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良渚遺址是怎樣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的?

全文共3985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精美絕倫的玉器、規模宏大的城市、初生的國家形態,以及文字的濫觴,這些,都是良渚古城帶給我們的“驚喜”。

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

外國專家在仔細觀看良渚玉琮

良渚古城的年代,大約距今5300年到4300年間。良渚申遺成功,意味著中國人常說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的認可

那麽,良渚古城遺址裡到底有什麽寶貝?良渚遺址又是如何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的呢?

1

拖尾狀的小洲

在中國人對先秦歷史的印象中,夏商周的年代序列,幾乎是婦孺皆知的常識。而一旦說起夏朝以前的確切歷史,相信大多數人就說不上來了。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朝開始的年代距今大約4000年左右,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的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史,怎麽一下子少了一千年呢?

或許有人會說,夏朝以前還有“三皇五帝”,但那已經是傳說時代,完全脫離了信史的範疇。難道中華文明的源頭,就真的只能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無法更進一步了嗎?

在今天的杭州城西北,有一座特殊的建築——良渚博物院,一進博物院大門,就能見到一段話:

良渚博物院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幾千年前,當這裡還是一片曠野的時候,先民們就發現其中一塊小洲,適宜居住。這片拖尾狀的小洲,便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良渚”。

良渚的年代離我們如此久遠,以至於流傳至今的古籍中幾乎沒有任何關於它的線索。另一方面,良渚的發現卻有可能徹底改寫中華文明史。

在良渚古城遺址發掘清理的過程中,就有不少專家表示,這項考古成果,將把中華文明的歷史,從夏朝往前推進一大步,甚至有的專家認為,良渚的主人,就是“三皇五帝”的三皇。

複原的良渚古城遺址

而故事,還得從八十多年前說起。

2

發現良渚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對位於古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由於當時人手不夠,負責地質繪圖的館員施昕更也參與了這次考古發掘。在考古發掘中,施昕更發現,古蕩出土的黑陶,自己在家鄉良渚也曾見到過。於是不久後,施昕更就回到良渚,進行文物調查。

良渚黑陶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施昕更在一處抽乾的池塘裡見到了一件寶貝——黑陶。而西湖博物館也根據他的發現,決定對良渚進行考古發掘。隨後,考古人員在施昕更的主持下,於良渚陸續找到了黑陶、石器、玉器等各類文物數百件,而主持發掘的施昕更也根據出土文物,撰寫了論文《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可惜,次年抗戰爆發,良渚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被迫中斷。

今天的良渚古城遺址在瓶窯,但卻沒有改名叫“瓶窯古城”,就是因為當年施昕更在家鄉發現了黑陶,並將這處發現文物的地方稱為“良渚遺址”。

抗戰爆發後,施昕更隨西湖博物館一路南遷,一路上缺醫少藥,最後,他不幸染病,於1939年去世,年僅27歲。“良渚之父”施昕更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發現的良渚遺址卻從1936年開始,逐漸顯露出自己的不平凡。

3

良渚正名

施昕更發現良渚遺址之後,曾先後邀請當時的考古學權威梁思永、董作賓等人去考古發掘現場。梁思永、董作賓先生在現場看過良渚遺址之後,對這一發現的價值給予了肯定。

梁思永

1939年,現場考察過良渚遺址的梁思永先生,經過一番比較研究,認為良渚遺址發現的陶器以黑陶為主,這一點和龍山文化有相似之處,便提出良渚遺址屬於龍山文化的杭州灣區。這個結論,統治了考古學界將近20年,一直到50年代末。

1957年,夏鼐先生提出:“浙江的黑陶容易乾後褪色,沒有山東龍山文化的那種標準的蛋殼陶。器形除圈足外,也有大量圜底的。山東龍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卻較少。陶鬶發現不多,也不是標準的龍山文化的形式。”

兩年後,夏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這個新的命名。它的提出標誌著良渚文化與龍山文化徹底區分開來。良渚文化是有著自身演變、發展序列的一個考古學文化。良渚文化的概念提出後,專家們就著手考察它的源頭。根據當時的考古資料,1975年,專家們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1979年又提出了“崧澤文化”的命名。根據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草鞋山的地層堆積,考古學家確立了三大文化的發展序列:

夏鼐

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

然而,雖然這一時期長江下遊的文化以良渚文化命名,但在80年代中期以前,對良渚文化的研究一直都處在對其文化內涵認識的確立時期。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在80年代中期以前,良渚文化雖然已經發掘出一些文物、確定了考古學上的發展序列,但始終沒有那種能入選“十大考古發現”的大成果,換句話說,先前的發掘成果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鬧。

直到1986年,這種小打小鬧的局面被打破,良渚文化有了屬於自己的“代表”。

4

玉琮王

1986年,中國考古學界計劃於下半年在杭州召開一次學術討論會,以紀念良渚遺址發現50周年。

良渚玉琮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環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上海等地相繼挖掘出良渚文化遺址。反觀良渚遺址的發現地——杭州,在這些年裡幾乎毫無動靜。

作為學術討論會的東道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都非常希望能在討論會召開前,發掘出有份量的遺址或文物,為良渚遺址發現50周年獻上一份大禮。

