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虛擬貨幣“挖礦”有無前景?發改委開出診斷書:淘汰類產業

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征求意見稿)》,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生產過程)”列為淘汰類產業。

所謂“挖礦”,簡單而言,就是人為利用計算機進行特定運算,以獲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過程。你可以理解為,這些人,也就是所謂的礦工,用計算機的運算來進行“記账”,以維持比特幣這一系統的運行,而比特幣就是對於他們這一維護工作的獎賞。但值得注意的是,“記账”的權利是需要各方來“搶”的,也就是說,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算力“)越強,獲得“記账”獎勵的概率就越高。這也就為挖礦產業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有人要問,發改委是不是有點大題小做,不就是挖礦嗎,至於上升到產業的高度嗎?實際上,挖礦早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芯片設計製造,到礦機生產銷售,再到礦池和礦場的運維,這條產業鏈的上下遊人滿為患。

先來看看上遊——之前提到,礦工獲取虛擬貨幣的數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計算機的總體性能,也就是“算力”。挖礦實際是一個算力比拚的過程,擁有較多算力的人挖到虛擬貨幣獎勵的概率越高。過去,用普通個人電腦就能輕鬆挖礦,但隨著參與其中的人越來越多,用普通計算機挖到虛擬貨幣的概率越來越小。很快,專門為挖礦而生的計算機橫空出世,這些礦機是專為挖礦而設計,目前根據底層區塊鏈的加密算法而研發的ASIC芯片礦機在市場中處於主流地位。

再來看看下遊——雙拳難敵四手,個人電腦已經很難挖礦,那麽單個礦機自然也勢單力薄。為了提高挖礦效率,礦工們開始把一堆礦機集中到一起來挖礦,這就是礦場。礦場主一般需要支出礦機維護費用、場地租賃費用和電費支出,而國內礦場一般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內蒙古等地,因為這些地方的電費更加便宜。此外,有的個人沒錢建礦場,怎麽辦?又一種新模式出現了,有人通過技術協議將地理位置上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礦機的算力合並,整合區塊鏈網絡中的零散算力進行挖礦,收益共享,並收取一定託管費用。

你看,這個產業鏈是不是非常清晰?甚至於,三家生產礦機的廠商還都起了上市的念頭。近來,比特大陸、億邦國際、嘉楠耘智這三大礦機巨頭紛紛奔赴香港IPO,結果,全軍覆沒。原因也很簡單,他們的主營業務都是礦機,這受虛擬貨幣市價波動影響太大,儘管他們也宣稱將開拓人工智能等業務,但並沒有受到港交所的青睞。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曾表示:“對於IPO,港交所的核心原則是上市適應性。擬上市公司給投資者介紹出來的業務模式是否適合上市?比如說過去通過A業務賺了幾十億美金,但突然說將來要做B業務,但還沒有任何業績。或者說B的業務模式更好,那我就覺得當初你拿來上市的A業務模式就沒有持續性了。還有就是監管之前不管,後來監管開始管了,那你還能做這個業務,還能賺這個錢嗎?”

現在看來,這個錢還真不好賺了。業內人士稱,發改委此次要淘汰這一“新興產業”,主要是響應之前對於虛擬貨幣的監管要求。目前,挖礦所依附的虛擬貨幣被政府加大了監管力度。ICO已經在國內被歸類為非法集資活動,虛擬貨幣也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於是監管早先開始要求地方政府采取與電價、土地使用、稅收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措施來指導比特幣礦工退出該業務。此外,由於近來虛擬貨幣市場行情不佳,挖礦市場也遠不如過去紅火了,虧損時有發生。從監管和市場大勢來看,此行業的發展的確令人堪憂。

再者,從社會角度而言,主流觀點認為挖礦對於硬體資源和電力資源是一種浪費。技術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提高效率,而挖礦則沒有對任何社會行為產生正面影響,為了挖礦把全世界大量的運算能力運用到一個虛擬貨幣系統上,對於社會發展毫無益處。有研究顯示,目前比特幣每年消耗電量超過了20億瓦,幾乎相當於全球電量的0.5%,和某些小國一年的耗電量相當。但也有從業者辯駁稱,挖礦耗費的硬體和電力,都是個人自願購買,而不少礦場消耗的都是偏遠地區的電力,與其讓這些電廠多餘的電力浪費,不如從挖礦這裡產生一些收益。

無論如何,可以預見發改委此文一出,地方政府更加會重視產業政策方向,對挖礦產業進行抑製。之前到處去偏遠地區獲取低廉電費的國內礦場,可能將慢慢消失了。儘管,他們曾是世界範圍內挖礦的主力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