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人駕駛的網約車,也許會像“無現金社會”一樣說來就來

10-15年內,人類司機將逐漸被AI司機取代?

文 |秘叢叢

“空中飛車有點扯。”

在想象未來的交通場景時,對於像科幻電影《第五元素》中出現過的飛的,圖森未來的CEO陳默並不覺得它有多大的現實意義,“飛的成本太高了。在未來,乘坐網約無人車會成為趨勢。”

他看好無人車在共享出行領域的發展。

作為連續創業者,四年前陳默開始了自己的第四次創業——圖森未來。這是一家專注於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應用的人工智能企業,在國內最早開發L4級別的自動駕駛卡車。

也是在2015年,國外的谷歌無人駕駛車首次獲準上路測試;國內百度也在北京開始全自動駕駛測試。選擇在無人駕駛領域方興未艾的時候入局,陳默是既堅定又野心勃勃的。“我們把總部分別設在中美兩地,所以才能比較順利地推進了測試和商業化。我覺得這也挺聰明的。”陳默說。

另一個“聰明”的決定是,圖森避開了自動駕駛乘用車這個賽道,一個扎堆湧入了谷歌、特斯拉、Uber等巨頭的擁擠地帶,轉向了“倉到倉”的無人卡車應用領域。除了研發難度的考量,陳默表示作為初創公司在融資方面無法和巨頭相提並論。今年2月份,圖森未來宣布獲得D輪融資9500萬美元,而今年是它大規模商業化試運營的關鍵一年。

但要實現商業化的盡快落地,技術和安全是核心。如今自動駕駛領域都處於從輔助駕駛到無人駕駛的過渡階段(即從 Level3 級別到 Level4 級別),除了技術上要突破,自動駕駛的安全性一直都是該領域引人爭議的話題。對於前不久特斯拉、Uber等的撞車事件,陳默認為錯不在自動駕駛技術,而是人們混淆了輔助駕駛和無人駕駛的區別,“L4之前應該都屬於輔助駕駛,發生事故的車輛還算不上無人駕駛,它們仍然需要人為乾預。”

陳默承認自己是技術樂觀派,他認為未來自動駕駛的諸多細分賽道,如傳感器、芯片、算法和高精度地圖,特別是雷射雷達領域將是藍海市場,會誕生一批獨角獸企業。

實際上,和一開始被資本瘋狂追捧相比,如今的自動駕駛領域已經降溫不少。但談到未來的技術普及,陳默表示,現在無人駕駛的商業化已經在B端“熱”起來了,C端的普及或許也會像“無現金社會”一樣說來就來。“在未來,不會人人都買無人車,更多的人會乘坐網約無人車。”他認為自動駕駛普及後,共享出行會讓城市交通的運轉效率提高,解決如今停車難的問題。

但與很多人認為的5G會為自動駕駛領域帶來巨變的看法不同,陳默認為5G改變更多的只是車聯網等服務方面,對於核心技術的影響不大。“中國的自動駕駛企業想依靠5G彎道超車是很難的。”

一個理智務實的人,陳默這麽評價自己,關於未來,他也拒絕討論任何不切實際的遐想,隻願意預測10-15年內具體而微的交通場景——“AI司機將成為主流,因為它們會更安全也更便宜。”

以下是訪談部分(經過編輯):

聰明的賽道:無人卡車

36氪: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有很多,為什麽圖森選擇卡車而不是乘用車?

陳默: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和乘用車相比,無人卡車的服務場景要小的多。比如從上海洋山港到蘆潮港火車站大概40公里,卡車只需保證特定路線的安全高效,但乘用車的最小服務場景是城市,就不知道要跑多少個40公里了。另外,無人卡車實現商業化所需的資源比乘用車少兩個數量級以上。用5億資金做成無人卡車,無人乘用車則需要100億-500億才能做成。我們是初創公司,不認為自己能融到這麽多錢。

第二,無人乘用車的運用比無人卡車更複雜。乘用車是載人,不確定因素多,比如可能有人會破壞車內設備和衛生。但無人卡車是載貨,自然就規避了這些問題。

36氪:在商業方面,過去一年有什麽想做但沒做成的事情?

陳默:目前圖森的卡車都是小規模製造的,所以我們一直在推動OEM(代工或貼牌生產)最終量產的硬體方案。但現在不論是硬體和軟體很多都在研發階段,比如我們想要固態雷射雷達,但現在技術還不夠成熟。

36氪:圖森今年以及未來幾年的計劃是什麽?

陳默:主要有三個關鍵任務。2019年下半年我們希望實現每月100萬美元的營收。另外真正實現第一條線路上卡車的無人化,滿足硬性的量化標準,比如在美國,人類司機平均60萬英裡發生一次事故,那麽無人卡車就要用數據證明,它比人類司機的事故率小。

到了2020年,不只是第一條線路,我們希望能去掉所有線路上車內的安全員,真正實現無人化和規模盈利。2021年,我們預估獲得更多的預訂單,之後和OEM制定量產方案,同年準備上市。我們會專注做無人卡車領域,目前還沒有計劃涉足無人乘用車領域。

“去不了人”的自動駕駛:困境和機會

36氪:自動駕駛技術分為6級(Level0-Level5),為什麽 Level3 是遲遲無法突破的技術臨界點?