考古隊的工作人員,逐漸把希望寄托在了雉山村的反山。70年代調查時,考古人員發現反山是一座熟土墩,他們猜測,這裡可能會有大發現。

反山一帶,離漢代的居民點不遠,這裡集中了相當數量的漢墓。從1986年的5月8日到5月30日,考古隊一直都在清理漢代墓葬。整整20多天的時間裡,考古隊發現並清理了11座漢代墓葬,但大家心心念念的良渚文化遺址卻始終沒有露面。

連續發掘的11座漢墓,被考古學家們分別以反山1號墓、反山2號墓的名字命名,一直到反山11號墓。當時,誰也沒有想到,接下來的反山12號墓,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發現。

連續二十多天的發掘,沒有什麽大的成果,這讓考古隊員們難免有些沮喪。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考古隊最終迎來了轉機。

5月31日,在中國考古史上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這天,考古隊在連續清理完11座漢墓之後,發現了一座良渚大墓——反山12號墓。在反山12號墓裡,陸續發掘出玉器、石器、陶器等各類文物,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就是曾在《國寶檔案》裡展示的玉琮王

考古學家王明達在《五千年前的高台土塚——余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中提到:

(玉琮)射徑達17.1—17.6厘米,孔徑僅4.9厘米,高8.8厘米。重達6.5公斤。器形之寬闊,為目前已知良渚玉琮之首,堪稱“琮王”。

這件“玉琮王”堪稱國寶,2002年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而隨著“玉琮王”的出土,專家們開始相信,這裡曾是遠古時期的一處政治中心。

5

良渚古城

5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良渚、瓶窯一帶的先民們,擁立了自己的國王。在那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遠古年代,這位國王集軍權、神權於一身,是名副其實的“神王”。

經過幾代人的奮鬥,“神王”帶著他的子民,征服了整個環太湖流域,將這些地方全部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這時,他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座都城,以威服遠國、控扼四方。

經過實地勘察,“神王”選定了今天的瓶窯一帶,作為古國的都城。

2007年,考古學家在距良渚博物院4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一座規模巨大的古城。這座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南北長1910米、東西寬1770米,總面積達到300多萬平方米。

先民們利用鳳山、雉山兩座自然山丘為古城的西南角與東北角,整座城池被城牆圍繞,城牆總長約6公里,最寬的地方有150米!

良渚古城西城牆

這座城池的規模如此巨大,顯然,當時的良渚古國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社會組織與動員能力,而這座都城所統治的區域,也必定相當可觀。

在清理古城遺址的同時,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與北大碳14研究所合作,對良渚古城城牆的年代進行了測定,最後得出結論,城牆的年代大約在距今4300—4500年之間。

也就是說,這個年代,稍早於我們熟悉的夏朝,這樣一來,良渚與夏朝就基本銜接上了

良渚人的神徽

除了規模巨大的城池,良渚古城附近,還有人為修造的水利系統,這一水利系統所直接保護的範圍達到了100平方公里。可以說,良渚古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所代表的良渚文明,完全可以和同時期的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相媲美。

不過,很多人一定會有疑問,發展如此成熟的良渚文明,後來為什麽會徹底銷聲匿跡呢,是什麽導致了良渚文明的滅亡?

6

大洪水

在良渚古城邊上,有一條名為苕溪的河,它雖然位於杭州,卻是長江流域太湖水系的一個主要源頭。

苕溪風光

很多人不知道,這條小小的苕溪,竟然是現在杭州抗洪的重點所在。每年只要連續下3天的暴雨,苕溪的水就要漫上來了。

考古學家在發掘清理良渚古城遺址時,發現了一個現象:古城區域內,最下面的黑色區域是一片4000年前的廣富林文化時期的堆積,而在這片黑色區域之上,卻覆蓋著一層黃色的區域。這片黃色的區域,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就是現在水田、稻田下面的洪泛層。

4000多年前,良渚古城周邊發生過持續的大洪水!

這些發現,不禁讓人聯想到傳說中的那場大洪水,以及大禹治水的傳說。而另一方面,大禹又是傳說中夏朝開國國君啟的父親。難道說,良渚古國的覆滅,正是夏朝開國的前奏嗎?

大禹

由於證據不足,良渚和夏朝之間的具體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肯定,良渚先民因為大洪水導致的環境持續惡化,最終不得不離開了這片繁衍千年的土地。

而現在已經探明,良渚文化的存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300年到公元前4300年間,這樣,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在時間上就串在了一起,從良渚到今天,從未間斷。

7

文化遺產

精美絕倫的玉器、規模宏大的城市、初生的國家形態,以及文字的濫觴,這些,都是良渚古城帶給我們的“驚喜”。而根據這些考古發現,專家們也基本肯定,良渚古國在中期階段開始進入文明形態。

今天,在良渚古城的原址上建起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正式對公眾開放。

良渚遺址公園

5000多年前,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個輝煌的古國,存續千年。而80多年來的考古研究,也在逐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不過,良渚先民離開古國之後去了哪裡?後來杭州城市的發展為什麽沒有受到良渚的影響?這些問題依然存在,等待著後續研究來揭曉答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