、Stratasys、惠普等,國外品牌佔大多數。

技術和材料都掌握在別人手中,中國企業便失去了定價權,因此一些3D列印材料價格虛高,直接導致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應用市場的發展。

但羅軍認為,更重要的,還是人們的觀念問題,是社會對於3D列印技術的接受度問題。

中國的3D列印行業,即便是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應用領域不斷增多,但很多企業仍處於觀望狀態,“要實現整個行業的規模化應用,我認為還需要3~5年的發展。”羅軍告訴鋅財經。

同時,資本市場越來越冷靜,對增才製造(3D列印)企業的估值日趨理性。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3D列印行業發生融資事件14起,2017年增至24起,2018年為26起,且金額普遍偏小,多集中在3D列印設備製造領域。

據羅軍透露,3D列印行業中,“小而散”的現象依然突出,幾百家企業中,上規模的企業很少。而且近600家企業中,80%的企業是在賣設備,同質化現象嚴重。“因為賣設備是掙快錢。”羅軍坦言。

宗貴升則認為,目前3D列印發展的瓶頸還在於設計。3D列印的優勢在於小批量、個性化和複雜性,解決好複雜性的問題就要有區別於傳統的工業設計。

如有些複雜零件是由原來的5~6個甚至更多個零件拚接而成,3D列印要實現機械集成和一體化列印,必須重新設計,“目前,這方面的人才缺口還比較大。”宗貴升說。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