陳默:Level3 和 Level4 之間區別巨大。Level3 及以下屬於輔助駕駛,屬於汽車電子領域,人類需要對駕駛行為負責;Level4 及以上才是無人駕駛,屬於人工智能領域,如果這個級別的無人車出現事故那就是系統的“鍋”。

這個級別的進階之所以難突破是因為對可靠性的要求很高,Level3 的可靠性大概80%-90%就很好了,但 Level4 需要做到近100%。現在 Level4 級別及以上是增量市場,全世界還沒有真正達到這個級別的商業化產品。

36氪:不久前,特斯拉的無人車還發生過撞人事故,安全是自動駕駛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此類事件中,你覺得技術該被責怪嗎?

陳默:從技術上講,這次事件裡特斯拉的車內系統和飛機的auto-pilot(自動駕駛儀)一樣,是輔助駕駛功能,需要人類監控,最終的操縱權還歸人類。但普通大眾可能認為自動駕駛就是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Level 4 或Level 5),這也是後來特斯拉為避免誤導用戶,將“自動駕駛”改為了“高級輔助駕駛”的主要原因。

36氪:那麽自動駕駛要想達到人類信賴的安全級別,難點在哪裡?

陳默:這就需要AI司機的安全性高於普通駕駛員的平均數據水準。就像 AlphaGo 在下棋方面贏了人類一樣,如果無人駕駛技術能在人臉識別、車況預判等方面超越人類,那麽它的安全性就得到信賴。目前的難點還是人工智能的問題。

36氪:在自動駕駛的賽道上,國外和國內的公司發展狀況分別是什麽情況?

陳默:Waymo、GM Cruise、Argo、Uber等都直接研發 Level4 及以上的技術,而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是特例,它同時在開發 Level4 及以下的級別。

國內的自動駕駛技術水準主要在第二梯隊,還處於攻堅期,但現在很多 Level2 的輔助駕駛系統已經開始商業化。

和國外相比,國內的短板主要是人才、資金和測試資源相對匱乏。資金方面,在美國自動駕駛領域融資50億美元很容易,但中國企業能融資1億美元的都很少。在測試資源方面,國內的道路測試開放得相對較慢,裡程也相對較短。

36氪:自動駕駛的哪些細分賽道會成為風口?會誕生獨角獸級別的公司嗎?

陳默:像雷射雷達這樣的增量市場比存量市場的機會多。因為自動駕駛技術出現後,雷射雷達才得以興起,當時這個領域還沒有主流玩家,所以速騰聚創和禾賽光電才能迅速崛起。芯片也是其中的風口,未來在這些增量市場,會誕生很多獨角獸級別的公司。

但我不看好電子刹車領域,因為這個市場已經基本被瓜分完了。存量市場的問題就在於,頭部玩家們有成熟的供應鏈、生產體系和銷售渠道,很難競爭得過他們。

36氪:自動駕駛已經從最初被熱烈追捧變得不溫不火,它離實現真正商業化還有多遠?

陳默:它的商業化首先會出現在美國,並且大概還需要3-5年。當它實現真正的商業化、成為生活剛需的時候,很多人並不會選擇買無人車,而會更多地選擇乘坐網約無人車。因為如果Uber、Lyft實現了無人化,那麽就有了降價空間,計程車變得更便宜。

自動駕駛與5G

36氪:隨著5G在今年開始落地,它會給自動駕駛領域帶來改變嗎?

陳默:除了在車聯網、娛樂等功能有所改變,在核心技術上的改變不大。按照美國的主流觀點,無人駕駛技術最初就預演過沒有信號覆蓋的情況,所以它不依賴通信傳輸的速率,而更依賴信號的可靠性。5G更多的是提高速度,而不是可靠性。

36氪:所以,5G技術無法讓中國的自動駕駛企業實現彎道超車嗎?

陳默:基本不會。在硬體成本差別不大的情況下,無人駕駛技術的大規模普及,需要硬體成本的分攤低於人工成本,而美國的人工成本是中國的3.5倍,那麽高出來的部分意味著更多的利潤。人力成本越高的地區,自動駕駛的普及意願會越高。

36氪:有人說,“特斯拉+無人駕駛+5G”是未來自動駕駛的最強科技生態,您是怎麽看的?

陳默:我並不這麽認為。首先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並沒有多領先,它還在主攻 Level 2 級別的汽車。現在自動駕駛乘用車技術最領先的是Waymo,其次是GM Cruise。另外,5G對無人駕駛的幫助極其有限。所以這並不是未來自動駕駛的最強科技生態。但特斯拉也有優勢,就是它的“影子”模式。通過出售自動駕駛車輛,搜集車主真實的運行數據,有助於自動駕駛技術的升級和迭代。

36氪:如果暢想一下未來的交通網絡圖景,會是什麽樣子?空中飛車會成為普遍的交通工具嗎?

陳默:空中飛車有點扯,成本太高了。在未來,乘坐網約無人車會成為趨勢。我是現實主義者,所以只能預測未來幾年後的交通場景。比如10-15年內,AI司機會逐漸取代人類司機成為主流,它們變得更便宜也更安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