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棣為啥要裝瘋賣傻?是被逼篡了侄子的權當上皇帝嗎

617年前的今天(1402年7月17日),明成祖朱棣把自己的親侄子趕下台,在南京就任明朝第三任皇帝。

朱棣為什麽謀逆篡奪侄子的帝位?是被逼還是預謀?為啥在南京稱帝後又遷都北京?又為啥在北京建起紫禁城?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看看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的前前後後。

太祖封王,抵禦外患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於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為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子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棣被封在燕京(如今的北京),為燕王。

明朝初年,每一個藩王除食糧萬石以外,還有軍事指揮權。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蒙元殘余勢力的軍隊,尤被明太祖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製。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製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時任平遙縣訓導的葉伯巨就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後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製,減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規定凡受封諸王必須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許各親王之間相互往來,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時前來,必須一王離京,另一王才可啟程。朱元璋此舉的目的在於避免諸王相互串聯,與中央相對抗。所以,諸王就藩,可以說是“生離死別”。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卻未能收到預期的後果。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分封諸子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裡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鏟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

後來朱棣就是打著這個旗號“清君側”的。

朱元璋駕崩,皇孫登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出現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況,皇太子朱標沒等到老爹朱元璋駕崩就先病死。明太祖朱元璋只好按祖製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因生性“穎慧好學,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稱讚他“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 不過,對於這位“仁柔少斷”的皇太孫將來繼任帝位,朱元璋並不十分滿意,曾一度打算更換太子,後因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勸諫,才沒有這樣做。

(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儘管如此,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繼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故,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帝。臨終前,朱元璋怕諸位藩王對皇孫繼位不利,立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儘管有朱元璋的遺詔,不許諸王“入臨、會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師南京奔喪。朱允炆聞訊後,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燕京(今北京),對此朱棣十分不悅。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長史葛誠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誠密問燕王府之事,葛誠如實稟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為內應。葛誠回到燕王府,朱棣見他神色不對,心中不免作疑。隨即朱棣親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徑直走皇道入宮,登陛不拜。監察禦史曾鳳韶彈劾其不敬,戶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慮絕人”,建議將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親”,婉言拒絕。朱棣察覺到朝廷對自己懷有貳心,回燕王府後,便托辭患病,以觀事態的變化。

廢黜五位藩王后,燕王裝瘋賣傻

藩王勢力如此做大,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建文帝先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於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之後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燕王起兵,爆發靖難之役

此後,燕王遣使入京師金陵奏事,使者被齊泰等審訊,被迫供出燕王的異狀,於是朝廷下密旨,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張信與其母親討論之後,將此事告知朱棣。

於是朱棣和姚廣孝等進行舉兵的謀劃,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燕王府中潛伏,以待變故。張昺、謝貴得到朱允炆密詔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帶兵包圍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將官屬全部捆縛,請二人進府查驗。二人進府後,朱棣派出府內死士將其擒獲,並連同府內叛變的葛誠、盧振一同處決。

當日夜裡,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

朱棣反書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廟,削朱棣宗室屬籍,廢為庶人。決定起兵討燕。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隻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佔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采取內線作戰,以部將郭資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數路並進,號稱百萬大軍,同時傳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供給軍餉。八月十五日,燕軍趁中秋夜敵軍不備,偷襲成功後又利用伏擊擊敗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編剩餘的部隊。

耿炳文率殘部不到十萬人在真定堅守不出,燕軍攻城三天不克。八月二十九日,燕軍返回北平。

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李景隆本是紈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東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間駐扎。

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建文帝采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

朱棣差點死在濟南

李景隆敗退後,燕軍圍濟南。右參政鐵鉉、盛庸堅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鐵鉉見勢不妙,決定派千人詐降,誘朱棣進城。次日,朱棣前往濟南,走到城門口時,城門預設的鐵板落下,但略快了些,只打中了其所乘馬的頭。朱棣大驚,換馬跑回。由於事出意外,斷其後路等工作沒能成功。朱棣逃回,大怒,圍城攻打三個月。

(濟南鐵公祠裡供奉的就是鐵鉉)

由於濟南的軍事地位極重要,若取得濟南,進可南下攻打,退可畫疆自守,故燕軍乘新勝之銳氣,志在必得。不料攻城不利,朱棣憤怒之下決定使用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鐵鉉見狀,在一些木牌上寫了“高皇帝神牌”幾個字並掛在城頭,燕軍只得停止炮擊。

六月,惠帝見濟南危急,遣使求和。朱棣不聽。七月,平安進軍河間,擾亂燕軍糧道。朱棣進退不得,八月十六,撤兵回北平。盛庸、鐵鉉追擊,大敗燕軍,收復德州。濟南之戰結束。

九月初十,朱允炆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參讚軍務,不久後升兵部尚書;封盛庸為歷城侯,平燕將軍,撤換李景隆。

直接南下,攻克南京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臨江一決。建文四年(1402年)二月初一,南軍將領何福、平安、陳暉進兵濟寧,盛庸進兵淮上。朱棣派兵襲擊南軍餉道後,二月二十一日,燕軍擊敗徐州的出戰軍隊,徐州自此閉城死守。

六月初八,燕軍駐扎於龍潭(距京師金陵東約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間,召方孝孺問計。有人提議逃往內地以圖興複,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萬兵,應堅守待援;即使真戰敗,國君為社稷而死,是理所應當的。

1402年7月13日,燕軍抵金陵。徐增壽(大將徐達之子)作內應,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於左順門。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

(朱棣繼皇帝位,年號永樂)

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故作姿態推脫幾日後,於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還令盡複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製,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

燕軍進入南京後,朱允炆在皇宮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朱棣入城後,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屍體,指認其為朱允炆,並執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後以天子禮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朱允炆的下落成為了千古迷題。據傳,鄭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尋建文帝的蹤跡。

為了穩定北疆,繼位後的朱棣先後五次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

對於朱棣的歷史總評價是這樣的:明成祖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問青紅皂白一概殺之,株連九族、十族,殺人過多,非常遺憾。

(壹點號《節日研究》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翟恆水,參考資料:明成祖朱棣年譜;靖難之變始末。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