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臨床常用的五大運脾法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小兒生機蓬勃,生長髮育旺盛,不斷需要較多的營養物質來滿足日益增長的機體所需;小兒「脾常不足」,脾胃運化功能相對薄弱。這是存在的一對生理上的矛盾,當這對矛盾一旦失去平衡,則發生脾胃運化失健的病理變化。調整這個矛盾,使之平衡統一,因此說:「脾健不在補貴在運」。

一、運脾法的意義

調理脾胃,首重運脾,運脾之法有深遠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意義。

兒科之聖,北宋醫家錢乙特別重視小兒脾胃病,在《小兒葯證直訣?脈證論證》中論及脾胃病變提出了「脾主困」的重要學術思想,認為脾胃病的證候特點是脾氣困遏,運化失職,升降失司。他所創立名方益黃散,廣泛用於食不消、吐瀉、疳證、慢驚等多種疾病。該方組成以陳皮、丁香(木香) 、青皮理氣助運為主,加炮訶子暖胃,甘草和中,主旨在於舒展脾氣,恢復脾運(益黃散又名補脾散,全方未用一味補脾葯)。

錢氏另一名方異功散,是在補脾的四君子湯中增加陳皮一味,使之成為補運兼施之方,產生「補脾而能流動不滯」的功效。清代名醫陳復正將仲景枳術湯易為丸劑,內加藿香、砂仁,「 為傷食運化之良方」。葉桂在論述小兒病證經常強調脾升胃降、運化有常的重要性。吳瑭則反對小兒用藥過於呆補。綜上所述,可見歷代醫家的學術觀點中多有「運脾」的內涵。

小兒脾胃病的病因很多,因小兒脾胃薄弱,多種因素均易於損脾傷胃,輕則令其受納、運化失職,或升降失常,重則久延不愈,可造成脾胃虛弱,納運無力,其則病及他臟及全身,產生種種變端。與過去常因飲食不足而發病的情況不同,現代小兒脾胃病的發病原因,或由於嬰兒期未按時添加輔食,斷乳後脾胃不能適應普通飲食,或由於母乳缺乏,又未能掌握人工餵養方法,或由於家長不適當地給小兒增添所謂高營養食物、補品,徒使小兒脾胃負擔增加,或由於家長恣意縱兒所好,使之貪吃零食、偏食、饑飽不均傷及脾胃,或過量過長時間服用對胃腸有損傷等副作用的中西藥物等等,這些原因造成目前臨床上小兒脾胃病的通常病變。

小兒脾胃病的病理機制無不與脾運胃納、脾升胃降的功能有關,諸如:脾運失鍵,胃不受納,造成厭食;食積中焦,運化失司,是為積滯;脾胃壅滯,氣機不利,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濁氣逆上,產生嘔吐;脾失升清,濁汙下流,形成泄瀉;脾運失職,氣血不充,發生貧血;運化無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等,此皆脾胃病變。從臨床常見的小兒脾胃病的證候分析我們發現某些病證與過去有所不同,如疳證,表現為氣血虛衰的乾疳目前臨床已經少見,以運化功能失調為主的疳氣證佔了大多數;厭食病中亦以脾失健運證居多。


治療小兒脾胃病,必須掌握證候實質及其轉歸,時時以維護脾氣為要。欲使脾健當以調和脾胃、扶助運化為主要的治療法則「, 脾健貴在運」正是針對這一治療宗旨提出的指導原則。運脾法,屬於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者,謂之「運」。「運」,有行、轉、旋、動之義,有動而不息之特徵。運與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運者運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運化水谷以敷布全身。從現代小兒脾胃病的病因特點看,飲食不足者少,傷於飲食者多,造成滯胃困脾,受納運化失職,這類病證只能用解其脾困、運其脾氣的法則治療,若不適當地施以補益,則犯有「實其實」之戒,反臻病情加重,即使對於那些已屬脾胃虛弱的病證,也應採用補運兼施法治療,否則易以造成補而不受。

二、脾健貴在運的治療法則

「脾健貴在運」的指導思想應用於臨床,要求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惡,按照脾胃病各種證候的特點,又採用相應的調治方法,以達到脾運則健的目的。

在運脾的治療中,首重蒼朮。蒼朮味微苦,氣味芳香而性溫燥,功能醒脾助運,開鬱寬中,疏化水濕,正合脾之習性。前人論蒼白二術,黃元禦曰:「白朮守而不走,蒼朮走而不守,故白朮善補,蒼朮善行。其消食納谷、止嘔治泄亦同白朮,而泄水開鬱,蒼朮獨長。」張隱庵進一步指出:「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欲補運兼施,則相兼而用?」

在多年的臨床中,我們以蒼朮為運脾主葯,與其他藥物配伍,組成多個方劑,或作煎劑便於加減靈活運用,或作散劑、合劑、糖漿、沖劑便於久服,用於多種小兒脾胃病證,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以往有人慮及蒼朮辛烈剛燥,恐有劫陰之憂。葉天士認為:「脾為柔臟,惟剛葯可以宣陽驅濁」。我們在臨床上通過數以千計的病例觀察,並未發現因使用蒼朮而傷陰耗液者。因此,只要是脾失健運,而無陰傷見證者,即可應用。

