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躺賺”類App真能賺錢嗎?

這位兄台,想來點輕鬆的賺錢門路嗎?我看你骨骼清奇……咳咳,我看你每天反正離不開手機,閑著也是閑著,要不,刷刷視頻、玩玩遊戲、轉發點鏈接,賺點外快?

不相信世上有這麽“不負手機不負錢”的活兒?那你打開應用商店看看唄。你搜“躺賺”“玩賺”“花式闖關賺”,絕對能找到一大堆這樣的“賺錢類”App。其中還不乏下載量以千萬計的App。

平時錢難掙,但“賺錢類”App的錢聽上去就好掙多了,不說手到擒來,那也是毫不費力。

一個讓你賺錢的App,有啥壞心眼呢?

這年頭,大家玩遊戲、刷微博、看短視頻,多多少少都可能碰上過賺錢類App的廣告。這些廣告語無不強調“只要利用零散時間”,在App上“簡單操作”,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網上也隨處能見到各種“賺錢經驗貼”。

社交軟體上,不少人都收到過好友發來的推廣鏈接。這種App一旦成功吸引了點擊、下載,便會以諸如“推薦親朋好友得獎勵”之類的誘惑,吸引用戶給身邊親友介紹、拉新。

問題來了:用賺錢類App賺錢,真的毫不費力?

某日,家住北京的張女士拿起手機一看,同事群裡發來一份邀請: “老張,快下載這個App,看新聞就能拿錢!”張女士一琢磨,反正自己平時也老拿手機看資訊,順便搞點錢也不錯嘛。沒多想,就通過鏈接下了App。

這一下載,以前是“上帝”的用戶瞬間成了“打工仔”——

要賺取1元的獎勵金,得在App上瀏覽500分鐘信息;賺了錢想提現,人家又說得攢夠30元獎勵金才能拿錢。30塊錢,1.5萬分鐘,合250小時……面對看上去永無止境的繁瑣任務,張女士最終選擇了卸載。

退休後的朱大爺愛唱歌。偶然間,他發現一款“猜歌名賺錢”App,給出的要求是,只要猜對50首歌,就能拿錢。朱大爺發現,每猜對一首歌,系統就提示,有1到2元錢到账。朱大爺這心裡可是美滋滋啊!

可隨著猜對的數量增加,味兒就開始變了:先是廣告連著廣告,你得看完才能答題;到账的錢增加,題目的難度也越來越高,容易出錯,而每錯一次,系統就會播放一段幾十秒的廣告。

總之,功夫不負有心人,朱大爺終於猜對了50首歌!撒花,系統也說了,能提現93塊錢。可點擊“提現”按鈕,卻看到這樣一句話:您每次只能提現0.3元

費這麽半天勁“掙了”不到100元,還要再猜幾百次才提出來?朱大爺心態崩了。刪了刪了吧,為著幾十塊錢犯了高血壓才真的不值當。

這也就算了,有些用戶忙活半天,不僅沒拿著錢,還把個人信息搭進去了。

大學生小萱曾是一款遊戲類賺錢App的用戶。下載App後一個多月,她開始頻繁接到騷擾電話,內容多與網貸、刷單有關。自己沒弄過這個,為什麽會被這些電話轟炸?她想了半天才明白,應該是賺錢類App洩露了個人信息。

來自廣西的陳女士更慘。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款賺錢類App廣告,號稱買入不同級別會員後,在短視頻平台點讚、關注、評論,即可獲得收益。然而,在陳女士交錢入會後,該App卻人間蒸發了,提款功能無限期關閉,客服全體失聯。

公開數據顯示,卷款跑路之時,這款App的注冊人數已達10萬人,僅會員費就高達1900萬元。

真應了那句神評論:讓你賺不到錢,才是賺錢類App的本質

對賺錢類App的亂象,一位法律從業人士直言,用戶要明白,收益與風險正相關,想獲高收益必定要負擔高風險。如果某App只需用戶極少的投入就能獲得高額回報,那麽只有兩種可能——

其一,用戶負擔潛在風險而不自知。這也就是常說的,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會掉陷阱。沉迷賺錢類App後,用戶的前期投入(押金、加盟費等)很可能無法退回;

其二,用戶的行為遊走在違法邊緣。例如,一些賺錢類App的行為模式涉嫌傳銷、詐騙等,參與者在不知不覺間發展出“下線”,並依“下線”人數計算報酬,很容易掉入“拉人頭”的傳銷漩渦與龐氏騙局。

亂象叢生的賺錢類App,怎麽治?

不少專家表示,目前,賺錢類App還處於接近法律真空的狀態。如果不及時立法規範,可能引發更多違法犯罪行為。此外,賺錢類App的宣傳套路涉嫌欺騙、誤導消費者,應依《廣告法》予以懲處。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向島妹表示,應加大對不具備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App的查處力度,各類手機應用市場應盡快建立嚴格審核機制,並對違規App做下架處理

業內人士也指出,警察、市場監管及網信等有關部門應積極行動,建立規範、專業的監管體系,加強對此類App的準入審查、用戶信息管理和資金監管,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最後,島妹還是想提醒那些仍在期望“躺贏”“躺賺”的用戶:醒醒吧!騙子套路推陳出新,盯的總是人性弱點。民警反詐騙的“靈魂八問”還記得嗎?第一條就是:動動手指就能賺錢的好事,為啥會輪到你?

文/山形秋

編輯/點蒼、無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