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335例確診病例“病歷表”:18例病例核酸檢測“先陰後陽”

新京報訊(記者 李玉坤 實習生 謝雁冰 傅中行)自6月11日北京新發地發生聚集性疫情以來,截至7月14日,北京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335例,在院205例、治愈出院130例。尚在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18例。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7月14日24時,北京已連續9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

上述病例都出現了哪些症狀?目前治愈情況如何?以下是新京報記者據北京市疾控中心每日公開數據進行的梳理(截至7月13日公布的病例數據)。

18例病例核酸檢測結果“先陰後陽”

335例確診患者的公開信息顯示,有18名患者出現了核酸檢測結果“先陰後陽”的情況。

例如6月24日確診病例2,男,29歲。自述6月13日嗓子痛,自服藥物後症狀消失;6月14日小區核酸篩查陰性。因共同居住者中多人為確診病例,6月16日起集中隔離觀察,6月22日在隔離點進行核酸檢測,6月23日結果陽性,6月24日確診,臨床分型為普通型。

還有7月2日確診病例2,女,32歲。6月13日出現發熱等症狀,由其丈夫駕車到右安門醫院就診,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6月22日患者及其2歲女兒均被確定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當日由專車轉運至集中隔離點進行集中醫學觀察。其間,患者核酸檢測結果出現陽性,7月2日確診,臨床分型為普通型。

另有兩名患者分別在2次和4次檢測結果為陰性後,核酸檢測結果才轉為陽性。

據北京市疾控中心每日公開數據統計,有8位患者進行了抗體檢測,除一位患者兩次抗體檢測均呈陰性外,其余均呈陽性。

據了解,血清抗體檢測方法具有樣本采集方便、操作簡單快速的優勢,可作為核酸檢測的有效補充。檢測的抗體主要分為IgM和IgG兩類,分別是免疫球蛋白M、G的縮寫。機體在接觸病毒時,IgM抗體產生最早,濃度低、維持時間短,是急性期感染的診斷指標;IgG產生晚,濃度高、維持時間長,血清IgG陽性提示感染中後期或既往感染。

臨床以輕型和普通型為主 已有130例治愈出院

確診病例主要以輕型和普通型為主,共計329例,佔病例總數的98%,此次疫情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明顯偏低。

7月13日的北京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吳國安介紹,截至7月13日15時,累計診斷危重型病例5例、重型病例21例,危重型和重型佔全部確診病例的7.8%。在26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救治中,已有25例轉為普通病例,包括1例已經出院。目前在院確診病例中,尚有危重型1例。

截至7月13日24時,累計治愈出院130例。其中,男性80人、女性50人。最大年齡66歲,最小年齡1歲7個月,平均年齡39歲,住院時間最長30天,最短11天,平均22天。此外還有16名無症狀感染者核酸轉陰出院。

發熱、咽部不適為主要首發症狀

記者對134例確診患者首發症狀的信息進行統計後發現,發熱為最普遍的首發症狀,60人曾出現過發熱。56人曾出現過咽部不適,如咽部痛、癢、乾等不適症狀,伴有咳嗽,存在乾咳和咳痰兩類情形。部分患者出現了全身不適,具體症狀不一,包括乏力、發冷、出汗、酸痛等。

總體上,北京市近期確診病例的首發症狀與感冒類似,但部分患者也存在腹部不適、口乾、惡心、胸悶或胸痛、關節不適等不同症狀。

6月13日確診的一名男性表現出的症狀最多。該患者35歲,河北保定人,工作部門為北京新發地市場,個體經營者,現住新發地經營者樂園。8日出現發熱、乾咳、流涕、乏力、頭暈和肌肉酸痛等症狀,最高體溫38℃。12日就診天壇醫院,核酸檢測陽性,經專家會診為確診病例,臨床分型為輕型。

6月30日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提醒,新冠肺炎病毒致病機理複雜,疾病特徵有待進一步研究。症狀多樣、不典型,不易引起重視。日常要做好個人防護,關注健康狀況,出現不適症狀要全程做好防護及時就醫。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實習生 謝雁冰 傅中行

編輯 張暢 校對 劉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