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住這四句話,就能在生活中修行

作者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1

淨化身口意三業

什麽是生活呢?與其我們將生活歸類為各種各樣的世俗生活、宗教生活、工作學習、娛樂休閑……不如用最直接的方式,以“身語意三業”來概括我們生活的全部。

“百年身世千秋業,莫負相逢人海間”,儒家常說“立功、立德、立言”為功業,但是佛家則說“業”就是造作,也就是眾生的思想行為。

身業,就是身體的造作,不論是衣食住行、勞動建設、破壞劫掠,這些都是身體所造作的業。而在身業中,殺生、偷盜、邪淫這些就是惡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乃是善業。

語業,也就是語言的造作,譬如說談天說地、辯論商討、吵架罵人,這些都是語言所造作的。在語業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些就是惡業,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乃是善業。

意業,就是意識的思維造作,不論是思念憶想、嫉妒慳貪、悲憫歡喜,這些都是意業。在意業中,貪婪、嗔恚、愚癡就是惡業,而與之相反的不貪、不嗔、不癡乃是善業。

身語意的行為既有善業,也有惡業、無記業,它們都是修行嗎?顯然囫圇吞棗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心態。

2

息滅貪嗔癡三毒

如果仔細來分析身口意三業,在這身語意業之中,意業最為殊勝,如《法句經》所言: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也就是說,發心的清淨與染汙就對語言和身體的行為有著先導性的定位。

人們常常說“貪嗔癡”為三毒,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身語就是隨順著意業這三毒而去——

所謂貪,就是對一切順境、適意的事,黏著無厭。

嗔則恰好相反,是對一切違情、厭惡的事,忿怒抗拒。

癡則是種種不正見,也就是心性暗鈍,對一切事理的實相並不能明了。

《大乘義章》雲,“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

譬如說,殺生這件事,就可能是貪心所引發的,比如說一個人歡喜吃肉,就可能殺生來吃,也可能是嗔心所引發的,比如說一個人對其他的有情心存厭惡、仇恨,就可能想要毀滅他,也可能是癡心說引發的,比如一個人只是以殺生取樂,心中有著欺凌弱小、自恃強大的傲慢習氣。

貪嗔癡三毒的發心顯然是染汙的,由此所造作的三業,就絕不能稱作是修行了。

3

勤修戒定慧三學

為了對治三毒,佛陀應機施教,教導了種種法門,總括起來說,也就是“戒定慧”三學。

道安法師雲:“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禪定,三者智慧。斯之三者至道之由戶泥洹之關要,戒乃斷三惡之乾將也,禪乃絕分散之利器也,慧乃濟藥病之妙醫也。今謂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

戒學,就是堅持種種戒律,收攝身口意之所作,初步地防範種種貪嗔癡惡業,並積極地造作善業乃至是利益眾生之業。

定學,就是禪定之學,使學者靜慮澄心,身心的安穩中降伏種種貪嗔癡的現行。

戒學與定學是佛法與世間法所共通的,而慧學是三學的關鍵,以佛法獨有的智慧,觀達真理而斷妄惑,能夠徹底地根除貪嗔癡的種子。

所以貪嗔癡三毒與戒定慧三學是生活的兩個方向:朝著三毒而去,對種種善法不能進修,或者暫時發心就心生退屈,這樣的生活並不能稱作禪的生活、修行的生活;而向著戒定慧而去,修習善業,心不放逸懈怠,這樣的生活,即是禪的生活、修行的生活,至少是向善向上、朝著禪的智慧所前進的生活,即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4

信仰佛法僧三寶

唐代的石鞏慧藏禪師原本是一個獵人,以殺生為業,以前很厭惡見到出家人,對佛法僧也沒有恭敬心。

有一天,這位獵人追逐著一隻路,從馬祖道一禪師的草庵前路過,見到馬祖便問他:“和尚,見過一隻鹿從這裡經過嗎?”

馬祖問:“你是什麽人呢?”

他回答說:“是獵人!”

“你懂得射箭嗎?”

“懂得射箭。”

“你一箭能射幾個?”

“一箭射一個!”

馬祖聽了,竟然對他說:“你不懂射箭。”

獵人反過來問馬祖:“和尚懂得射箭嗎?”

“懂得射箭。”

“和尚一箭射幾個?”

馬祖卻說:“一箭射一群。”

獵戶心中慈悲心起:“彼此都是生命,你何必要射殺他一群呢!”

馬祖道一禪師見他因緣具足,趁機點撥道:“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何不自己射自己呢?”

獵戶當下心生智慧,尋覓起所謂的“自我”,回答馬祖說:“您叫我自己射自己,我卻找不到下手處。”

馬祖讚歎道:“這個漢子,曠劫以來的無明煩惱,今日頓息。”這便是許可了他的智慧,認識到了無我的實相。

但對於獵戶來說,一時一刻的慧解並不堅牢,貪嗔癡隨時可能“春風吹又生”,他的智慧需要戒與定的滋養,讓他的智慧更加高超、深刻。

獵戶決絕地毀棄了弓箭,以刀斷發,於馬祖道一禪師座下出家,以佛法僧三寶作為依歸與導師,認真地修學,是為石鞏慧藏禪師。

有一天,馬祖到廚房裡,見到石鞏慧藏禪師在勞作,便問他,“你在做什麽?”

石鞏慧藏禪師便回答道:“牧牛!”

“你怎麽牧牛?”

“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來!”這是以牧牛來形容自己的禪修功夫,如果心念走失了功夫,往三毒雜草中去了,便一下把心念給拽回來,安住在禪修的對境上。

馬祖聽了,讚歎道:“你真牧牛!”

石鞏慧藏禪師從一個隨順貪嗔癡的獵人到勤修戒定慧的禪師,生動詮釋了禪與生活的關係。

生活並非就是禪,生活也並非不是禪,其關鑰在乎吾人之一心,正如淨慧長老在《生活禪鑰》的序言中所指出的:

“‘生活禪’這一命題的意義,在於揭示佛法與生活不一不異。因為從覺悟者來看,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消融了一切對立面,一切處於中道,人生覺悟奉獻,安樂自在,歡悅和諧。如果就迷惑者而言,則萬法紛然對立,生活與佛法打成兩截,世間與出世間水火不容,一切都處於二元對立的狀態,人生由此而三毒橫生,煩惱不斷,生死流轉。兩種精神狀態,兩種生活狀態,中間只有一字之差,前者得力於一個‘覺’字,後者執著於一個‘迷’字。”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就是落實佛法的修行、體驗禪的精神,身語意的造作與戒定慧的修行融為一體,“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來”,生活與禪、與修行才是真正的一味無殊。

面對生活,要向禪的境界努力,品嚐到修行的清涼法味,這四句口訣,當時時刻刻提上心頭,念茲在茲才是——

信仰佛法僧三寶

勤修戒定慧三學

息滅貪嗔癡三毒

淨化身口意三業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騰訊佛學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