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依《行願品》的頌去發願往生淨土?

如何依《行願品》的頌

去發願往生淨土?

我們現在開始繼續講《行願品》。首先祈請大寶恩師加持我們能夠如法地講說和聽聞。

上一次,我們已經把前行的七支供講完了。問一下大家,聽了七支供以後,在這段時間裡,大家在念的時候,或者是供養的時候,有沒有去實踐一下、用一用?如果去用了,那自己會得好處,一個是學的東西不會忘,再一個是會有啟發、有收獲。如果不用的話,那聽了印象也不深刻,不會有感悟。用了的話,在拜佛的時候,還有供養的時候,按照這樣去觀想、緣念,這樣就會很有收獲。

今天要講的是“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在海公上師的科判裡,是屬於正宗分。正宗分裡面分為三個,“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在“常隨佛學”裡面又分成三個,“境”“行”“果”。“境”又分三個:學修的總道、快速的方便、最後的事義。上一次把學修的總道這個頌子已經講過了,快速的方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也講過了。今天要講的是“最後事義”——親近諸佛、教化眾生。

c. 最後事義

親近諸佛(編者按:上一講已講過這個標題,這一講再補充)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 這就是“境”。我們今天繼續講“常隨佛學”。

下面我們看 “所有十方一切刹” 這個頌子。在“最後事義”裡面,“境”,修行的所緣的境,就是眾生和諸佛兩個方面。我們在什麽上面起修呢?緣著境起修。

主要是發菩提心,“我隨一切如來學”,學,從什麽時候開始呢?從現在開始,從凡夫到成佛。凡夫當中又有入道、未入道,如果從入道開始,那就是發了菩提心以後進入資糧道,從這個時候他開始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所緣,是緣著自果大菩提。菩提心是以利他為主的,他的動機、所求、所為,所求的是菩提,他為了什麽?目的是什麽呢?為了圓滿地“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為了利益一切有情,這個“利他”主要的就是要緣眾生。

所以,“最後事義”這裡分成兩個。“親近諸佛”,因為緣著自果大菩提,所以要成就菩提。成就菩提的方便是什麽呢?就是修行的教授,能夠成辦解脫、能夠成辦成佛。緣著菩提去修行,最主要的是什麽呢?最主要的助緣就是已經成佛的大德,然後通過從他聽受教授,自己就可以由聞而思,由思而起修,由修就成辦了發心的所求——求證得大菩提,證得大菩提就能夠圓滿地利益眾生。所以一開始就是“親近諸佛”,然後是“教化眾生”。諸佛和眾生,這兩個在《行願品》裡不斷地會出現。

從自義分,菩薩要求自利的,不是不求自利,但不是以自利為主。人家說,“菩薩,那就是不自私自利的,一切都是為利他的”,為了利他,這是沒錯的;如果說只為利他、一點自利也不求,這樣的菩薩是沒有的。因為要求成佛的話,是誰成佛呢?是自己成佛,如果自己沒有成佛,說“為了一切有情,讓他們成佛,我不成佛”,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自己沒有成佛,就沒有圓滿的利他的能力。 一個只有初地功德的菩薩,不可能做到讓另外一個八地的菩薩成佛,這樣的菩薩是沒有的。那就是說,當你要去度化十地菩薩的時候,你必須要超越十地菩薩,你沒有超越的話,你說“我來幫助你”,別人不需要你幫助。 在這個時候,就是要知道,菩薩要求自利。最高的、究竟的自利是什麽呢?是求成佛。所以,對於一個只想自利的有情來說,讓他知道佛陀的功德超越了阿羅漢無量無數倍,這可以最大程度地滅除他只求自利的心。 [1] 就是當他只想為自己好的時候,讓他知道,成佛才是真正的對自己最好,那麽他就不會想只要成阿羅漢。所以,我們要了解,菩薩一定是要自他二利,當然是以利他為主,因為菩提心主要是為了利他。

在這個頌子裡面,“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上一次已經講了一些,這次補充的是,“親近諸佛”,是親近哪一個“諸佛”呢?親近的是已成就的諸佛。剛才說,求的是自己將來成就的大菩提——自己成佛,這裡要想自己成佛,就必須借著這些已成佛的補特伽羅、這些佛聖者,到他們面前進行什麽呢?親近、供養、承事、求受法義,這是不可或缺的緣。所以,發菩提心的菩薩隨如來學的時候,首先就要發願親近諸佛,隨著如來學。要去親近諸佛,這樣才能夠學,這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這裡頌子就是說發這個願。

這裡如果只看這個頌子 [2] ,沒有看出這個願;但如果看另一個譯本的話,,這個“願”字是放在哪裡呢?“所有十方諸刹土,願皆廣大極清淨” [3] ,這裡有一個“願”。願什麽呢?願所有的刹土都清淨莊嚴,然後“眾會圍繞”,就是在清淨的佛刹中間,有菩提樹王,下面有佛陀,還有他的弟子、眷屬圍繞。

