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九月九「重陽節」從何而來?人們為何把它作為「思親」的日子

九月九「重陽節」,即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日,這天又稱「登高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

「踏秋」,人們會登高望遠,思念親人,可以說它是漢族人們的傳統節日。正如唐代詩人王維

在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有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

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等,因此我們最熟悉的這天的習俗是,插茱萸,賞菊花,親人

相聚一堂,飲酒話重逢。

重陽節的日期,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冬藏)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活動,所

以民俗有「上巳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而重陽節習俗,也就圍繞著人們的這

一時季的感受而展開。關於這一習俗,其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據《呂氏春秋》中記載:「

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

,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在農曆的九月,也就是農作物豐收的秋

天之時,進行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而到了西漢時期,這個個活動就

已經形成了習俗,如《西京雜記》裡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

壽」。民間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會有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

糕、飲菊花酒等之類的,從而流傳了下來。

那麼,古代為什麼把農曆的九月初九日稱為「重陽節」呢?其實,有一個動人的神話傳說呢:

東漢時期,在一個叫「汝南縣」的地方,有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為人忠厚、老實,生活過

得也不錯,不但父母雙全,還有妻子兒女一大家,雖然家景不是太富裕,但日子過的還算快樂

。誰知,就在桓景慶幸自己生活如意的時候,不幸的事情卻發生了:家鄉的汝河兩岸,害起了

重大的「瘟疫」,疫病非常嚴重,幾乎家家戶戶的老百姓都病倒了,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因

「瘟疫」而病死了,活著的人們痛不欲生,個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據說這場災患,是由於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秋天的時候,它都要出來到岸上四處逛

逛。可是,它走到哪裡,就會把瘟疫帶到哪裡,從而給人們帶來災害。對此,桓景決心拜訪,

得道高師,求學除掉「瘟魔」的本,好為民除害。終於,他打聽到在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

長房的本領高強的大仙。於是,他就千里進山,拜師學藝。大仙費長房,收下他這個徒弟之後

,便給他他一把降妖青龍劍。

於是,桓景便早起晚睡,晝夜地練習,終於習得了此劍的要訣。轉眼又是一年,秋天又到了,

大仙對桓景說:「今年九月九快到了,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

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分於父老鄉親們,便帶他們登高避禍。」

於是,桓景便立馬回到家鄉,九月九這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們一起登上了附近的

一座山。接著,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使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讓每人啄了一口

,以預防瘟疫之疾。

把鄉親們安排好,桓景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它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

也不見一個人,在納納的時候,只見只有一個屋子裡有人,而這個人正在屋中端坐。於是它就

吼叫一聲,向前撲去。這時候,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起降妖青龍劍,去迎戰。鬥了

幾個回合之後,「瘟魔」看降妖青龍劍,有些膽怯,就想逃走,這時桓景趕緊把降妖青龍劍拋

出,只見「嗖」的一聲,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一下子穿過「瘟魔」的心臟,把它扎倒在

地。

「瘟魔」終於被除掉了,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於是人們把九月九登高

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情與這一天,作為一個紀念這件事的日子。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

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