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斯道資本張矩:中國企業IT服務發展的製約與突破

企業服務,一直是青桐資本重點關注的方向,目前已助力數十個企服項目完成融資。其中,邊緣計算與服務提供商「江行智能」於近日宣布完成A輪融資,青桐資本擔任財務顧問。

2014年開始,隨著雲計算和SaaS的概念普及和市場興起,企業IT服務領域開始受到早期創投圈的關注。回顧過去5年,中國企業IT服務發展情況如何?展望未來,又該如何破局?

7月31日,青桐資本邀請斯道資本投資總監張矩做客“青桐大咖說”。結合自己過往的從業經歷和近10年的企服投資經驗,張矩分享了《中國企業IT服務發展的製約與突破》。

以下為張矩在“青桐大咖說”第45期上的重點分享內容:

中國企業IT服務的經濟基礎

中國企業IT服務的發展環境

中國企業IT服務的破局之道

從市場演進以及投資數量和金額來看,201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企業服務領域的發展才真正有了顯著提升。目前越來越多的創投機構重點布局企業IT服務,主要有兩個原因:

消費互聯網領域紅利逐漸消耗殆盡,其發展從爆發轉向平穩。借鑒美國市場的發展規律,資本期待企服領域會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

中國經濟現階段面臨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國際貿易形勢和地緣政治變化等各種因素結合,導致中國實體經濟領域面臨嚴重下行挑戰。企業面臨巨大的產業升級壓力,催生了企業IT服務的發展。

中國企業IT服務的經濟基礎

任何一個市場和行業的發展其背後都遵循相應的經濟規律。為了更好的探討中國企業IT服務市場發展的特性,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些與企業IT服務領域相關的經濟學概念。

第一個概念.價值

對於任何一個商業模式和交易,價值都是最基礎的概念。只有理解交易過程中對標的商品和服務的價值,才有可能理解整個商業模式和交易中的最根本的基礎。

我們通常從兩個方面來考量一個商品和服務的價值:生產成本價值和使用價值。鑒於IT產品和服務的主要生產要素是技術人員的腦力勞動,簡單的以技術人員的人力成本來考量IT產品和服務的價值顯然是不恰當的。針對IT產品和服務,我們更多的是用使用價值做為衡量其價值的指標。

企業IT服務究竟具有什麽樣的使用價值?如果我們仔細考慮IT產品和服務在企業中的使用場景,至少現在這個階段,絕大部分還是輔助人腦處理信息和形成決策,產生更高效、更準確的工作結果。

人腦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高效的信息處理設備。在當前信息增長,數據爆炸的時代,人腦面臨著數據規模(volume),數據速度(velocity)和信息複雜性(complexity)挑戰。整個IT技術的發展路徑和目標,就是針對人腦面臨的以上三大挑戰,來幫助人們提升對信息和數據處理的效率。

與此同時,IT產品和服務還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價值因素,就是其外在規模效應產生的價值。信息和數據價值通過其流動性、分享性得以放大化。因此,有效形成外部的連接會顯著提高IT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越容易被更多人採用的IT產品和服務往往能體現出更高的價值。

綜上,IT產品和服務在企業環境中的使用價值 =功能*(規模因子+速度因子+複雜性因子)*外在規模效應 / 採用成本。

關於IT產品和服務價值體現的第二點,好的商業模式需要有可持續性的對等的價值交換。

我們所談到的可持續性主要是指兩個方面:IT產品和服務為使用者提供長期持續的價值。IT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可獲得長期持續的回報。

價值交換的對等性是指交易雙方在交易時以及交易後的合作關係。交易過程中交易方妥協是常見的現象,但是如果單一交易方為達成交易而損害自己當前或長期利益就會形成不對等關係。對等關係的基礎在於交易雙方可以為對方提供長久的功能性之外的價值。

在企業IT服務市場中,客戶方通常具有廣泛的選擇,功能性競爭容易快速形成同質化的價格競爭,形成不對等的交易關係。

第二個概念.產品/服務

被使用者接受的產品和服務是任何企業價值輸出的載體。除了功能之外,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本身具有明顯不同的屬性。從不同的應用場景屬性上,我們可以粗略的把企業IT服務的產品大致分成三類:工具類、流程類、使能類。

