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神聖縫紉機》:13個孩子的舞蹈劇場 神秘親切

排練照排練照
演出劇照演出劇照

  13個8-13歲的孩子是這個舞蹈劇場的主角。從“朗讀”出發,他們一邊遊戲,一邊舞蹈,從而發展出隻屬於他們的劇場表演形式。這種表演是創作者和孩子們共同探索的結果。《神聖縫紉機》經上去年9月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首演後,反響熱烈,2018年3月9-11日在北京鼓樓西劇場二輪上演, 13個孩子演給大人們看的舞蹈劇場——《神聖縫紉機》——奏響北京開春第一曲文藝之歌。

  從巴赫和貝克特出發的尋找之旅

  劇作家貝克特並不特別偏愛巴赫。巴赫的音樂就像“神聖縫紉機”,他說。但有人卻感受到了貝克特的文字和巴赫的音樂之間你呼我應的韻律。有人形容貝克特的文字像是詞語的叢林,是海量的碎片,然而,在看似散亂且重複的詞句之間,戲劇張力在悄然繃緊。

  《等待戈多》中,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的碎碎念在許多東拉西扯話題之間徘徊蔓延,“戈多”毫無預兆地出現在對話裡,像個我們都知道是誰的老熟人一樣,可一個恍惚之間,戈多又從對話裡突然消失了,直到再次被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想起來的未來某一刻。劇中人像是在玩一個玩不膩的遊戲,他們把這個遊戲重複了無數遍,每一遍的重複當中又有一些變化。大家自得其樂,遊戲仿佛可以永遠繼續。旁觀者充滿好奇,卻很難“看懂”這群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麽,也難以明白他們為什麽能持續這麽久。某一刻他們似乎也進入了這個遊戲,但沒一會兒就又不明白自己置身何處了。最後的最後,遊戲內外的人都會感歎一句:“這樣就把時間消磨掉了”。

  和貝克特的語言不同,巴赫的音樂規整如公式,但他用另一種方式把無限循環發揮到了極致。熟悉《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人都會發現,曲中的構成單元看似簡單實則並不平淡,不斷重複的同時又不斷變化,穩步推進,最後又回到原點,無縫銜接下一輪的循環,如同一個完美的莫比烏斯環。

  這大概就是導演王夢凡用“神聖縫紉機”給自己的作品命名的原因吧。正式排練開始之前,主創們用了八天時間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大家發現,大人眼中簡單的小遊戲,孩d子們卻可以樂此不疲地一直玩下去,並不斷尋找讓它更加“好玩”的辦法。那一刻,這部作品與貝克特、巴赫的對話便更深了一重。

  巴赫和貝克特只是《神聖縫紉機》的起點,在此之上,《神聖縫紉機》更想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在這部大人們和13名孩子共同完成的舞蹈劇場作品裡,除了巴赫的音樂,更多的是作曲nara和孩子們自己的靈感結晶。編劇陳丹路拆解貝克特的文本,試圖在漫天漂浮的詞句碎片中抓住《等待戈多》的靈魂,然後大家再一起把它變成另一種語言,一種詩的語言。而舞美、服裝設計鍾慧偵和燈光設計苗春雨的創作,又為這種詩的語言增加了層次。

  凡人舞蹈劇場

  說到孩子,你會想到什麽?《神聖縫紉機》裡的小朋友又會是怎樣的?大人們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態在和他們共同創作?

  生活中,總是有很多準則在規範孩子們——三段式作文模板、有語氣地朗讀課文、標準答案、遵守紀律、男孩穿藍色女孩穿粉色……對大人來說,需要遵守的準則更多。我們當然不能活在沒有規則的世界裡,但是,在某些似乎約定俗成的規則中,你能自在地呼吸嗎?可以輕鬆地跑跑跳跳嗎?你的心靈是舒展的嗎?這個“你”是真正的你嗎?如果不,就拋開這些束縛你的繩索,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吧!在《神聖縫紉機》的舞台上,孩子們將會用一種不可被總結的方式表演,觀眾看到的可能是一些破碎的、自由的片段。但它是劇組的大人們和孩子們達成的某種共識,孩子們在舞台上進行的是真實的表達。《神聖縫紉機》想讓觀眾看到:原來在舞台上還可以這樣行走、這樣說話。

  《神聖縫紉機》的演員隊伍由8歲到13歲的小朋友組成。這正是“自我意識”比較清晰地覺醒的年紀,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同時也非常“開放”,更有意識地接受很多新的事物,也願意花時間去理解。

  與很多劇組不同,這些小演員不是通過征集、選拔加入劇組的。導演王夢凡從身邊認識的人入手,在有限的資源裡盡可能多地聯繫了一些人。通過影片電話和家訪彼此了解之後,真心願意參與的小朋友便成為了《神聖縫紉機》的演員。

  這種“不選拔”的方式和王夢凡對“舞蹈劇場”的理解有關。

  “舞蹈劇場”(Tanztheater/ Dance Theatre)是一種發展於上世紀60年代末德國的一種劇場形式,它摒棄了古典芭蕾意義上的美學,使用近乎蒙太奇的手法將一些碎片化的場景拚貼在一起,以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在舞蹈劇場裡,觀眾會看到所有形式的舞蹈以及它們的變形,並且摻雜大量生活化的動作。同時,演員講話、唱歌,使用啞劇中的技巧進行表演。與芭蕾舞劇中的“等級制度”不同,舞蹈劇場沒有明確的分工,每位演員在舞台上都同樣重要。著名的現代舞編舞皮娜·鮑什就是“舞蹈劇場”的重要人物之一。本劇導演王夢凡曾參與複排了皮娜·鮑什作品的導演,將給不會跳舞的孩子們排演一出專業的舞蹈劇場。(待定)

  王夢凡舞蹈劇場作品總是關於“凡人”的,無論是孩子們表演的《神聖縫紉機》,還是創作於2015年以“廣場舞大媽”為主角的《50/60——阿姨們的舞蹈劇場》。劇場中的角色就取材於演員本人。王夢凡的“凡人舞蹈劇場”想讓真實的人們進入劇場,讓人們在劇場和舞蹈中成為真正的人。無論是孩子們還是阿姨們,都能在這裡放鬆被社會重重規訓的身體,顯露出自身的美和尊嚴。

  《神聖縫紉機》首演之時,據說有人感受到了流轉的時光和永恆的等待,有人聽到了音樂也聽到了寧靜,有人在劇場回憶起了曾經的夢也經歷了真實,據說有人笑了,也有人兩眼濕潤。似乎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去回答“《神聖縫紉機》的舞台上究竟發生了什麽”,因為每一次的演出都獨一無二,每一個觀眾也是獨一無二的。

  《神聖縫紉機》很神秘,但也很親切。睜開心靈的眼睛,溫柔地看這個世界,發現每個普通人身上驚人的美。

  孩子們的舞蹈劇場《神聖縫紉機》

  團    隊

  導演/編舞:王夢凡

  製作:賴慧慧

  文本:陳丹路

  音樂:譚碩欣

  舞美/服裝設計:鍾慧偵

  燈光設計:苗春雨

  文案:嚴璵婧

  平面設計:王江

  導演助理:田地、淺色

  影像記錄:何紹同、大壯

  演員:趙爍樺 13歲、胡啟筠 13歲、孫怡寧 11歲、崔佳鈺 12歲、趙文熙 10歲、孫聞謙 8歲、周品達 9歲、張清元 12歲、單思源 8歲、鄭子陽 9歲、郭梓浩 11歲、王梓昀 11歲、杜書暢 10歲

  出品人:王潛威

  場地支持:鼓樓西劇場

(責編: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