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孤立性肺結節都需要乾預嗎?看看專家怎麼說

日益精進的肺 CT 技術使孤立性肺結節(SPN)檢出率達到 8%~51%。直徑>4 mm 的非鈣化 SPN 陽性檢出率,北美洲為 27%,荷蘭則高達 51%。我國解放軍總醫院 2016 年健康體檢 SPN 的檢出率為 16.67%。

那麼這些經肺 CT 發現的孤立性肺結節,都需要乾預嗎?在第十九次全國呼吸病學年會上,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的陳良安教授為我們一一做出了解答。

過度診斷 or 診斷不足?


若患者確患有某種疾病,無癥狀而被診斷出來,此疾病並不構成健康威脅,更不會致死。

NLST(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研究的陽性結果中,有高達 96.4% 為假陽性(良性非鈣化結節,稱為「假陽性」)。

有研究顯示,現階段肺癌的過度診斷概率達到了 18.5%,非小細胞肺癌的過度診斷概率為 22.5%,微浸潤腺癌(BAC)過度診斷概率則有 78.9%。

除了「假陽性」以外,腫瘤的「惰性」也是診療的難點。

「上皮來源的惰性病變(IDLE)」常用於標識惰性腫瘤和癌前疾病,這種病變通常在篩查時被標記為癌症及其前體細胞,但即使不給予任何治療乾預,也不會對造成切實的健康危害。如果對這部分「惰性腫瘤」也進行積極乾預,是否屬於「過度治療」呢?

治 or 不治?臨床醫師怎麼辦?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病例:某患者行心臟檢查時發現肺部小結節,後來體檢時仍然存在,直徑較前增加 2~3 mm,這樣的結節你會如何處理?

圖 2 患者體檢時發現肺部孤立性結節

這樣的無癥狀 SPN,單從一張 CT 片,我們如何能確定它是假陽性?又如何能確定它是惰性?能放任觀察嗎?

半個月後,手術病理證實:微浸潤腺癌!

由此可見,即使肺 CT 診斷的 SPN 肺癌假陽性率高,且存在一部分惰性腫瘤,但具體到某一個患者,仍然很難確定其是否為假陽性或惰性。

「過度診斷」在某種程度上是所有癌症篩查試驗所固有的,並且從目前的數據和臨床實踐來看,肺癌篩查「過度診斷」的情況似乎被誇大了,實際的平均估計可能遠低於已發表的最高估計。

如何把握 CT 影像的作用?


1. 薄層掃描

在進行肺 CT 檢查時,建議初篩層厚 5 mm,複檢層厚達到 1 mm(≤ 1.5 mm),才能實現更精準的 SPN 性質診斷。


圖 3A 5 mm 層厚顯示為純磨玻璃結節
圖 3B 1 mm 層顯示為部分實性結節,鈣化清晰可見

2. 重視後處理

建議採用多平面重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處理日常胸部 CT 薄層圖像,能更好地發現結節和顯示病變的形態學特徵。聯合使用窗技術的變化來觀察病變邊緣及內部結構特徵。


圖 4 65 歲女性,查體肺 CT 發現右上肺純磨玻璃結節(pGGN),外院擬行手術。複查肺 CT,冠狀位可見病灶非類圓形,而是胸膜下纖維條索影,隨訪 4 年病灶無變化。

3. 常見肺癌影像徵象在微小肺結節(肺癌)的診斷價值

肺癌病灶常有多種典型的影像學徵象,如毛刺征、結節征、空泡征、充血征等。但是對於直徑在 1 cm 以下的微小肺結節,往往很難在 CT 中發現有價值的典型惡性徵象,此時又該如何進行診斷?


圖 5 女性,58 歲,不吸煙,無臨床癥狀

(1)增強 CT 掃描——微血管成像征

腫瘤的生長離不開血液供應。 「腫瘤血管」增生形成雜亂新生的毛細血管網——聯通征;滋養血管進入腫瘤——腫瘤微血管移動征。對微小肺癌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圖 6 增強 CT 微血管成像征

(2)計算機輔助影像診斷/數字肺

計算機輔助識別肺結節、分割、測量、計算、建議報告,初步實現定性到定量的轉化。

其他影像檢查有何意義?