1.工具類,是指為使用者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的產品,比如Photoshop。雖然圖片處理過程也會涉及一定的工作流,但是就任務本身而言是邊界非常清晰的特定問題。

2.流程類,是指把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一些流程標準化固定化,形成一個軟體的產品。這類軟體能夠幫助使用者更好地執行企業的經營流程,比如一些人力資源管理軟體、銷售管理軟體等。

3.使能類,通常在整個IT架構下屬於相對比較底層,對上層的業務應用提供基礎能力支持。比如現在非常熱門的數據中台,AI組件等。

這三類在產品和服務在與客戶互動的發展生命周期中,會表現出非常不同的特點。但從價值演變過程來看,都是從一個點切入,形成標準化服務,最終變成可以被廣泛使用,並且能夠水準擴展的平台。

為什麽非常成功的企業IT服務公司最終都會從產品服務類公司進化成為平台型企業,主要是因為平台化會帶來三個明確高價值的經濟特徵:

1.生態化。因為平台的匯聚性,在平台之上,會有越來越多的第三方依據平台來構建其他商業應用,提供更廣泛的業務功能,有效提高平台自身價值,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正反饋生態環境。

2.壟斷化。因為平台的生態屬性,所有的應用和數據逐漸向你的平台匯聚,變成不可或缺,難以替換的關鍵組成部分。當平台的不可替換開始產生排他效應,就會逐漸在整個企業IT服務的架構中形成一定的壟斷地位。

3.稅賦化。因為平台的壟斷性,平台對於自身生態中的合作夥伴形成稅賦化收入的理想狀態。基本上所有非常成功的企業IT服務公司,它的形態最終都會演變成具有稅賦化收入的平台公司。

第三個概念.供需關係

產品和服務的自身屬性以及其提供的使用價值,是交易中供給方可實現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一個決定性因素是交易中價值交換的供需關係。在企業IT服務領域,供需關係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倒逼式的技術採用

企業對於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採用有一定的前置成本、這主要包括培訓成本,及企業的改造和適應成本。這些成本因素直接導致,除了個別幾個具有開創性的頭部企業,其實絕大多數的企業作為企業IT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者,對於新技術的採用都是倒逼的模式。要麽因為競爭的壓力,要麽因為自身客戶的倒逼需求,使得企業不得不採用新技術。

2.解決問題vs支持運行的矛盾

目前,使用者對於企業IT服務產品的需求還處在解決問題的層面。但實際上,作為生產者和提供者,更希望自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對企業經營運行能有一個持久性的支撐作用,而不是簡單的解決單一問題。隨著日益開展的企業數字化變革,這個矛盾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3.管理需求vs執行需求的矛盾

基於不同產品和服務的功能定位,使用者對於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是管理需求還是執行需求?這兩者之間有非常明確的差異。

管理需求通常是對企業經營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以及對整個企業運行狀態的監控。而執行需求往往是為滿足中層以下人員的需求,即我要執行一個具體的業務流程,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

在管理需求和執行需求之間如何形成有效便捷的呼應,是決定企業IT服務產品市場接受度的核心挑戰之一。

4.技術供給vs產品需求的矛盾

在企業IT服務市場中,供需雙方對於技術供給和產品特性的理解往往非常不同。

從企業IT服務創業者的角度是需要創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和技術的領先性。而從使用者的角度,其實更多是對產品功能的完善度和可靠性的需求。提供者更偏向於打造自己作為創業企業的優勢,而使用者更偏向於打造自己現有企業的優勢。雙方需求的錯配導致了企業IT服務創業者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化的平衡上遇到很大的挑戰。

以上的幾個因素往往導致了企業IT服務領域中,供給方和需求方對於特定產品和服務的供需關係產生錯判,嚴重影響了許多創業企業對於市場規模,競爭態勢以及產業價值鏈演變趨勢的判斷。

中國企業IT的發展環境

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宏觀經濟環境,中國企業IT服務市場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其服務的整個中國產業經濟環境。

