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光義禦駕親征,北漢作為五代十國的小強,終於撐不下去了

趙光義登基後,打破常規,立即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展現了新皇新天氣和成就一番事業的良好願望。國家要統一,新皇帝要建功立業,兩者相契合,"禦駕親征滅北漢"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此時的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南方的後蜀、南唐、南漢已經消滅,剩下的勢力已不構成重大挑戰。

宋太宗首先安定了國內政治,積蓄錢糧,為最後的統一做好準備。太平興國三年,割據福建的陳洪進獻出了漳泉二州,早已歸附的錢俶也獻上了吳越國所有的人口及土地,北宋在南方完成了統一。

一、北漢雖弱,卻是個硬骨頭

北漢是由後漢皇室所建,與取代後漢的後周及其北宋一開始就勢如水火。雖然國力貧弱,但兵士悍勇,作戰時抱著必死的信念,因此,在割據勢力中軍力不容小視。其首府太原自唐始就是重鎮,經過歷代修葺,城池堅固,加之黃河、汾河、太行山相拱衛,易守難攻。

北漢還與遼國維持著特殊關係,遼國將其視為與中原政權的戰略前沿,加以支援,宋太祖數次討伐,都沒能成功。

963年,北宋平定荊湖,安國節度使王全斌奉命進攻北漢,奪取樂平。次年正月,迫降了北漢遼州刺史杜延韜,北漢向遼國求救,遼帝耶律璟發騎兵6萬擊退了北宋軍隊。

968年,北宋平定後蜀,恰逢北漢國主劉繼鈞去世,國內發生爭位內亂,宋太祖認為有機可乘,派遣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率軍攻打北漢,一度兵臨太原城下,但隨著遼國援軍的到來而退兵,遼北漢聯軍反攻晉、絳二州。

969年,宋太祖禦駕親征,迅速打到太原城下,圍攻了三個月,甚至決汾河水灌城,但北漢據城死守,遼國又派出了新的援軍,趙匡胤審時度勢,撤圍而去,但他並不是空手而歸,而是將北漢境內的居民內遷,堅壁清野,又斷絕北漢的商路,使其國困民窮,日益衰落。

975年,北宋平定南唐,趙匡胤可以騰出手來,解決北漢問題了,可惜戰爭部署剛剛完成就突然去世了。

趙匡胤在統一全國的進程中,奉行的是先南後北的政策,期間,也不放棄打擊北漢的機會,但他對遼國的實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對北漢實行逐步蠶食、消弱的政策,隻待瓜熟蒂落。

二、禦駕親征,統一大勢所趨

割據的政權只剩下北方的北漢,太平興國四年正月,準備充分的宋軍,大舉北伐。

宋太宗總結了以往與北漢作戰的經驗,一旦遼軍援救攻城宋軍就將陷於被動,因此戰役部署分為兩部分,一路以潘美為主將圍攻太原,另一路則重兵阻援。

阻援軍由郭進阻擊北面增援的遼軍,孟玄莆阻擊從東面增援的遼軍,趙光義親率主力一部攻打北漢其他地區,牽製、預防幽州之敵西援或南下。

郭進帶兵迅速佔據石嶺關,在白馬嶺阻澗為險,嚴陣以待。

北漢的連連向遼求援,遼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敵烈為監軍,率兵援救北漢。在白馬嶺,匆匆趕來的遼軍遇到了宋軍的阻攔,兩軍隔澗對峙。

耶律沙打算等待後續部隊,但監軍敵烈卻輕視宋軍,搶先渡澗進攻。郭進乘其半渡,突然出擊,斬殺敵烈等五員大將,殲萬餘人,遼軍余眾倉皇逃竄,雖被北院大王耶律斜軫救回,但短期內已無力再戰。

太原城,宋軍四面進攻,北漢則拚死的防守,並屢屢派人向遼求援,但使者多被捉住,並在太原城下殺掉。

遼國援軍敗回,宋太宗再無顧忌,他親臨太原,鼓舞士氣,以數十萬大軍,日夜圍攻。城內孤立無援,守軍軍心動搖,北漢皇帝出城投降。

結語:

可以說,這次攻滅北漢的戰役,趙光義是指揮得當的。他堵死了遼國的外援之路,從而保障了攻城任務的順利完成

但緊接著,趙光義就犯了大錯,在大戰後官兵疲憊之際,執意攻打幽州,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趙光義為什麽如此急功近利?是因為他急於證明自己是天選之君,也為了證明自己繼承皇位的正當性,還有就是成就功業之心

趙光義非常崇拜唐太宗,以小太宗自居,唐太宗文治武功無與倫比。而天下就快太平了,宋太宗也幾乎沒打過仗,他又非常自負,自認兵法韜略在胸,當然要一展抱負,禦駕親征,攻滅北漢也就是過程中的一部分。

北漢統治者不得民心,加之北宋的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對北漢軍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結束分裂,國家統一,也是人心所向,宋太宗順應了這一潮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