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8的自我“掏空”

黑馬智庫,創業必讀

文|范曉東

“58同城,一個神奇的網站”,正在用奇特的方式,進行自我“掏空”。

這話可以從最近的一件事說起——

7月14日,58速運宣布獲得2.5億美元的第一期融資,由華新投資領投,菜鳥、中俄基金、弘潤資本、前海母基金及母公司到家集團跟投,58速運此輪投後估值10億美元,已符合“獨角獸”的標準。

事實上,58速運並非個案。

1

58自我“掏空”的路徑

58同城與趕集網在2015年宣告合並後,又將安居客、中華英才網並入58集團,而後開始分拆品牌獨立發展,先後拆出了58到家、瓜子、轉轉、招才貓、好租等子品牌。後續,也相應聽到了好消息。

2015年10月,58集團宣布旗下獨立子公司58到家融資金額為3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集團,全球投資巨頭KKR和平安創投。此次融資後,58到家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

2015年楊浩湧將瓜子從58集團拆分,2017年,又衍生出新車業務“毛豆”,二者打包成“車好多集團”,並在今年3月,車好多完成由騰訊領投的8.18億美元C輪融資,公開數據顯示,車好多總融資額達108.06億人民幣,估值超過35億美金。

另有姚勁波親自月台的二手交易平台“轉轉”。2017年4月,該業務也獲得騰訊2億美元的A輪融資,投後估值超10億美金。今年7月,轉轉開通微信錢包入口,成為微信生態一部分。

2015年成立的好租,聚焦辦公大樓租賃及各類強相關服務領域。今年5月,好租宣布完成國投創合基金和愉悅資本的數億元人民幣 C 輪融資。

以上所謂的“獨角獸”項目,都是拆自市值不到100億美金的58集團,作為集團掌門人的姚勁波,為什麽要進行自我“掏空”?

2

掏空總是難免的

移動互聯網的天下了,我們清晰可見,PC時代的產物“分類資訊網站”已經發展成熟,原有模式的天花板很快就會觸碰。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58與趕集合並,行業內老大與老二合並,按說應該有“1+1大於2”的效果,但2015年與趕集網合並之後,58集團的營收實現大漲,從2014年的2.65億美元增加到7.15億美元,但毛利率卻從95%下降至93%,後續還在降。

來源:58同城財報整理

58集團的核心產品58同城、趕集、安居客、中華英才網,都是平台資訊平台,從58集團整個營收情況看,主要還是以會員收入和廣告收入為主,變現手段有限。

58、趕集都是從“黃頁時代”建立10年以上的公司,雙方業務已經高度重合,盈利模式已經非常成熟,網絡規模的擴大並沒能帶來毛利率的下降。

從2014年開始,58同城踩上O2O風口,推出“58到家”品牌。姚勁波的思路也很明確:“傳統的分類資訊市場經過十年時間發展變化已比較成熟,往深入、閉環和O2O轉化則剛剛開始, 58到家將成長為公司和現有平台同等規模的新業務。”

58集團擁有58同城和趕集兩個平台,能夠低成本接收用戶,58到家基於平台的資訊數據落地O2O場景,實現從搜索到支付的閉環。

但O2O燒錢啊,美團招股書顯示餐飲外賣的毛利率僅為8.1%,仍沒能整體盈利“上岸”。姚勁波曾稱,“至少投入1億美元來拓展58到家的業務,並且‘沒有上限’。”為了佔領垂直市場,58集團開始在家政服務、美甲美妝、速運搬家等垂直領域進行並購自營。

但58集團的業績情況好像有些乏力。2014年58同城淨利潤2264萬美元,2015年則虧損2.63億美元,自身很難撐起58到家的發展。對於58到家獨立融資,姚勁波解釋說,“58到家的業務邏輯和58同城很不一樣,通過獨立融資能獲取更多的外部資源”。

現在58集團仍舊持有58到家61.7%的股份,但不在披露58到家的財務數據,58集團財報中如此解釋:“由於向股東提供的某些權利在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下將被視為實質性參與權,我們已於2015年11月27日停止合並58到家的財務業績”。

58集團將58到家從自身的體系中掏出,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1. 資訊分類業務發展進入瓶頸期;

2. 做垂直領域的業務延伸,打造交易閉環;

3. 剝離燒錢業務,減輕對58集團自身業績的影響;

4. 能讓58到家獲得更多外部資源和發展太空;

5. 激勵內部創新,減少與內部業務的衝突。

從58到家開始,58集團又相繼獨立出車好多、轉轉等品牌,而58到家旗下58速運也分拆融資。無一例外,這些業務都是基於LBS定位生活場景的閉環交易平台,垂直領域做深而創造更多盈利能力。但同樣,這些也都是燒錢大戶。

除了上面這四個財報中披露的新業務,58集團還在不斷細分出新的平台。比如:招才貓招聘、鬥米兼職、好租、58快拍、58甲妝、58學車、58配配、58錢櫃、屋米合租、幫幫、番茄快點、貨車之家、58月嫂、58家政等,但大部分都沒能獨立發展成功。

58集團現在的情況,就是以58同城、趕集、安居客、中華英才網、駕訓班一點通等資訊平台為基礎,然後不斷內部孵化垂直交易項目,以自身平台流量托底,時機成熟則掏出融資,實現體外增長,並且能在業務合作上反哺58。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58集團不分拆業務會怎麽樣?