當我們研究企業IT服務領域中世界上先進市場/企業的發展情況,可以明確感覺到中國市場和其他先進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獨特的宏觀產業結構決定的。

第一.產業結構

1.行業垂直分布

行業垂直分布情況是指哪些是大型企業,哪些是中型企業,哪些是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從體量上、數量上看,是如何分布的。

在美國,支持企業IT服務領域初創公司快速發展的關鍵客戶群體通常是中小企業。

一個相對比較完善和成熟的市場,行業垂直分布通常是“金字塔型”分布:大型企業在頭部,體量大但數量較少;中型企業居中;底座基礎是數量龐大但體量微小的小微企業。

而實際在中國,單從數量上看,行業垂直分布是符合“金字塔型”,但從企業IT支出及其購買力的角度來看,呈現的卻是豎著的“啞鈴型”。也就是說,中型企業的整體IT購買力相對微小,而小微企業的總和也沒有形成一個巨大的底座。“啞鈴型”分布對企業IT服務領域的創業企業在客戶群體選擇上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戰。

2.行業利潤分布

一個廣為人知的數據:從2018年中國主機板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分析,銀行業利潤的絕對數目佔據了所有上市企業盈利的78%。也就是說,所有企業全部加起來,每盈利100元,其中有78元的利潤來源於銀行業。銀行業加上其他金融行業(保險,證劵等)加上能源電力運營商等國有壟斷性行業,利潤佔比超過90%。

因為供需關係決定了需求方倒逼式的採用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所以只有當需求方有良好的利潤預期和充裕預算的時候,才會更多去考慮採用新的IT產品和服務。如果一個企業的經營利潤率非常薄,你很難想象它會比較激進的去採用新的IT產品服務。

這也是為什麽現在的企業IT服務創業公司,講到自己的核心客戶群體,基本上有一半以上都是銀行客戶。

3.企業IT開支的放大和遞減效應

簡單來講,企業IT的開支會變成企業IT服務提供商的收入。整個企業IT開支的規模和流向決定了企業IT服務領域的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在一個健康的企業IT服務市場裡,提供者本身也會是使用者,比如說BAT等巨頭互聯網公司,他們本身也是龐大的IT服務的購買者使用者。在這樣的市場裡,企業IT開支在市場運行中具有健康的放大作用。

但是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企業IT開支大量的流向低技術附加值的硬體和項目實施的人力成本中,並不能夠有效傳導到企業IT服務領域的技術提供者手中,讓這些提供者去購買相應的高技術附加值的IT服務。所有企業IT開支加起來的數目對於整個IT服務市場,沒有形成一個正向放大的促進作用。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遞減的,整個市場並沒有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

4.優勢產業的重大意義

中國經濟整體經過過去4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形成了幾個非常強大的優勢產業,它們不僅在國內成為非常大體量的產業,也在全世界範圍內具有相當明顯的規模和技術領先性。這裡面離不開人口紅利、基礎建設大發展等原因的根本性促進。

這些優勢產業對於企業IT服務領域的發展具有強有力的帶領效應:

這些行業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採用了許多先進的IT技術,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人員儲備。

這些行業自身發展的先進性,也為今後提煉和推廣該行業的先進技術和最佳商業實踐而產生對應的企業IT服務公司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勞動力動蕩

1.勞動力供給與就業取向

隨著中國人口出生的比例逐年下降,勞動力供給總量從2007、2008年往後也在持續下降,導致勞動力成本在快速升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就業取向問題,是比勞動力成本問題更隱蔽,影響更加直接的另一個核心變化。

有數據表明,95後勞動力對於工作時間和自主性表現出非常強烈的需求。即便是在低端的勞動市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力寧可低薪去送外賣,也不願意去傳統的工廠工作。這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送外賣在一定程度上比在工廠工作從感受上具有更高的自主性。

從正面角度來看,新的一代勞動力更喜歡自主性和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國產業升級的整體趨勢。從負面角度來看,製造業產業,特別是需要多年積累的高技巧性工作崗位會非常缺乏的合格的勞動力供給。