臨床常用之運脾及補運兼施法

01

運脾化濕法

用於濕困脾土證。證候表現:胸悶納呆,脘痞腹脹,口膩不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厚膩等。蓋濕濁之由來,有外感時令之濕,有內傷生冷瓜果之濕,有脾弱失運而留滯中焦之濕。脾性喜燥而惡濕,濕阻中州則脾氣困遏,導致脾陽失展,運化無權,產生本證。


濕為陰邪,非溫燥之品不化。濕濁化,脾運復,則脾健矣。蒼朮燥濕運脾,宣陽化濁,是為運脾主葯,其他如佩蘭、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樸花、半夏、車前子等,皆屬常用之品。若濕蘊化熱者,又可適當配以生薏苡仁、青蒿、六一散、黃芩等清化之品。

02

運脾和胃法

用於乳食積滯證。證候表現:脘腹脹滿,噯氣酸餿,泛惡厭食,腹痛泄瀉,大便腐臭,夾不消化食物,時時啼哭,睡眠不寧,舌苔多垢膩,起病前常有飲食不潔史。證由乳食過量,壅滯中脘,積而不消形成。脾性喜運而惡滯,乳食壅滯不化,則脾氣困遏,濁氣不降,清氣不升。

治宜在調節飲食的同時,予以運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品,常用藥:蒼朮、山楂、雞內金、神曲、谷芽、麥芽等。積重腹脹者加萊菔子、檳榔、莪術之類,方如消食之保和丸、消乳之消乳丸。

03

理氣助運法

用於氣機不利證。證候表現:納谷呆鈍,脘腹脹滿,叩之如鼓,噯氣腹脹,大便瀉後或矢氣後脹痛減輕,舌苔多薄白。本證由氣機壅滯,運行不利產生。臨床常與其他證候相兼出現,如濕阻氣滯、食積氣滯等。脾性喜舒而惡鬱,中焦氣機不利,則水谷不化,清濁不分,脾氣失展。

氣滯不行,當理氣導滯,開鬱助運,常取香味運行之品。常用藥:陳皮、木香、枳殼、檳榔、丁香等,方如木香檳榔丸。若是患兒胃陰不足,恐香燥傷陰,則取藥性平和之香櫞皮、佛手片以緩運宣通。本法常與其他運脾、補脾、疏肝、理氣之法配伍應用,既運行脾氣,又利於其他藥物之吸收利用,尤防補藥獃滯,故運用此法最為廣泛。

04

溫運脾陽法

用於脾陽不振證。證候表現:面黃神疲,怯冷乏力,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食後飽脹,口泛清水,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病因多由寒涼損傷脾陽,或久病、素稟脾土虛寒。脾性喜溫而惡寒,火不暖土,陽氣不振,失於蒸騰鼓動,則水谷難以熟腐轉運。

陽氣不振,陰寒內盛,治當溫運脾陽,以驅陰寒之氣。溫運脾陽法屬補運兼施,溫脾為補,因溫藥性行通利,與補氣養血滋陰諸葯之獃滯不同,自有溫通助運之功。常用藥:炮薑、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方如附子理中丸。

04

益氣助運法

用於脾虛失運證。證候表現: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毛髮不澤,精神不振,乏力易汗,納呆厭食,大便不化,食後作瀉,易患外感,舌質淡,苔薄白。此證常由厭食、泄瀉等病久延不愈,或先天稟賦不足、後天保養失宜形成。其證屬虛,當以健脾益氣,但小兒運化力弱,忌用壅補,純補則更礙脾運,而採取補運兼施的益氣助運法,使補而不滯,生化有源。

益氣助運法一般以四君子湯為基礎,與以上運脾化濕、運脾和胃、理氣助運、溫運脾陽法合用。方如異功散、資生健脾丸。臨床應用時,補多運少或補少運多,均需按辨證情況酌定。

05

養胃助運法

用於胃陰不足證。證候表現:納谷呆鈍,口乾欲飲,夜寐不實,大便乾結,尿少色黃,手足心熱,唇乾不潤,舌質紅而少津,舌苔少或花剝。胃陰不足患兒素體陰虛,胃為陽腑,體陽而用陰,陰分不足,胃失濡潤,亦不能受納和熟腐水谷。胃陰不足治當養胃,但宜清補而不宜膩補,過用滋膩則足以礙胃,因而於清潤補養之中又宜佐以助運之品,以行藥力。

《類證治裁》說:「治胃陰虛不飢不納,用清補,如麥冬、沙參、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指出了清補潤養之常用藥物。所配伍運脾之品,亦需選用平和之品,如谷芽、麥芽、山楂、香櫞皮、佛手片、山藥等。

· 本文摘自互聯網,作者江育仁。由明醫公開課整理髮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