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600對2000就是打不過?貿易戰從不是數量對比那麽簡單

近日,美方在此前公布的對中方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征10%關稅清單的基礎上,又提出要將征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氣勢洶洶的手段和咄咄逼人的態度,令國際社會側目,也令中國接下來的反製措施成了備受關注的焦點。

8月3日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發表談話表示:中方決定,將依法對自美進口的約600億美元產品按照四檔不同稅率加征關稅。幾乎與此同時,國務院稅則委發布公告,宣布將對原產於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20%、10%、5%不等的關稅,並頒布具體反製清單。

從中方的公告來看,除了與以往一脈相承的“不得不打”“三個捍衛”原則立場之外,還有幾處關鍵表述含義非常豐富,“理性”和“克制”是指導思想:

一是這600億及分成四檔是怎麽來的?是在廣泛聽取意見、認真評估影響後提出的。說明這種有別於對手的反製措施,是立足於自身實際做出的。

二是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麽?就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對我國國內生產、人民生活需要的影響,希望能把貿易戰對老百姓的福利影響、對企業的壓力降到最低。

三是這些措施什麽時候兌現?這將取決於美方何時將其加征關稅的措施付諸實施。

四是我們還有沒有別的牌?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保留繼續頒布其他反製措施的權利。

但是即便如此,也許有人還是會心生疑慮:600億對2000億?還是分成四檔、最高一檔也不過跟人家一樣是個25%?這是不是說明我們手裡其實已經沒什麽牌了?甚至有的人可能還會發出感慨:這場貿易戰我們恐怕是打不過美國了!

事實上,如果中方不顧現實一味跟進,才是在較量中失去定力的表現。正如路透社此前的報導所說:中國官方對經濟的表述從“穩中求進,穩中向好”調整為中央政治局會議中表述的“穩中有變”,這意味著面對持續發酵的中美貿易戰,中國官方已經轉向更積極更務實地應對。

貿易戰不是賭博,既要有敢跟的勇氣,更要有會跟的技巧。對手拋出多少我們就盲目跟多少,並不能說明我們就是應對有效。

中美雙方的實力對比、對貿易戰的出發點和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決定了反製手段的差異。

美國自恃“財大氣粗”的老大地位,一邊用自己的國內法指責中國的貿易行為不符合國際規則,一邊揮舞著關稅大棒想讓中國乖乖聽話從內到外調整政策,更意圖通過一次次極限施壓想讓中國“受到更大痛苦”,從而把中國逼回談判桌邊。

但是我們就不能這樣做。

一來,無論是從體量規模,還是結構和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必須認清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實力仍然有不小的差距,面對一個比自己高大強壯的對手,強攻只是匹夫之勇,智取才是上選之策。美方打出2000億美元王炸,是為了快速求勝,雖然說其自身也會受到損傷,但是這種消耗在短期內它能扛得住。但是如果我們依樣畫葫蘆,就反而會得不償失。再則,從中美貿易進出口來看,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數據,2016年,美國對華出口總計1698億美元,其中產品出口1156億美元,也就是說,把所有美國輸華產品全都算進去,也很難湊出2000億。

二來,在這場貿易戰裡,我們是應戰方,對於貿易戰的態度一向是“不得不戰”,“戰”本身從來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更類似於一種製止對方狂轟濫炸的手段。對我們來說,我們要經得住、打得了,就更需要注意戰術與打法。中方的聲明裡說到要“保留繼續頒布其他反製措施的權利”,也許有人會懷疑:要是有牌,怎麽現在不打出來?那麽請再回到段首。毫無疑問,兩國間的貿易,除了關稅,當然還大有文章可做,比如非關稅壁壘,比如投資準入,比如對同行業競爭者的補貼,等等。

三來,中美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我們是正在追趕路上的新興大國,必須盡可能爭取和平穩定的內外部環境,盡可能把貿易戰對自身的影響降到最低,把損耗控制在最小。美國是地位穩定的守成大國,實事求是來說,他們比我們有更多折騰的資本和底氣,也不介意用自己的部分損失去換取中國國內經濟亂成一團,並由此讓中國錯過下一步的戰略發展期,成為其狙擊後來者的犧牲品。他們想誘導我們一起瘋,我們更需要保持冷靜。

就在中方公布反製措施兩小時後,庫德洛在接受福克斯商業新聞電視台採訪時說,中方的反製措施並非“以牙還牙”,“比我們看的數字要低得多”。他還警告,中方不要低估川普總統在對華貿易上采取行動的能力。字裡行間,洋洋自得,似乎貿易戰簡單到就只是一場數字遊戲。

中美貿易戰,中國要面對的是一個不好對付的對手,但也決不是無法對付。

我們雖然是不得不戰,但是要堅持自己的判斷和手段;

我們塊頭可能小一點,但是克敵製勝從來在準不在多;

我們跨步也許慢一點,但是揚長避短才能保證行穩致遠。

既然這場對決無法避免,那就讓我們拿出勇氣,心平氣和地較量下去。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樣的豪情,我們是從來不缺的。

(原題為《600對2000就是打不過?貿易戰從來不是數量對比那麽簡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