2.勞動力更替

在技術高速發展,更新換代頻繁的大前提下,如果我們觀察作為知識工作的勞動力主體的85和95後,以及即將到來的00後,他們的技術成長環境有明顯差別。

85後基本上在 PC時代長大,而95後對應移動互聯網時代,00後則是在即時服務下成長的一代。對於信息的獲取,信息類別,信息處理以及物理和虛擬世界中與其他人,物的協同,在模式和使用習慣上有非常大的差異。這裡面有許多認知層面的累積,他們對於工具和平台的採用取向將和現在現有的產品和服務有很大不同。

3.跳槽周期和指數

創業者經常抱怨的員工跳槽問題是非常真實的現狀。據統計,對於在一二線城市的高科技行業相關從業人員,中國每個員工的平均在職時間大概是2.8年,而美國則是5年。

當然,我們並不能把這個數據簡單理解為中國人更喜歡跳槽,而是因為中國經濟活動的活力更高,必然會導致勞動力的流動性更快。但是從創業和投資的角度來看,跳槽會有兩個潛在的影響:

跳槽的密集程度跟勞動力成本上升有一定的相關性,大家跳槽的主要原因還是希望獲得更高的薪資,這對於創業公司的人力成本是負面的。

跳槽效應可以分成兩個角度看:積極的一面是對於新技術、新產品的傳播性帶來了促進作用,消極的一面是對於企業來說,員工培訓成本以及對團隊的長期性規劃都變成了很大的挑戰。尤其對於創業公司來講,經驗極其豐富的員工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得到,而且長周期的技術發展規劃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第三.良幣、劣幣、定價權

技術更新速度加快,複雜度持續提高,創造了眾多以技術為核心的創業機會。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給創業企業帶來了一個嚴峻挑戰,即大大增加了面向新技術的市場教育成本。

如果使用者自己對於新技術,新產品和服務缺乏足夠的認知,沒有能力(自己或第三方)對其進行有效的評估,那麽整體市場的發展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1.劣幣驅逐良幣

在美國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有一個例子,美國的二手車市場,如果消費者對於車的質量無法進行有效評估,於是價格就成為對於消費者來講唯一可衡量的具體數據指標,消費者會把價格的因素做為決定交易的首要因素,那麽二手車賣主會把車賣得越來越便宜,車的質量也會越來越差。

這是一個由消費者認知導致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現象。在中國企業IT服務市場裡也有影射,如果使用者自身IT水準有限,導致價格因素被畸形放大,那麽這個市場很容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誰賣得最便宜,誰跟客戶關係最好,誰就會在這個市場競爭中佔據更大的優勢。這種現象,會直接影響企業IT服務企業對於新技術研發的投入和對於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的追求。

2.預算和定價

基本上所有的軟體和高科技產品都有一個特性,就是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產品上市前需要很高的預先投資來做研發投入,而產品成熟打開市場後,複製成本其實非常低。

與此同時,因為技術本身的高速發展,快速演變,更高性能更強功能的新技術新產品也層出不窮,高科技的產品具有明確的價格持續剛性下行的屬性,嚴格上講,這是一個具有通縮屬性的市場。對於一個低邊際成本,而又具有通縮屬性的產品,供給方在定價權上是非常弱勢的一方。

從需求方的角度來講,解決相應的問題,實現相應的功能在特定企業內部都有對應的價值核算方法,預算。需求方的預算在交易中決定了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而從供給方角度來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具有普適性價值以及其自身發展需要的營收預期,產品和服務的定價應該保證整體市場的規模和發展。

雙方價值認知的不匹配,加上需求方對於企業IT服務可持續價值的認識不足,導致了絕大多數的中國IT服務企業自身是沒有定價權的。

第四.產業獨立和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周期和國際大環境下的產業獨立化,這兩件事為中國企業IT服務接下來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蘊含顯著機會的土壤。

1.極限競爭下的產業發展

極限競爭是中國經濟過去40年發展裡一個明顯的特點。市場的高速發展以及相對粗放式的競爭環境,導致所有參與競爭的企業通常會把自己逼到一個極限的狀況下擠出利潤,提高效率去競爭。