如果不向下做交易環節,那麽58仍會是資訊平台模式,會逐漸被更精準、更便捷的垂直交易管道逐漸替代。如果58獨立給新項目供血,先不說58的盈利能力能否帶動。如果這麽做,58可能現在仍是持續虧損狀態。

華新投資CEO、創始合夥人趙福表示:“看好與58速運類似的互聯網巨頭業務分拆模式,既借助了原平台的資源,也改善了激勵機制與治理架構,是目前互聯網巨頭時代創業新模式的代表。”

對姚勁波而言,58集團的業務分拆,即是進攻,又是防禦,但事事並非如常所願。

3

自我“掏空”對58集團的影響

姚勁波的自我“掏空”手法與巨人、腦白金之父的史玉柱“資本騰挪”術截然不同。

來源:58同城2017年年報

首先,從公司架構看,58集團持58到家61.7%股權,但沒有並表,將孵化的新業務車好多分拆後,58集團隻持有少數股權沒有並表,目前並表的只有轉轉,雖然姚勁波非常看好轉轉,但目前轉轉的業績貢獻還很小。

來源:58同城財報整理

58集團的營收主要有四部分:會員、在線行銷、電子商務、其他。

其中電商業務2015年並購安居客之後才有,主要是一手房交易,但佔比從2015年的3.2%降至2017年的0.7%,與國內一手房市場情況一致。

轉轉的營收放在其他服務裡,其他收入從2016年的1.5%提升至2017年的2.3%,應該與2017年4月騰訊投資轉轉後帶來的品牌背書及流量傾斜有關。

其次,在費用情況上,我們能看到分拆降低了費用成本。

來源:58同城財報整理

行銷費用的下降,一方面是58與趕集合並之後停止了廣告大戰,另一方面則是58集團在2015年11月拆分了58到家,12月拆分了瓜子,在分拆後,行銷費用都不再並表,行銷費用得到大幅度下降。

行政費用也是同理,15年58與趕集合並之後行政開支大幅增加,但58到家和瓜子分拆後,行政費用也迅速下降。

只能說,和趕集合並讓58集團製霸分類資訊行業,但未必是一樁好生意,分拆不並表能讓財報好看很多。此外,58到家及速運、車好多現在仍沒有盈利,據財報披露,58到家2016年虧損10億人民幣,2017年虧損7.7億人民幣,如果不分拆融資,58集團可能也要走上美團的路子了。

但與美團不同的是,58集團已經創立十多年,也是上市公司,必須用業績提振投資者的信心。事實也是如此,從股價的情況看,投資者對58集團的評價,是盈利情況同步的。58到家等燒錢的生意分拆不並表保護了股價,如果轉轉也58集團自己帶不動,可能也會被分拆。

同樣是在O2O垂直領域四處出擊,美團布局往往備受關注,而58到家則略顯低調,除了細分市場的差異,也側面表明了58到家有些力不從心,並沒有給行業掀起多大的波瀾。

2017年,姚勁波說“六年做到營收千億”,眼下,58集團的市值主要還是靠會員費用和在線行銷支撐。

來源:58同城財報整理

現在58集團要面臨的情況是,付費用戶增速放慢,漲價和降價風險都太大,58集團選擇繼續做用戶下沉,17年下半年,58集團推出了58同鎮,要在鄉村再造一個58同城。

而另一塊在線行銷服務費用則持續增長,2017年貢獻了58集團六成營收,有多達60.2%的付費用戶選擇了網絡行銷服務,主要包含實時競價、優先展示、市場拓展服務以及展示廣告,這塊業務掙錢,但競價排名容易“踩雷”,只能盡量加強審核機制。

此外,鏈家的貝殼找房上線,這個平台顯然要動58集團的奶酪。6月12日,58集團在北京發起“雙核保真·以誓築勢”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大會予以回擊,雙方免不了一番爭鬥,而行業之外,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也對存量房市場虎視眈眈。

趨利避害,58集團用分拆落地交易場景,進行體外增持,但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App Store裡的20來個58系產品,或許它們已經是從上百個項目中跑出來的。當58集團還在不斷自我“掏空”時,也就意味外部的敵人將越來越多。

雷軍的人生哲學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姚勁波面臨的局面卻是,“把敵人搞得多多的”,不過他是如何在騰訊與阿里之間遊刃有余地處理微妙關係,或許值得創業者們研究一番。一個市值不到100億美金的公司,卻已掏出4家獨角獸,其中有沒有泡沫?各位也可自行判斷。

*本文轉載自電商內幕,作者范曉東。讓創業不再孤獨,提升普通創業者的成功率,歡迎關注i黑馬。

i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