1. 磁共振(MRI)

MRI 中肺部病變的強化方式和程度主要是由病灶局部血流灌注、血流量、毛細血管表面積、血管滲透性以及血管外間隙決定。

惡性腫瘤形成雜亂新生的毛細血管網,血管血流量大、滲透性增加、毛細血管表面積擴大,故可以通過分析 MRI 檢查時病灶的血流動力學信息來判斷病變良惡性。

不足:MRI 檢查時間長,呼吸運動可能導致結果偏差;<1 cm 的 SPN 獲得定量信息少,難以判斷。

Meta 分析顯示,MRI 敏感性 83%,特異性 80%。(動態對比增強 MRI 在肺部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初步應用,國際呼吸雜誌,2017)

2. PET 和 PET/CT

PET 診斷惡性 fGGO 的敏感性低,假陰性率高。

PET/CT 在 pGGO 的診斷價值低,在部分實性 GGO 的良惡性鑒別診斷有一定價值,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隱形預測值分別為 62.1%、80.0%、70.4%、78.3%、64.5%。

多個指南認為:PET 或 PET/CT 對 pGGO 特別是直徑<1 cm 的 pGGO 價值有限;對於直徑>8 mm 的部分實性 GGO 建議行 PET/CT,除了可用於鑒別診斷,還可獲得分期和預後信息;但北美放射學會指南認為 PET 和 PET/CT 的價值仍有待考察。

  • <0.8 cm SPN 不常規推薦 PET 檢查;

  • >0.8 cm SPN 且具有高危因素可行 PET 檢查;

  • >1.5 cm SPN 推薦 PET 檢查評估其性質。

動態變化與隨訪

1. 什麼樣的病人適合隨訪?

全面評估惡性腫瘤風險,低風險的患者推薦隨訪觀察,高風險患者則推薦活檢或手術。

2. 可否抗感染治療?

目前的國內、外指南及專家共識中,僅我國的專家共識有明確的抗生素使用與否推薦:考慮良性的 GGN,建議 3 個月後複查:如患者焦慮嚴重,可在臨床醫師指導下抗炎治療 1 個月後複查,之後按照 Fleischner 學會推薦意見隨訪;孤立的、直徑>5 mm 的 pGGN,發現病變後切除,不推薦使用抗生素或進行 PET-CT 檢查。

3.隨訪持續多長時間?

惡性實性結節生長較快,體積倍增時間在 20 d~400 d 之間;惡性部分實性結節生長緩慢,體積倍增時間 276.9±155.9 d;純磨玻璃密度結節較慢 628.5 ± 404.2 d。

一段時間內,增長的結節惡性可能性大;短時間不增長甚至內縮小(滋養血管栓塞)也不能除外惡性;短時間內快速增長(破裂出血)也不能除外惡性。

直徑<10 mm 非鈣化實性結節,兩年內病灶穩定或縮小多提示良性,建議隨訪時間 7 年(長於多個指南推薦 4.5 年、6 年)。

非手術活檢及外科手術


1. 非手術活檢適應證

ACCO 指南對於 SPN 非手術活檢有明確推薦:

  • >8 mm 實性結節;

  • 臨床預測惡性概率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矛盾時;

  • 預測惡性腫瘤的概率低到中度(10%~60%);

  • 特殊良性疾病需要明確診斷時;

  • 高度可疑惡性,患者在充分知曉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前提下,要求術前獲得確診惡性病的依據。

對於部分實性結節和 GGN,無論大小及有無高危因素,均無明確推薦。

<8 mm 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GGN,惡性比例相對低,非手術活檢操作難度大。

臨床實際情況更為複雜和細化。

2. 非手術活檢局限性

非手術活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獲取的標本有限(小標本)、假陰性、盲區、設備要求、操作技術。

對於小標本活檢,陰性結果的解讀一定要謹慎,一次穿刺未必能取到病變組織。

3. 外科手術適應證

高危實性結節:>15 mm 實性結節;8 mm<結節<15 mm,分葉、毛刺、胸膜牽拉、支氣管充氣征等典型惡性表現。

高危亞實性結節:>8 mm 亞實性結節,複查無變化或實性成分增多。

高危純磨玻璃結節:複查過程中增大或密度增大的 pGGN。

對於微小肺結節,手術定位仍是面臨的一大難題。

本文首發:呼吸時間

編輯:吳紫欣 晶晶王

題圖:站酷海洛plus

正文配圖:作者整理

覺得「好看」點這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