在這樣的市場中,常見的IT產品和服務很難像在美國市場一樣對企業起到立竿見影的開源節流效果。這往往增加了企業IT服務公司切入市場,快速成長的難度,但是從正向來看,極限競爭下產生的產業通常有明確的優勢,往往能夠升級轉化成具有借鑒意義的產品和服務。

2.出現行業整合者

中國的行業垂直分布情況以及產業發展相關的法制法規,對於行業整合者相對更加友好。雖然在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下,容易出現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市場形態。

在當前相對粗獷和高速發展的產業升級態勢下,許多大規模的垂直領域內可能會產生高速高效的行業整合者,伴隨產業升級,形成產業巨頭。產業巨頭的出現對於中國企業IT服務領域的發展具有相對促進作用:

產業巨頭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採用IT新技術產品和服務來提升效率幫助其完成行業整合的過程。

產業巨頭公司內部的企業IT實踐,對於整個行業乃至跨行業具有顯著的帶領和示範效應。

產業巨頭髮展到一定階段,通常會從新技術新產品的使用者向輸出者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產業巨頭也通常會在市場中整合合適的技術產品廠商,以完善自身的技術產品儲備。

3.新國際形勢下的產業獨立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產業分工化和國際化才是產業發展成本最低,最良性的發展過程。但是在最近兩年的時間裡,國際貿易以及地緣政治形勢的急轉直下,使得國內產業獨立化正在快速發生,逐步形成了一個以安全可控為主題的自我完善的產業體系。

在這一過程中,在不同行業,特別是與地緣政治關聯度較高,安全可控敏感度較高的IT技術領域,產生了一些在正常情況下不容易看得到的快速發展的機會。

中國企業IT服務的破局之道

自2014年以來,國內企業IT服務領域出現了眾多的創業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參考了在國外得以驗證的產品路線和商業模式,但是它們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的遇到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挑戰,如技術產品化的定位偏離,目標客戶群體的誤判,項目收入比例過高,銷售增長速度緩慢,銷售天花板(2-3億)遠低於預期等等。

這些共性的挑戰背後,很多是由中國企業IT服務市場的特殊性造成的。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簡單模仿國外先例的局限性。

那麽在中國特定的發展情況下,企業IT服務領域有哪些破局之道,以及我們獨有的機會呢?以下提供幾個思路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第一.客戶群體下沉

規模化是任何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戰。雖然小而美的戰略,在經濟模型和商業模式上是成立的,但是在國內監管和競爭相對粗曠的環境中,小而美的成功可能比規模化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

企業的規模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行業甄別,客戶選擇,產品定位,到組織架構,運營優化都需要有明確的系統性思考。

在技術使能的數據驅動,產業數字化的大背景下,企業也在經歷組織架構扁平化,業務運營敏捷化,供需鏈條開放化的演變。企業自身的形態和和計算機科學裡講的分布式系統具有越來越多的類似性。我們嘗試跳出簡單的商業模式視角,基於分布式系統的原理,對企業規模性發展提供一些思考:

1.明確部門經濟的延展性

除了我們慣常考慮的以產出導向的客戶,地域和產品做為部門經濟的基礎單元,像組織結構單元(職能性小組),研發目標單元(產品線),甚至支撐性功能單元(信息系統)這些以損耗為導向的更應該是企業規模性發展的核心部門經濟單元。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這些部門經濟到底能夠在什麽範圍內具有明確的可延展性?

2.極致與可獲得性的平衡

類比於分布式系統的一致性問題,在企業擴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著可獲得性和極致性的一個妥協。可獲得性,就是企業如何把產品和服務推廣到越來越多的用戶手裡。極致性,就是推廣中,企業對於特定客戶群體提供盡可能好的服務質量。

3.找準理想客戶群體

顯然,在一個經歷充分競爭的行業市場中,已有的規模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實現了極致和可獲得性的平衡。

所以,對於一個新的創業公司來講,理想的切入客戶群體,要麽是在當前情況下最容易滿足但最難觸達的人群,要麽是最難滿足但最容易觸達的人群。而如果企業希望實現規模化發展,一定要設法同時滿足這兩個群體,重新在行業市場中構建極致和可獲得性的平衡。這樣的商業模式在中國的環境下才是最有效的。

