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午時節話粽子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眾所周知,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有民間傳說稱,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粽子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的傳統食品。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製作粽子的食材和技藝不同,味道也各具特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特色食物——粽子吧!

包粽子。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粽子,相傳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到了晉代,粽子成為了端午節慶食物。

粽子,古時又稱為“角黍”、“筒粽”。從字面來看,大家即可對粽子的食材和做法略知一二:在北方,人們用菰葉包裹黍米做成粽子,故稱為“角黍”;在南方,人們則將黍米裝填於竹筒內,故稱為“筒粽”。

沒錯,粽子最早是用黍米製作而成的,直到唐朝,糯米才開始成為了製作粽子的主要原材料。直至今天,我國很多地方的粽子都是用糯米製成的。也有一些地方例外,像山東就“盛產”黃米粽子。“山東和其他黃河中下遊的地區一樣,種植的作物都比較相似。而在這些作物當中,數黃黍米和高粱米粘性較大,適合用來做粽子,所以就有了黃米粽子。”山東省民俗學會的民俗專家李浩這樣解釋黃米粽子的由來。

說完了製作粽子用的米,我們再來說說粽葉。粽葉一般都擁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葉綠素和多種氨基酸等成份,此外,其也有防腐作用,讓粽子更易保存。上面說到的“筒粽”,到了魏晉後期,由於製作筒粽的竹子難覓,筒粽逐漸消失。同時,菰葉也逐漸為芭蕉葉、荷葉等所替代,如今,粽葉大多為箬葉和蘆葦葉,其中,南方以箬葉為主,北方以蘆葦葉為主。也有地方的粽葉就地取材,極具地方特色,像海南粽子就由芭蕉葉包裹而成,熱棕剝開後,首先溢出芭蕉和糯米的清香,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粽葉有所差異,粽子的餡料也是各具特色。據說,在南北朝時便出現了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的“雜粽”。到了宋代,蘇軾還寫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餡料豐富情況可見一般。如今,我國粽子多是南鹹北甜,像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陷,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而廣東粽子則以鹹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蓮子等做陷。值得一提的是嗜辣的四川人,做粽子也會放上辣椒粉,煮熟的粽子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除了口味各異,很多地方粽子的形狀、樣式也頗為講究。像在屈原的家鄉湖北秭歸,人們會將粽子做成三角形。“三角粽,象徵屈原有棱有角的一生。在粽子裡一定要放一顆紅棗,象徵著屈原的一顆忠心,我們後人也要像屈原一樣忠於祖國。”秭歸民俗專家鄭承志說;像在浙江遂昌石練鎮姚埠村,村民在端午節時會包出一種特殊的方形粽。當地講究女兒出嫁後第一年回娘家,丈夫家要包方粽子相送;還有像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會將加入香料著稱的傣族粽子兩個一組捆綁在一起,寓意成雙成對。

粽子雖小,卻貫穿古今,展現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美好;各地粽子食材、口味各異,卻都寄托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承載著大家心中濃厚的民族認同感。

(光明網 張倩)

附:如今,粽子品種五花八門,哪個是你的最愛呢?快來投票!

本活動由光明雲投提供技術支持

來源:光明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