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完這段愛情,她們很多人都哭了

記得在去年金馬影展的時候,第一次在台北的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出於好奇,當時特意偷偷觀察四周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反應。

當電影結束的時候,場燈亮起,發現四處很多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都在不停抹眼淚,甚至還發現分享紙巾這種細節。

現代人呢,總是說不相信愛情,卻又總是需要愛情。

於是才會在一年365天裡反覆慶祝各種以愛情味主題的節日吧。

在情人節過去一個月後的今天,被稱為白色情人節的3月14日,非常應景地上映了我一開始提到的那部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現在翻看豆瓣和微博,也有很多提前看過點映的觀眾,都在短評裡提到了看影片看到淚崩的經歷:

點映的路透照裡,也是哭倒一片,而且不只是女觀眾哦:

總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真的是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這一點,大家或許早就從電影片名裡體會到了吧。

影片的故事圍繞著陳意涵和劉以豪飾演的兩個年輕人展開,從小父母雙亡的宋媛媛和被母親拋棄獨自長大的張哲凱,在高中相識,在大學相依為命,彼此成為朋友、愛人乃至親人一樣的存在。

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同居不交往”。

這種和諧美好的關係,因為一場病痛而被打破。

張哲凱因為身體原因,害怕自己無法陪伴媛媛一生,於是他希望給深愛的對方找到值得托付的另一半。

從小孤苦無依、愛人生死相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沒有讓你嗅到似曾相識的悲情以及虐戀的味道?

不過,在給影片貼上催淚、悲情、虐戀、純愛等等的標簽之前,不妨先來看看這部台灣本土愛情電影的身上,附帶著的一連串的記錄:

上映首周末全台票房突破3200萬台幣,刷新2018年台灣電影首周末3天開畫紀錄;

上映9天全台票房突破1億台幣,打破台灣本土電影票房最快破億的紀錄;

最終票房超過2億台幣,成為2018年最賣座的台灣電影。

所有的數字和記錄都在證明,如今很少出現在觀眾視野中的純愛電影,並沒有過時。

另一方面,《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票房成績也道出了一種真相,那就是到現在,好哭的電影仍然是影迷的剛需啊!

雖然沒有單獨而嚴謹的分類,但是“好哭”的確可以被歸納為一個標簽,來概括影視作品的一些特質和力量。

好哭的電影和歌舞喜劇、爆米花大片一樣,雖然總是難免模式化,但始終是常看常新。

如果說電影最大的意義是帶領觀眾逃避現實、製造夢境,那麽好哭的電影則有些特別:

它既擁有那些似乎只有在童話中才會存在的純潔情感,同時也並不排斥、掩蓋現實中的種種苦難。

事實上,苦難是這些電影催淚的最基本的動力。

它可以是《唐山大地震》裡的恐怖天災,《忠犬八公》裡的生離死別,《7號房間的禮物》中的司法不公——

不同的形式,但情緒總是相似的。

而這些銀幕上具象的苦難,總是能在不經意間,和我們人生中那些微小、真實、貼切的感傷相契合,讓人聯想到自己生活裡的與愛人的分手、親人的離去、朋友的爭吵,甚至是毫無理由的喪。

所以,我們仍然樂意時不時地看上幾部這樣的電影,從光影編織的悲傷故事中,挖掘出與自身對應的情緒,搜尋出過往模糊的記憶,借由一頓抽泣或者一場號啕大哭,好好發泄一下心底的沮喪與失落。

說白了,人們看電影,無非是為了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

作為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擁有美好單純的情感,擁有與現實相關的、非常切膚的痛楚,也擁有許多照見內心的時刻。

電影中,宋媛媛和張哲凱之間,是一種既像家人又像愛人的“發乎情,止乎禮”的純粹情感,非常無私同時又非常自私。

即使很喜歡,但因為遲早要離去,為了讓對方避免再一次面對失去的痛苦,而選擇將喜歡的人交給其他人來保護。

張哲凱在“讓宋媛媛得到幸福”這件事情上,執著地堅持著自己的決定,也不斷壓抑著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其實在這樣一個愛情故事中,可以挑出很多問題:

他們之間同居不戀愛的關係現實嗎?

或者,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甘願付出與犧牲的愛情嗎?

當我們習慣用現實、世俗的眼光去看待電影裡的愛情,能挑出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地方。

現代愛情總是被附著著太多功利的色彩,只有在所有其他現實因素與情感摻雜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才會覺得這些情感是寫實的,也是因為這樣,人們才會覺得宋媛媛和張哲凱之間的愛情太像童話或偶像劇,不夠真實了。

但其實就像影片中陳庭妮飾演的女二號Cindy所說的:“是我們低估了愛情”。

或許世界上真的存在電影裡那種不問回報、不計後果的愛情,你可以不讚同它,但至少不應該嘲笑它。

更何況,這段“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也並非電影裡的單獨個例。

明明相愛卻無法在一起,明明互相陪伴卻始終要獨自承受內心的孤獨。

即使具體的經歷不同,但這些錯過與遺憾,愛而不能與愛而不得,不也在任何一段並不完滿的現實愛情中反覆上演著嗎?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也並非大肆煽情的電影。除了能戳到人的故事情節,它的情感落腳點,還在於演員的真實細膩的表演。

特別是陳意涵非常自然的表現,更為這個角色和故事,增添了一種真實感。

印象裡陳意涵之前很少演苦情或者悲劇的角色,畢竟在戲外她一直給人一種陽光隨意的感覺。

宋媛媛這個人物其實很難詮釋,她一方面堅強、成熟,另一方面也會有可愛、撒嬌、軟弱的時刻。

陳意涵的精彩之處,在於她找到了一種讓人非常舒服的方式去塑造出這個複雜糾結的形象:

在日常的時候她就像一個鄰家女孩一樣自然真實;

在講一些比較抒情的金句台詞時,她能夠以平實並且口語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而在情緒爆發的一刻,她又可以完全投身其中並且釋放出巨大的悲傷的情緒與能量。

在陳意涵看來,只有她自己相信了這個角色以及她的行為動機,才能真正地演好這個人物。

所以接拍這部電影之前,她和導演林孝謙聊了很多,把角色心理、角色間的關係完全參透後,才想好要怎樣實現最終的詮釋。

而自然,也是陳意涵在表演過程中努力完成的風格。

在拍攝過程中,她會針對某一句比較拗口和書面化的台詞反覆修改和練習,避免違和感;也會在一場感情戲中代入周圍人真實的故事,營造出共通的情緒。

與陳意涵擁有大量對手戲的男主角劉以豪,也讓人眼前一亮。

影片中他飾演的張哲凱,最大的難點或許就在於隱忍,他要不斷隱藏自己最真實的情緒,將痛苦埋在內心深處。

導演林孝謙認為,劉以豪身上有種別樣的魅力,在於他可以笑著表達悲傷,這或許也是電影裡每當他故作堅強地微笑時,總是想要替他流淚的原因吧。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雖然催淚,但就像導演所說的,“我不是想要讓人哭,而是想要讓大家想起被愛的感覺”。

電影中,孑然一身的張哲凱因為宋媛媛的出現才明白,原來像他這樣孤獨的人,也可以被陪伴,可以被照顧,被人愛著。

其實現實中的每一個人,或許都像張哲凱一樣,總會遇到那個幫助自己終結孤獨與悲傷的人。

如果正好有喜歡的人,真的可以大膽地表白出來。

畢竟,在目睹、經歷過宋媛媛與張哲凱的悲劇愛情後,還是希望現實中的每一段情感,都可以被勇敢地表達,都可以少一些遺憾與悲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