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中東巴以問題上,美國這是又要下套了?

美方的方案真的有那麽美好嗎?

川普政府曾承諾將在今年穆斯林齋月結束(即6月5日)後,對外公布其被稱為“世紀協議”的中東和平計劃的完整內容,隨後又改口推遲至猶太人五旬節(即6月10日)後。而隨著巴林經濟研討會會期的確定,外界想要一窺“世紀協議”的全貌似乎還要等到晚些時候的某一天。

日前,美國白宮對外宣布,將於今年6月25-26日在巴林首都麥納麥舉辦一場經濟研討會,邀請全球多國財長和工商界領袖與會,研究討論通過經濟合作落實“世紀協議”。對於此次研討會,華盛頓方面不斷造勢聲稱,將通過經濟手段為延宕逾半個世紀之久的巴以問題提供最終解決方案。

然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樣一場改弦更張、試圖用商人思維解決政治問題的會議極具“破壞性”,甚至有可能成為川普政府在解決巴以問題過程中所犯下的最嚴重錯誤之一。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自己就對“世紀協議”前景不太樂觀,甚至說“可能只有以色列人喜歡它”。

文:王誠 北京外國語大學海灣阿拉伯國家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我們(美方)的首要目標是讓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好”,“在巴勒斯坦人擁有法治、透明治理、消除腐敗以及讓人們擁有一個適宜投資的環境氛圍之前,人們所期待的自決和美好生活永遠不會來到”。這是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不久前出席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活動時發表的一番講話。

庫什納宣稱,他充分研究和參考了新加坡、日本等國的案例,為巴勒斯坦人量身打造了一個“絕佳的商業計劃”,能夠顯著改善巴勒斯坦人的經濟狀況,幫助他們更為體面和有尊嚴地生活。

然而,美方的方案真的有那麽美好嗎?

1

揮舞在巴勒斯坦人面前的胡蘿卜與大棒

據彭博社報導,紐約布魯克林的檢察官曾在2018年傳喚庫什納家族所擁有的房地產開發公司負責人,要求後者配合調查提供必要文件資料。此前就有消息稱,川普女婿庫什納在擔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的三年時間裡,曾通過偽造文書,非法獲利數百萬美元。

報導中還提及一件具體案例,庫什納家族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對居住在其所開發一處房產中的住戶進行有針對性的騷擾,通過蓄意製造噪音、破壞水電設施等迫使住戶提前中止租約,借此引入願意支付更高租金的住戶。

類似不正當施壓手段,似乎也正被進入美國政壇的商人們用來解決久拖不決的世紀難題——巴以衝突。

除了總統高級顧問庫什納外,川普的兩位法律顧問也參與了所謂“世紀協議”的起草工作,他們分別是曾經的房地產事務律師、現任美國中東事務特使傑森·格林布拉特,以及曾經的破產事務律師、現任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大衛·弗裡德曼。

這三人組成的小圈子“如法炮製”,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層面向巴勒斯坦持續施壓:

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在那裡開設美國大使館,關閉巴解組織駐華盛頓外交機構,停止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提供資金捐助,終止美國國際開發署駐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特派團行動等,意在迫使巴勒斯坦人在“世紀協議”正式頒布之前接近崩潰的臨界點。

如果說上述這套深思熟慮後的“組合拳”是美方計劃的第一階段,那麽即將在巴林舉辦的經濟研討會應該就是計劃的第二階段了。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報導,此次研討會的主題被確定為“帶來和平的繁榮”,共包含4個主要議題,分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對地區民眾賦權和投資、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重點討論為巴勒斯坦人民和該地區創造繁榮未來的宏偉願景,以及實現該願景的政策框架等。

據悉,大多數海灣阿拉伯國家和其他阿盟成員國均已受邀與會,而華盛頓方面暗示稱,已得到多個與會方的資金支持和承諾,預計可通過此次研討會籌集數十億美元,以促進巴勒斯坦經濟發展。

在庫什納及其小圈子看來,“自決(self-determination)”並非是一個政治學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從“政治角度”看待和探討解決巴以問題業已過時,因此人們不應再糾結於政治談判,而應“把重點放在巴勒斯坦人民身上”。

2

套在他們身上的枷鎖始終未能卸下

解決巴勒斯坦人所面臨的經濟問題的確有其必要性,但能否將經濟問題與政治因素完全切割開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庫什納似乎也有意忽略了這重要的一點。

