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你是皇帝,你會如何處理家務事?

在古代的大家庭中——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

 

處理得好,大家一起發財一起飛。

 

處理不好,兄弟反目,撕逼不斷。

 

普通百姓如此,皇室更是如此。

 

普通百姓處理不好家庭關係,頂多是乾乾嘴仗,老死不相往來。

 

皇室要是處理不好家庭關係,卻可能會動刀動槍,血流成河。

 

所以,古代的皇帝非常重視家庭關係問題。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叔叔大爺、哥哥弟弟,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

 

這門學問也被稱為宗藩制度。

 

其實,站在皇帝的角度看——

 

他最首要的目的就是不讓皇室宗親搞事情,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只要把所有親戚都圈養起來。

喂得白白胖胖的就可以了。

 

可惜的是,這種操作方法又會帶來一個新問題。

 

皇帝作為一個孤家寡人,還得依靠叔伯兄弟來保衛自己。

 

無論如何,真出點事兒,還是家裡人最靠得住。

 

要是把親戚都關起來,真碰上什麽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就只能乾著急了。

 

所以,歷代皇帝要做的就是在重用親戚和限制親戚中間找到平衡。

 

不過在現實中,這個分寸很難拿捏。

 

拿流氓皇帝劉邦來說,他就是重用宗藩的典型。

 

沒什麽文化的他曾說過一句千古名言——

 

非劉氏不得封王。

 

所以,在和異姓藩王的鬥爭中,劉邦總是胳膊肘朝裡拐,向著自家人。

 

也正是劉邦的這個政策,挽救了老劉家的江山——

 

在劉邦一命嗚呼後,他的老婆呂後逐漸掌權。

 

呂家人也趁機騎在劉家人的脖子上拉屎撒尿。

 

不過在呂後去世以後,呂家人最終被劉氏諸王誅殺。

 

若不是劉邦當年分封了許多有勢力的劉氏諸王,大漢朝的主人變成“呂氏”也不是沒有可能。

 

由此可見,有叔叔大爺、兄弟姐妹的撐腰是件多麽有底氣的事兒。

 

當然,叔叔大爺如果混得太好,那可能也不是什麽好事。

 

比如,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就趕上了一次家族撕逼的大事。

 

七個叔伯兄弟湊在一起搞了一個七國之亂,把漢景帝嚇的差點心肌梗猝死。

 

直到他兒子漢武帝那裡,才算是真正解決了這個問題。

把叔叔大爺們都製的服服帖帖。

 

不過,叔叔大爺們倒台的結果就是——

外戚和宦官專政的時候,再也沒有皇親國戚站出來保衛皇上了。

 

到了三國曹魏時期,統治者們一改劉邦重用自家人的政策。

 

開始嚴格限制叔伯子侄的權力。

 

比如,曹丕的弟弟曹植就被管的幾乎患上抑鬱症——

 

沒有哥哥允許,不能跟其他親戚寫信聊天;

 

沒有哥哥允許,不能去離家三十裡以外的地兒;

 

沒有哥哥允許,不能跑到首都去;

 

除此之外,還有若乾個人肉攝影頭對其實行24小時無死角的全方位監控。

 

說白了,就是為曹植建了一所高級監獄。

除了曹植,其他皇親國戚的待遇也好不到哪兒去。

所以,到司馬家族奪權的時候,曹家沒有一個藩王能起兵勤王。

 

結果就是,司馬氏輕鬆奪取皇位。

 

可以看到,這種管理皇室的手段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也不是一個好辦法。

 

後來的朝代基本上也是在重用和嚴管這兩種狀態中搖擺。

 

到了明朝,朱元璋很疼愛自己的子孫,封了一大堆藩王出去。

 

不過,他的兒子朱棣一奪取政權,立馬開啟削藩之路。

 

隻保留了一項政策——高官厚祿。

 

王爺、王爺的兒子、王爺兒子的兒子全都有爵位和封賞。

 

一輩子吃喝拉撒全部被國家包養。

施行生老病死葬的一條龍服務。

 

不過就一點要求,啥都不能乾。

 

不能參政、不能跟其他王爺交往、不能離開封地、不能從事任何工作。

也不能隨便結婚。

 

結果就是,明朝再也沒為藩王作亂犯過愁。

 

但皇親國戚卻都變成了紈絝子弟。

 

由於沒事兒可做,只能天天騎馬打獵、強搶民女,在自己的封地上腐化墮落。

 

實在憋的受不了,那就在家生孩子吧。

 

所以,這導致明朝到處都是皇親國戚。

天上掉下一塊磚拍死倆,得有一個是姓朱。

 

到最後,明朝光是用來供養皇室的經費就超過了稅收的三分之二。

 

