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好的生活方式:會生活的人,一定懂捨得。

一輛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剛買的新鞋不小心從視窗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一隻也扔了下去。

大家看得一頭霧水,老人卻從容一笑:“鞋無論多麽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已經沒用了。把它一起扔下去,撿到的人能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這老人是個“捨得”的人。的確,與其抱殘守缺,不如舍去,或許會給人帶來幸福,但更重要是能使自己心情舒暢,不必空懷念想。

圖片|隨風の拾遺-攝

圖片|GK1-0005-攝

星雲大師說:“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這樣看來,“捨得”還是頗為奇妙的,一舍一得,互相對立,卻又相輔相成。

賈平凹曾說:“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

捨得捨得,先舍後得,不捨不得。

會生活的人,一定懂捨得。

圖片|GK1-0005-攝

有舍 · 方有得

/ 舍去一點欲望,得到的是快樂 /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專注越來越難了,但李健除外,他喜歡享受生活之慢,專注寫一首歌,慢慢泡一杯茶,舍去生活中不必要的干擾,盡可能讓自己沉浸在喜歡的事物當中。

參加《我是歌手》時,有一次他掏出自己的手機,瞬間驚呆了所有人,在智能手機更新迭代迅速的年代,他依舊用著一部老掉牙的按鍵諾基亞。很多朋友也都抱怨他,為什麽沒有微信,電話老打不通,郵件也沒用,只能發簡訊。

李健並非買不起智能手機,而這恰是他對生活權衡之後選擇的捨棄:“我只不過覺得我受干擾的機會越來越多了……我覺得在這樣一個紛繁的時代裡面,其實應該捨棄很多東西。”

圖片|騎大象的螞蟻-攝

他舍去了干擾,得到了專注,而專注所帶來的最深層次的快樂,對一個創作者來說千金不換。

有一次,他在瑞士日內瓦參觀達斐麗的表匠,即使很多人圍觀,但表匠毫不動容,專注做自己的事,這也是李健欣賞並想要去達到的狀態。

他也喜歡大提琴和鋼琴,但深知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平時只是玩玩,將更多時間花在更擅長的吉他。在他看來,能專注把一個樂器玩得精通已經需要很強的專注力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音樂也一樣,有人說他音樂風格一層不變,勸他趕時髦,嘗試一下流行的R&B說唱;或者去做許巍那樣受歡迎的搖滾。

但他說:“如果有一天我去做說唱,你們可能也會來,但那就不是我了,那樣的音樂我根本做不了。”他只想專注於某一類音樂,不斷地把它做得更遠、更深。這是他愛好的“捨得”。

因為舍去了欲望和虛名,他才能遠離娛樂圈的是非紛雜,得到平靜踏實的生活,琴棋書畫、旅行讀書,與自己愛的人長相廝守。

圖片|清咖隨拍-攝

其實,捨得是一門生活哲學。

太多的物質刺激,反而容易迷失本心;

當你舍去多餘之物,才知道什麽最重要;

清楚了生活的意義,才能活出想要的樣子。

圖片|清咖隨拍-攝

因為珍惜 · 所以捨得

/ 舍去一點虛榮,得到的是真情 /

1953年,因白鶴拳先鋒人物陳可夫登報挑戰太極拳領軍人物吳公儀,雙方擺下擂台對決,此事引起了巨大轟動,一時間萬眾矚目。

這次比武也觸發梁羽生寫下了《龍虎鬥京華》,成為新派武俠的開山之作。30歲的他第一次以“梁羽生”之名初現江湖。兩年後,金庸也以《書劍恩仇錄》一夜成名。自此,兩人在武俠小說創作上你追我趕,被人稱為“一時瑜亮”。

梁羽生與金庸都是《新晚報》副刊的編輯,常常一起喝酒下棋、品評書摘。但自從開始創作武俠小說,兩人常常因為互不服氣,在自己的作品裡互打“筆墨官司”,暗自較量。

圖片|修房子的人-攝

20世紀60年代,梁羽生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地位和影響一度超過了金庸,就在雙方粉絲爭論到底誰是“江湖第一人”時,梁羽生卻主動捨棄了這個名號。他說:“我是全世界第一個知道金庸比梁羽生寫武俠寫得更好的人。”

後來,他們一起參加一個武俠小說研討會,席間有人稱梁羽生為新武俠小說的宗師。梁羽生連忙說:“我頂多算是個開風氣的人,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金庸先生,他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一個新高度,有人將他比作法國的大仲馬,他是當之無愧的。”

金庸連說不敢當,兩人冰釋前嫌,自此肝膽相照。直到梁羽生逝世,金庸依舊尊稱他為大哥。

梁羽生舍去虛名,得到了真正的友情。

圖片|綠野-攝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並非一味地索取和佔有,捨得付出、願意將舒服讓給別人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獲得純粹的真情。

其實,捨得的真諦是珍惜,

善待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

其實也是在善待我們自己。

因為珍惜這段情,才捨得放下私利。

圖片|易奕逸-攝

不捨 · 終須舍

/ 舍去一點執念,得到的是釋懷 /

蔣勳有兩方印章,一方刻著“捨得”,另一方刻著“捨不得”。

有一次,朋友突然問他:“為什麽你隻用‘捨得’,從來不用‘捨不得’?”

蔣勳才發覺,原來自己20多年來真的一次都沒用過“捨不得”這方印,好像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暗示自己:再捨不得其實也沒有用。

我們一生之中會有許多東西捨不得,許多地方捨不得,許多時間捨不得,許多人捨不得。但當你知道一切難捨最終還是要舍,便會懂得人生其實是一場從“捨不得”到“捨得”的修行。

圖片|馬丁與一燈-攝

蔣勳在讀大一時,父親曾送給他一個木盒,是一本由於右任提的“敦煌莫高窟金剛經”手抄卷,那時的他根本讀不進去,便隨手丟在了書架。

20多年過去,有一次他在高雄上課,突然接到妹夫從溫哥華打來的父親病危的緊急電話, 在記憶裡,父親一直康健,走路甚至比他還快,他感到很訝異,因為從沒想過父親會死會離開。

圖片|隱山堂-攝

當妹夫叫他趕緊趕飛機並順便帶一套黑色西裝時,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他回到台北整理東西看到這個盒子,想到是父親送的,便隨手捎上,匆匆趕上了飛機。

飛機上,蔣勳內心十分慌張,因為不知道結局,還能不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心中萬般不捨。

他開始讀經,“如是我聞……”雖一知半解,但心定下來了,當讀到“不驚、不怖、不畏”時他嚇了一跳,原來人生還可以如此寧靜祥和,做到寵辱不驚來去無意。

圖片|棒棒糖BOY-攝

飛機上十幾個小時,蔣勳在讀經中獲得了一種釋然。下飛機後,他趕在父親彌留之際,於床邊給父親輕聲讀經,送他往生。

蔣勳知道,即使那個時刻有多麽捨不得,但又必須捨得。

有人說人世有三苦:放不下、忘不了、捨不得。人這一生赤條條而來,生命被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慢慢豐滿,但物換星移、歲月榮枯,時間漸漸從我們身上奪走這些東西,終將赤條條而去。

圖片|李狗蛋村長-攝

人生縱有千般不捨,最終都得“舍”。

當你領悟了“捨得”,便會如釋重負;

才能更好地掌握當下事,珍愛眼前人。

如無必要事,不如就舍下;

握不住的沙,不如揚了它。

圖片|橙西米-攝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