自50多年前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來,以色列強製性且系統性地將當地經濟與自身經濟緊密捆綁在一起,並逐步實現和保持了對巴勒斯坦經濟的全面控制。在達成《奧斯陸協定》之前的近10年左右時間裡,這種強迫性聯繫最為明顯的體現就是,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本土商業發展的限制,以及對巴勒斯坦勞工自由流動的管控。

當時獲準進入以色列領土務工的數萬巴勒斯坦人被視為二等勞動力,以色列建築類、農業種植類、賓館酒店類等企業均可在不受當地《勞動法》約束的情況下以極低的工資雇傭巴勒斯坦勞工。有些巴勒斯坦人最後甚至發現自己正在“協助”以色列建造非法定居點,威脅到同胞社區的存在,但拿到以色列頒發的工作許可證關乎生存問題,許多人最後只能被迫向現實低頭。

此外,以色列還向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征稅,並利用部分稅收向巴勒斯坦地區傾銷以色列的工業製成品,催化當地對以色列經濟的依賴度不斷提升。

1994年5月4日,一項名為《經濟關係議定書》的經濟安排早於《奧斯陸協定》在巴黎簽署。正如《奧斯陸協定》本身維持了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關鍵領域的完全控制一樣,《經濟關係議定書》將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經濟利益制度化、合法化。正因如此,外界在過去半個世紀時間裡向巴勒斯坦提供的大量資助,儘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狀況,但更多的是變相為以色列實體經濟“輸血”:外援越多,巴勒斯坦採購以色列商品和服務的支出就越多。甚至可以說,不論有意還是無意,國際援助對於巴勒斯坦如今對以色列的結構性依賴起到了“共犯式的作用”。

所以,庫什納設想通過開會籌資改善巴勒斯坦經濟窘況,完全是一廂情願。

解決巴勒斯坦經濟問題的關鍵並非資金,而是應當壯大巴勒斯坦本土私營經濟,使其逐步擺脫對以色列的結構性依賴。

但這同樣面臨一個問題:以色列早就通過隔離牆和定居點的建設擴張,“蠶食般”阻斷了巴勒斯坦人獲取土地、淡水、天然氣等生產資料和自然資源的渠道。

一點從巴勒斯坦GDP的變化趨勢就可見一斑——農業產值佔比從《奧斯陸協定》簽署前的12%降至如今不足5%的水準。

3

川普政府對歷史遺忘?對現實誤判?

庫什納代表川普政府推出的“世紀協議”經濟解決方案,簡言之,就是通過經濟激勵換取巴勒斯坦人默認接受以色列的軍事佔領。

但正所謂“沒有國,哪有家?”

為獨立建國奮鬥了數十年之久的幾代巴勒斯坦人都無比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抗爭結束當前的“無國籍狀態”遠高於所謂的經濟利益。於是,我們看到,創造產值佔巴勒斯坦GDP近80%的當地私營企業均明確拒絕參加此次研討會。

其實,如果庫什納及川普政府的一眾高官能夠回顧一下美國的建國史,他們本應當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巴勒斯坦人的訴求。

1776年,美國人也面臨兩難的選擇:是隱忍來自於英國喬治三世國王的統治?還是揭竿而起、奮起反抗?當年如果選擇了前者,美國的建國領袖們無需打一場持續七年之久的慘烈戰爭,他們中的很多人本不會陷入經濟災難,而是會變得更為富有。

但他們選擇了為獨立地位而戰,拒絕將稅率等經濟發展的決定權交給遙遠的倫敦。

對於巴勒斯坦人而言,沒有獨立的國家,那麽他們所擁有的財產得不到保護,隨時都有可能被剝奪。

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經濟繁榮就好像是建在流沙之上的大廈,隨時有可能下沉坍塌。

與對歷史的選擇性遺忘相比,川普政府更大的問題來自於對中東地區現實情況的誤判。

庫什納所力推的方案,很類似於將現金甩在巴勒斯坦人的臉上,“嗟!來食!”“拿錢!閉嘴!”

