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洪偌馨:流量式金融不行了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洪偌馨

  哪裡有流量,新金融就在哪裡生長,但是隨流量而遷徙的金融,就像無根之木,終究難以成材。

  1

  不久前,網易保險發布公告稱,將於2019年3月中旬正式停止服務。在此之前,網易保險已將所有產品下線。而已投保的客戶則由相關保險公司繼續服務,並不受影響。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被網易關停的金融板塊。

  在去年底,網易理財也發布了停止提供服務的公告。(傳送門:《網易金融跌落史》)而在更早之前,網易的眾籌網站“三拾”宣布於2018年9月30日期停止服務。

  之前我們也複盤過,從2009年網易布局支付業務開始,到2019年多個金融業務線重新調整,這十年間,網易金融有過很多頗具前瞻性的布局,也有一些值得記錄的高光時刻。

  比如,它早早地便在2012年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而後借著餘額寶的熱度大舉布局理財業務、眾籌業務,憑借著自己門戶的流量優勢和集團內的協同效應創造了很多“銷量神話”。

  但遺憾的是,起了大早趕了個晚集。

  早期的布局並沒有幫助網易金融走得更遠。尤其,隨著互金監管趨嚴、門戶流量式微,曾經的“爆款理財”產品逐漸退出市場、眾籌業務銷聲匿跡,對外投資的平台連續踩雷,沒有對其品牌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就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如今,調整後的網易金融,走回了許多電商平台發展金融的老路,將小貸牌照劃歸電商業務線,通過電商消費場景提供分期服務,同時還對於白名單用戶提供無場景的現金貸產品。

  換言之,網易的金融板塊已經徹底成為了集團內部的“輔助業務”,也基本宣告放棄了在新金融領域獨立發展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回望這幾家門戶時代的“霸主”,新浪、鳳凰、搜狐加上網易,在過去今年裡都沒有錯過新金融的風口,但是在多番布局之下,如今的發展卻都並不順遂。

  新浪微財富在2014年因為合作的P2P平台跑路、投資者維權,新浪微財富在兜底賠付會後,後來直接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後隨著新的流量高地微博興起,新浪的金融業務也隨之遷移到微博平台。

  鳳凰金融與搜狐金融業務的崛起路徑也大致相同,憑借著門戶的流量優勢,在早起從網貸及其他理財產品入手,一度快速做起規模,但是在監管收緊之後,漸漸陷入發展瓶頸。

  2

  在門戶當道的年代,這些平台也有源源不竭的流量和資源,涉足金融領域也取得過短暫的輝煌。

  網易的保險、理財產品曾經是被丁磊寄予厚望的。他在解讀2014年一季度財報曾經表示,網易將重點發展沒有物流的,包括電影票、彩票、保險,還有理財產品等。

  網易保險也確實不負眾望,在2015年表現出色。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網易車險全年銷售總額高達6.96億元,超越淘寶保險成為互聯網車險第一平台。

  但回過頭去看丁磊回答這個問題的情景,其實是在談論網易關於電子商務的發展規劃。保險、理財產品等與遊戲點卡並列在一起,被看做是不需要物流的新產品、新商品,是網易布局電子商務的差異化策略,而非是真正的金融產品。

  但流量是這些老牌門戶網站們手中的一張王牌,只要流量足夠大,金融業務確實可以像電商一樣以交易規模迅速擴張。

  2014年新浪微財富上線時,整個互聯網金融市場還處在餘額寶迅速爆發帶來的增長期中,根據當時的公開報導:

微財富上線180天以來,總資產交易量已超11億元,其中,僅9月的單月交易量就達3.9億元,人均持有資產約為18000元,最快單個產品的售罄時間僅為12.8秒。

  鳳凰金融和搜易貸(搜狐的金融板塊,狐狸金服的前身)分別用了一年和一年半時間突破100億交易額。

  哪裡有流量聚集,哪裡就有金融變現;哪裡的流量更大,哪裡的金融業務發展的速度就更快,這是近幾年新金融行業發展的一個鮮明的特徵。

  儘管在2014年到2016年,門戶網站開始式微,但它們依然牢牢把持著流量入口,並且在品牌知名度和大眾公信力上有著極大的優勢。因此,趁著新金融業務爆發的風口,它們也快速做大了金融業務的規模。

  但如今互聯網行業集體變陣,門戶網站風光不再,早已被擠出流量第一梯隊。眼下,除了幾個國民級應用牢牢掌握流量入口外,TMD崛起、短視頻賽道爆發,新金融行業裡的生力軍,逐步接過大旗,成為了金融變現的主力軍。

  但沒變的是,“流量式”金融發展的“三板斧”——布局牌照或引進合作方,上線保險、理財、貸款等標準化產品,嫁接既有客戶和數據實現流量變現。

  3

  門戶們的金融板塊不行了,是他們流量衰退的結果。

  但更重要的是強監管之下新金融進化邏輯的改變——沒有流量萬萬不能,但流量不是萬能的,合規性與風險管理能力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導流是互聯網行業裡最常見的變現方式,也是一些大平台延續價值、拓展版圖的重要手段。像網易,導流給電商、導流給音樂,只要產品做得好總可以將用戶留下來,成為持續發展的根基。

  但金融相比於其他業務,實在太過特殊。除了金融風險的滯後性、外溢性,金融監管也是一道無形的緊箍咒。以網易車險為例,儘管有過爆發式的增長,但沒有拿下保險代銷牌照便是一個致命的軟肋。

  再加上,過去幾年,一系列新的保險消費場景、新形態的保險公司、新的保險產品產生之後,對於傳統業態形成了降維打擊。因為場景、產品、消費都融合在了一起,這並非是單純的流量變現就可以做到的。

  新金融早就告別了單純的渠道變遷的時代。

  但是這種“流量式”金融會隨著門戶金融業務的衰退而消失嗎?當然也不會。畢竟,利潤當前,即便不是長久的買賣,依然有很多平台前仆後繼地湧上去,曾經的門戶網站,今天的TMD,都沒有例外。

  (本文作者介紹:洪偌馨,資深財經記者、主持人,自媒體“馨金融”創始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