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啥你跟你對象聊天的時候愛用疊字?

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之後,人們都發明了哪些特別的說話方式?

比較明顯的例子可能是“開始愛用疊字”,像是“有點怕怕”“買個包包”“怎麽可以吃兔兔”;或者是開一些只有對方才會明白的玩笑,比如給伴侶起個別人看不懂的綽號或昵稱。簡而言之,都是些聽上去相當幼稚的事。

但先別急著吐槽,假如換一個角度想想,你就會發現其實上面列舉的那些,都是“親密關係重塑語言細節”的日常案例。著名時尚網站 The Cut 最近也在一篇文章裡,提到了這種「伴侶間的私人語言(private language)」現象。

「私人語言」這個詞最早來自於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他將其設想為一種“只有說話者自己才知道,其他人無法理解”的語言。The Cut 用到的概念則比較簡單,指的就是“伴侶之間那些特別的對話方式”。

圖片來自:Giphy? HULU

根據文章的介紹,“私人語言”一般會有三種常見形態:

第一種是“兩個人語言風格的融合”,也稱“語言風格匹配(language style matching)”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在親人、同事、朋友等任何熟悉的人之間,在親密關係裡尤其明顯。2010 年一項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研究就發現,如果兩個人的用語習慣比較相似,他們可能會更容易相處融洽;反過來,隨著人際關係的深入,雙方的語法、用詞、發音也會越來越接近,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認識久了倆人連說話都一個調”。

第二種是“故意模仿兒童用語(baby talk)”,經常使用疊字、押韻和重複的音節。簡單理解的話,差不多就是英語裡的 cutie、cutie pie、baby,乃至把狗叫做“diggle dog”,把床叫做“bibble bed”之類的(是不是有點像《生活大爆炸》裡 Amy 教給 Penny 的“兒童遊戲語”Ubbi Dubbi?)放在中文裡就是嬰兒式的“吃飯飯”、“睡覺覺”。

按理說,成年人故意學小孩講話,確實很容易讓別人誤會成惡搞或者心智發育不足,但人類學家卻正經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說:這種行為可能真的來源於我們的嬰兒時期,親密關係帶來的愉悅感會讓人回憶起牙牙學語的幼時經驗,進而本能地模仿起母親哄孩子時的語氣,向自己的伴侶示好。

第三種則是“自創詞”,也就是自行創造出一個新的說法/含義。舉例來講,如果你是東北人而你對象是廣東人,那你們可能就會造出一些介於東北話和粵語之間的奇特詞匯;又或者,你們曾經共同經歷過什麽有趣的事,使得某個本來平淡無奇的句子,對你們倆來說變成了一個“能引發會心一笑”的日常玩梗。

圖片來自:Giphy? The Big Bang Theory

除了“好玩”,這樣的溝通方式還有別的用途

首先,最容易理解的一點,私人語言能提供共同話題,增加親密感和儀式感,賦予關係中的兩個人“建立連結雙方的小世界”的積極反應。一項 1993 年發表在《社會和個人關係》雜誌上的論文甚至認為,對婚姻滿意度越高的夫妻,使用此類習慣用語的頻率也越高。反之,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如果一方使用了某個共有詞匯,卻沒有得到伴侶的附和,那說明對方很可能情緒不佳,或者對關係的滿意度不高——在這裡,私人語言的作用類似於感情晴雨表。

另一個好處當然就是增加對話的趣味性,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幽默感在戀愛中的重要地位,保持溝通時的輕鬆氣氛,無疑是親密關係裡的黏合劑。與此同時,這種“需要背景知識才能聽懂”的語言,還很適合讓伴侶們用來討論私事(比如某段特別的記憶/某個和“性”有關的話題),也算是額外的便利。

此外,模仿 baby talk 還被認為可以帶來某種程度上的“解壓”。這個觀點來自於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 Nan Wise。她提到,“成年化”的溝通方式有時候會讓人感覺壓抑和疲勞,跟自己的另一半毫無顧忌地說點孩子話,反而是一種釋放自我、暫時忘卻成人世界規則的途徑。

圖片來自:Giphy

所以,如果你之前對這種動不動就用疊字的惡意賣萌行為嗤之以鼻,或是搞不明白為啥那些尬得要命的土味情話卻讓情侶們樂此不疲,現在就應該懂了:所謂的「共同語言」其實也是這樣慢慢產生的,它的重點不在於有多合理,甚至也不在於有多好笑,關鍵在於,它是一段關係裡雙方共享的密碼,同時也是自由天性的體現,只要不影響別人,就完全沒什麽不好意思的。親密關係也是如此,雖然未必時時刻刻都足夠“聰明理智”,但不可否認,正是這些寶貴的人類情感,為平凡生活增添了一些美好之處。

題圖來自:鄭舒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