這無疑會讓後者感覺遭受了持續的羞辱,不僅無助於推動全面化解巴以衝突,反而會刺激巴勒斯坦人產生更為強硬的抵觸情緒,促成有意達成協議的溫和派與反對達成協議的極端派逐漸靠攏。

川普政府顯然對巴勒斯坦人不夠了解,對於其他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的了解也遠不如所展現出來的那麽多。

4

海灣阿拉伯國家無意跨越“紅線”

這樣事與願違的情況在巴以問題的調解歷史上並不鮮見。

為落實《奧斯陸協定》,有關各方曾於1994年10月齊聚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探討借助經濟合作實現外交突破。在媒體報導的畫面中,身著頭巾長袍的阿拉伯國家代表與西裝革履的以色列代表在友好的氛圍中會面,全世界都為之激動。然而事實上,那次會議並未促成任何商業成果,因為阿拉伯國家的公眾輿論認為,那次會議標誌著以色列不僅要侵佔阿拉伯的領土,還要入侵他們的國民經濟。

誠然,自2010年西亞北非政治風潮爆發以來,原本作為阿拉伯世界重要一極且對巴以問題投入極大的埃及,因自身國力衰落無暇外顧。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重心,逐步由以埃及和敘利亞為代表的北非和沙姆地區轉移至以沙特為首的海灣地區。沙特等遜尼派國家與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勢力的對抗取代巴以問題成為了最主要矛盾,海灣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也因伊朗問題而快速升溫。

但是,包括海灣阿拉伯國家在內的諸多阿盟成員國領導人,即便在許多次的閉門會議中對巴勒斯坦持批評態度,甚至嚴厲指責後者屢次錯失締結和平協議的良機,卻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像丟棄垃圾一樣地將巴勒斯坦棄之不顧。

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哪怕是風頭正勁的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說出“以色列人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土地後”,也會被其父、沙特國王薩勒曼“狠狠地”敲打一番。畢竟,這位2015年登基的沙特老國王,自1967年就擔任“支持巴勒斯坦烈士、家庭和聖戰者人民委員會(Popular Committee for Aiding Martyrs, Families and Mujahedin in Palestine)”主席一職至今。沙特可以在伊朗等問題上與美方保持立場高度一致,但薩勒曼國王並無意在巴以問題上跨越此前歷任國王所劃定的“紅線”,這條紅線就是2002年提出的《阿拉伯和平倡議》。

此外,在“後石油時代”的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均面臨經濟多元轉型、重構社會契約關係的壓力,各國國內民眾對巴勒斯坦的支持,是這些在“阿拉伯之春”衝擊下高度敏感的國家統治者們所不能忽視的。

由此,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麥加舉行的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特別峰會發布的公報內容也自然毫無懸念——

參會的各國領導人表示,“我們宣布堅持歷次阿盟峰會針對巴勒斯坦問題作出的各項決議。”

5

政治內容不明朗,經濟承諾就是空談

庫什納力推的經濟解決方案,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世紀協議”必然包含另一部分,即政治解決方案。

然而,美方持續不斷推後公布日期引發了外界的猜疑,擔憂政治解決方案或許只是“海市蜃樓”,僅僅用以誘使巴勒斯坦人步步跌入其設置的外交陷阱中。

美聯社報導,川普政府準備分開發布政治和經濟方案,在“世紀協議”尤為關鍵的政治內容不明朗之際,任何經濟承諾都將是空談。

對此,美國中東事務特使格林布拉特在推特上回應,堅決否認外界對“世紀協議”政治解決方案的質疑,並稱“沒有政治解決方案,經濟解決方案就不可能存在;沒有經濟解決方案,政治解決方案亦不可能成功”。

儘管政治解決方案的細節尚未對外披露,但從庫什納及其小圈子的世界觀來看,其內容無疑將對中東局勢構成廣泛的衝擊。《沙特外交政策:衝突與合作(Saudi Arabian Foreign Policy: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一書作者尼爾·帕特裡克認為,美方政治解決方案的主要內容將跨越諸多紅線,例如:不承認東耶路撒冷為未來巴勒斯坦國首都,回避難民重返家園權利和凍結以色列新建定居點等關鍵問題,以及將加沙地帶置於埃及管控之下等。

無論川普政府何時對外展示“世紀協議”的真面目,其結果對於巴勒斯坦人而言都沒有太大差別。正如美方從未向巴勒斯坦人問詢“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一樣,政治解決方案也不需要巴勒斯坦人參與其中。

“世紀協議”絕不是要賦予巴勒斯坦人參與談判以解決中東難題的政治權利,卻有可能永久埋葬這些權利,成為一場“世紀騙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