這個頌子可以說含攝了往生淨土的要點。怎麽說呢?我們要修淨土,希求往生淨土,為什麽要往生淨土?因為淨土很好。好在哪裡呢?首先是這個器世間的好和情世間的好。器世間怎麽好呢?“廣大清淨妙莊嚴”,還有菩提樹王。情世間是怎麽莊嚴呢?有“眾會圍繞諸如來”,佛陀和他的持法的弟子眾。這就是淨土主要的殊勝之處——情器世間莊嚴。情世間就是有圓滿一切功德的佛陀在那裡宣說正法,還有他的弟子在聽受正法;器世間,沒有瓦礫、石塊以及那些恐怖的東西,都是非常的清淨,非常的莊嚴。這就表現出,這兩種特色最利於修行,最便於成佛。

我們可以了解,佛教裡面講,一個寺院也好,一個善知識也好,攝受徒眾,主要是靠什麽攝受呢?財攝和法攝,財施法施。首先就是要讓他有吃的、有穿的,要能夠保證物質的條件,能夠活下去;再一個就是要跟他說法,這樣的話就可以長期地依止。如果一個人窮得沒有飯吃,或者他的老師也沒有飯吃,只夠自己吃,那麽他去依止這個老師的時候,必須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生活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即使他想聽法、老師也會跟他說法,那他也無法聽受這個教授,因為他無法滿足最基本的需求。或者說,僅僅有吃的、有穿的,但是老師沒有教授,不會講法,這樣的話跟世間就沒有什麽區別。所以這兩點,我們從現在的情況可以比度地了解。

那麽最圓滿的就是佛陀的淨土。可以說,在佛的淨土,財法兩個攝閱聽人生已經達到了最圓滿。法,持法的人就是佛陀,佛陀圓滿地證得一切的法,可以無礙地宣說一切法,只要這個弟子想學、能學,佛陀就能夠滿足他一切的需求。然後,器世間又莊嚴,去到淨土的人不會愁衣食等等,這些求法、學法、修法的資源不會缺少。因此說情器莊嚴。

這也是往生淨土的主要目的。往生淨土,我們說要厭離娑婆世界,主要厭離的是什麽呢?厭離它的煩惱、苦深重,有種種的違緣。主要還是兩點:一個是器世間不利於修法,再一個是情世間沒有佛陀一樣的善知識顯出三十二相來攝化眾生。因此要往生淨土。

這個頌子就這樣子去發願,也就是說,由於我們願成佛,要學佛,要成就成佛的種種的因緣,那我們就要把這些因緣具足,那麽就發願說,“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這樣去發願。

在《現觀莊嚴論》裡面有這樣的頌子,成就學般若的法器,就是 “ 昔承事諸佛,佛所種善根,善知識攝受,是聞此法器 ” ,受持這個法義的法器是什麽呢? “ 親近佛問答,及行施戒等,諸勝者許此,是受持等器 ” ,也就是說要“受持”般若,要證得圓滿的菩提必須要學般若。要成就這樣的法器,就是要往昔親近承事諸佛,在佛的面前積集善根、種善根,得到善知識的攝受,這樣的有情,是聞法的法器。因此,我們在《行願品》當中也是這樣地發願。

受持這個法義的法器,要親近佛,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要請示問答,請求佛陀開示法義——說法,聞法,然後起修,“及行施戒等”。這就是受持般若的法器。

從這些看,我們就了解,這個頌子攝集了要學佛、要成佛,要往生淨土的種種要點。那麽我們在緣念這個頌子的時候,也要這樣發願:希求我能夠獲得這樣的種種殊勝的助緣。這樣去發願就非常好。為什麽說《行願品》的每一個頌子念一下、寫一下,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比以很多的財供養還超勝呢?因為它十分圓滿,攝集了菩薩的種種大願。

——《普賢行願品講記》宗宙法師

注解:

[1] 論卷八: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余法能遮彼故。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雲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余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

[2] 頌文: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3]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章嘉遊戲金剛造,湯薌銘譯):【 所有十方諸刹土,願皆廣大極清淨,於中菩提樹王下, 諸佛佛子鹹充滿。】

系列回顧 |點擊查看

禮敬諸佛的要點是什麽?

禮佛,既積集資糧又懺悔業障

背誦《普賢行願品》頌的好處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這樣的頂禮方式是很殊勝的

什麽是意的禮敬?

念讚頌有哪六種好處?

朝山拜佛如何積累殊勝資糧

供養佛菩薩,一般是怎麽來供養?

為什麽供養佛會獲得極大的果報?

修持供養,從最簡單的下手

擁有人身而不做供養,實在可惜

日常生活中善巧修習供養 獲大福報

讓供養成為一種習慣

普賢十大願之懺悔業障

追悔,是四力懺悔中最主要的一個力

哪些過失你可能犯了還不知道

懺悔得安樂

隨喜的對象是一切眾生

發願每天都作隨喜

隨喜的境要廣,內容要深細

為什麽要請佛住世

“回向眾生及佛道”是什麽意思

為什麽修七支供非常重要?

如何在實際中運用七支供

清淨的發願和回向很重要

回向是執著嗎

什麽叫真正的饒益他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背誦《行願品》偈頌,臨終得普賢菩薩攝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