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量造假”產業化不能任“黑色腫瘤”野蠻生長

熱點聚焦

“熱搜明星”帶來的“流量經濟”正在畸形化發展。平台應采取更有效的監管舉措,防止“流量經濟”久病難治,成為影響產業生態健康發展的“黑色腫瘤”。

據央視日前曝光稱,某流量明星發布一條微博,獲得1億次以上的轉發,相當於每3名微博用戶中就有1人轉發。這一誇張的結果,立時引爆“流量明星造假”的話題。新京報記者調查後發現,目前粉絲“花錢打榜”已在業內成為常態。有粉絲直言,“有五分之三的數據都是買來的”。事實上,針對這一需求產生的“水軍黑產”目前已擁有完整的產業鏈,“5萬元就可以送你上微博熱搜榜前三”。除了微博熱搜之外,抖音、QQ音樂、蝦米音樂等平台也存在“刷流量”的現象。

如今,有些明星成名已不靠演技靠熱搜,每天都在爭當“熱搜榜頭名”或“國民話題性人物”。從吃喝拉撒到賣萌撒嬌,明星們恨不得把自己的一舉一動都用放大鏡暴露在公眾面前。與以往的同行相比,現在的明星已經不甘心因媒體報導或狗仔隊跟蹤而被動曝光,更願意主動尋求“見光率”。可以說,“流量經濟”的產業化造就了“熱搜明星”。

“流量經濟”產生的基礎是粉絲消費力從過往的線下向線上、線下一體化擴展。粉絲對明星的追捧,以往主要是通過參加粉絲見面會、演唱會、追捧影視作品、購買周邊產品等途徑來實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明星的名氣拓展越來越需要線上流量的支撐,粉絲組團在偶像的微博、抖音號下留言、轉發,在QQ音樂、蝦米音樂等平台將偶像的打榜歌曲刷到榜單最前列,也成為與明星“互動”、讓自家偶像更紅更火的重要路徑。

由此產生的後果是,粉絲為了提升偶像的名氣,不僅自己參與線上各種活動,還通過花錢雇人或購買一定數量的ID來助推,需求市場的旺盛為“水軍”供應鏈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正如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粉絲與“水軍”之間是典型的商品交易關係,粉絲明知花錢買的是僵屍粉、機器粉,但能達到讓偶像“增粉”、保持眼球效應的目的,刷榜操縱者則從粉絲那裡收獲了鈔票,可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流量經濟”迎合了所謂的大數據經濟,用一條條微博、抖音發文帶來的巨大流量,構建起看似驚人的用戶數據,為廣告商和讚助企業帶來了足夠的炒作熱度。此外,線上閱讀日益成為人們精神消費的主流,流量明星長期佔領微博、抖音的熱搜榜,更容易將影響力覆蓋至非粉絲群體,獲得更多名氣。這對毫無演技的“小鮮肉”及廣告商和讚助企業而言,絕對是一樁“低成本、高回報”的生意。

微博、抖音等平台也是“流量經濟”的受益者。數據顯示,微博月活躍用戶中,30歲以下用戶超過八成,來自三四線城市的用戶進一步沉澱,佔微博月活躍用戶50%以上;抖音用戶的年輕化趨勢更為明顯。用戶結構決定了這些平台的娛樂、社會乃至八卦類信息的關注度很高,“流量明星”本身的話題性就夠強,通過刷榜造假帶來的虛熱聲勢有助於平台用戶活躍度數據的提升,進而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因此,不排除某些平台對流量造假持“默許”乃至“縱容”態度的可能。

“熱搜明星”導致“流量經濟”畸形化發展,流量已變成吞噬一切的黑洞。流量先是毀掉影視演藝圈,“老戲骨”因沒有“熱搜明星”的流量而無戲可演,“熱搜明星”忙著在主演大片裡摳圖、濾鏡,國產影視劇的質量日漸下滑。流量還造成互聯網信息傳播平台的劣幣化,平台無需在產品迭代優化上努力,只靠刷虛假流量來騙取投資市場和用戶投入就可以了。此外,流量“黑產”還衍生出變種,可應用到其他領域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可以看到,“熱搜明星”帶來的“流量經濟”正在畸形化發展,涉及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或是經濟問題,而是涉嫌違法犯罪。社會各界對此應予以重視,督促平台采取更有效的監管舉措,防止“流量經濟”久病難治,成為影響產業生態健康發展的“黑色腫瘤”。

遠山(財經評論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