由於現在中國企業IT服務市場的“啞鈴型”產業結構,我們缺少了中間中型企業的橋梁作用。這導致企業IT服務領域極致性和可獲得性平衡的矛盾尤為突出。

從創業公司的角度,客戶群體下沉是不可回避的問題。誰能夠通過產品服務在極致性和可獲得性平衡上突破,同時有效服務大型企業和小微企業,誰就能真正取得規模性發展。

第二.從使能者到顛覆者

技術發展和更新的速度導致了產品和服務價值可轉換的窗口期越來越短。凡是建立在高新技術之上的產品和服務通常都會面臨剛性的價格下行的問題。

考慮到產品研發的高前期成本投入,產品和服務的平台化在目前幾乎成為企業長期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對於初創企業,平台化的演進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

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對於企業IT服務創業者、供給者的角度來講,另外一個突破點是從使能者變成顛覆者,其本質是將技術更新換代的價值短周期轉換為產業升級的價值長周期。

舉一個常常被大家討論的例子,假如你可以研發出一個自動化製做漢堡包的機器人,它可以比人工手動製作的更快,漢堡包味道更好。那你會把這個機器人賣給麥當勞,賺取生產力提高的附加值,還是你自己去開一個漢堡店顛覆整個快餐行業?

我認為這是所有技術創業者的重要戰略思考之一。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這一周期中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會逐漸導致許多行業格局以及價值鏈條的分配產生重大變化。

這些變化使得所有的行業都有被重構的機會,技術賦能和行業顛覆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但在特定的市場環境下會變成一條很難分開的路。

這裡我們相對隨意的使用了“顛覆”一詞,我們並不是說一定要破壞現有的行業規範,更多的是指在新技術帶來的可能性下對相關行業的現狀進行重構。

套用一位智者的話,成功的顛覆是要反常識不反邏輯,是建立在對於行業深入理解的系統性思考下的基礎上。

第三.中國土壤和世界基因

任何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養分充足的市場。中國經濟過去四十年的發展為接下來企業IT服務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認為中國現在的市場已經具備培育出一些世界級的企業IT服務領域的公司。

結合之前所講到的中國的產業結構現狀,如果沒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我認為中國市場將持續為企業IT服務領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

1.中國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市場

被廣泛關注的中美貿易摩擦引起了許多人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憂慮。從長期來看,當一個市場規模佔比超過全球市場的7%的時候,這個市場其實已經不能有效的被全球供應商所忽視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貿易摩擦本身這一外部因素自己並不能有效阻止中國產業的發展。

2.中國產業環境的獨有優勢

正如之前提到的,伴隨產業升級的過程,在許多行業中通過整合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壟斷效應的巨頭企業,這些頭部企業有資源和能力對行業的發展產生顯著的推動。

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許多行業過去的發展展現出明顯的捷徑效應:一方面,發展速度快,缺乏基礎性積累,有一定的野蠻性,從規範性和成熟度上都有明顯的欠缺;而另一方面是,因為基礎匱乏,沒有太多歷史形成的技術,管理和組織架構的包袱,所以往往可以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快速採用新技術,新模式,形成明確的彎道超車效應。

3.中國已產生全球領先的產業群

過去十年,中國已經形成了幾個明顯的頭部行業群。

電子商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隨著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我們不僅形成了世界領先的電子商務公司群體,而且與之相關的支付、物流、快反產業鏈等等都隨之佔據世界領先的位置。中國的頭部電子商務企業進入任何一個新興市場,按照在中國市場積累的模式去操作,會很快在當地市場形成顯著優勢。

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包括橋梁、重工機械、電力等在內的基礎實施建設相關的產業群。

全球領先的產業群不僅僅代表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發展在全球範圍的領先地位,同時也顯示了這些產業公司在公司管理,運營,流程這些軟性設施上都處於世界的前沿位置。

在整個產業數字化的大前提下,這些龍頭行業運營支撐的本質就是一系列的最佳流程和實踐,也是中國下一代世界級企業IT服務公司創建和輸出的基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