這可以說是十分坑爹了。

 

不過,這個政策倒也有個附帶的好處。

 

一些沒事兒乾的文藝型皇親國戚只能呆在家裡寫字作畫。

 

倒是不少練成了書法家和畫家。

 

清朝入關後,統治者們吸取了明朝的教訓——

朱家人都活成豬了,愛新覺羅家可不能學他們。

 

一定不能給皇親國戚那麽高級的福利待遇。

 

但是,也不能一點特權都不讓子孫享受,那還算哪門子皇親國戚啊。

 

所以,清朝開始在這兩點之間找平衡。

 

在這方面,清朝統治者主要做了四點規定。

 

第一,爵位不能天生就有。

 

在以前,皇帝的兒子就算繼承不了皇位,那也起碼是個王爺。

 

現在可不行了。

 

皇帝看你順眼,是個好孩子,才封你為王爺。

 

皇帝看你不順眼,有可能連貝勒、貝子都當不成。

 

第二,爵位不能世襲。

 

以前,王爺總有一個兒子能繼承王爺的寶座。

 

現在規定,所有爵位都得降一級世襲。

 

所以,哪怕您是皇帝的親兄弟,情同手足。

 

如果幾代人沒有給皇室做過貢獻,最後也得淪落街頭。

清朝末年,一些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外國人發現——

 

好多在使館區門口擦皮鞋、賣茶葉蛋的竟然都姓愛新覺羅。

 

一打聽,個個都說祖上是皇親國戚。

 

隻不過每代降一級,最後只能淪落去街邊討生活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爵位都不能世襲。

 

清朝有一項特殊的制度——

 

如果宗藩對國家立下了大功,就可以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

 

也就是爵位可以永遠世襲。

 

這在民間被稱為“鐵帽子王”。

 

清朝一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有八個都是跟努爾哈赤打天下的皇室宗親。

 

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多爾袞、多鐸、豪格等人。

 

到了晚清時期,世道戡亂,慈禧又封出去三個鐵帽子王。

 

除了這一頭一尾封出去的十一個鐵帽子王,在清朝中間這兩百多年間,只有一人獲封這個榮譽。

 

可見討個世襲的差事,難度系數有多高。

 

這位在清朝中期唯一榮獲鐵帽子王頭銜的王爺是怡親王允祥。

 

就是在電視劇中常出現的那個幫助雍正皇帝奪權的十三弟。

 

第三,皇室宗親必須讀書。

 

清朝對皇室的教育非常看重。

他們的座右銘一直是——

一年樹木,十年樹林,百年樹人。

 

所以,小皇子只要斷了奶,就得開始讀書。

 

每年除了元旦(大年初一)和生日這兩天休息,其余363天都得起床上學。

 

每天八小時,從早上五點讀到下午一點。

 

中間只能休息十五分鐘。

 

直到成了親,有了自己的王府之後才算是順利畢業。

 

辛苦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的高中生。

這種義務教育制度也使得清朝皇室的素質比其他朝代的皇室高得多。

 

清朝的列位皇帝,基本都很靠譜。

沒有出現過明朝那種蛋疼的木匠皇帝和修仙皇帝。

第四,皇室也會獲得些小特權。

 

清朝官製高職門有一類“宗室缺”。

 

職位規定只能從宗室成員中選拔人才。

 

這些職位的設定給皇室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條找工作的快車道。

 

照顧到了廣大皇親國戚們的內心感受。

 

除此之外,清朝還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宗藩。

 

這個機構叫做宗人府。

 

宗人府的老大是由各個宗室推舉產生的,一般是由輩分最高的宗室來擔任。

 

所以,它有點像愛新覺羅的家族組織。

 

是個超越一切品級的衙門。

 

宗人府的主要工作就是記錄整理皇室宗親的婚喪嫁娶以及一些生活大事記。

 

同時,宗人府也可以審訊違法違規的宗室成員。

 

比如在《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和紫薇挨鞭子就是在宗人府中。

 

這四項管理制度為清朝皇室的茁壯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也是清朝敗家子比較少,朝局比較穩定的原因。

 

其實,如果把封建政權比作一個天平的話,那宗室就像是一個砝碼。

 

皇帝如何管理這個砝碼,要放在全局中去看。

 

在皇帝的眼中——

 

軍隊、文官、后宮、外戚、宦官、宗室,統統都是砝碼。

 

他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讓這些砝碼能夠配平。

 

讓封建政權這個天平永遠保持平衡。

 

外戚權力大了,用宗室去限制。

 

宗室權力大了,用文官去鉗製。

 

這個思路從秦漢到明清一脈相承,越有經驗的皇帝在這方面的把控就越好。

 

這正是皇帝處理家族事務的核心邏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