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笑著和愛的人說假話,哭著和陌生人說心裡話

作者 |韓婧

來源 |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

綜藝《舉杯呵呵喝》有一集,在遊戲環節《你不知道的事》裡。

楊迪說到:

很多人看我,就覺得我基本上沒有什麽痛苦的事情,是因為我其實有很多方式來緩解我的痛苦。

我去打遊戲,我去看電影,我去看書...我覺得它們都能緩解我的痛苦。

張靚穎接到:

但是我是覺得人某一個點,你不見得要跟你很近的人去交心,你可能會選一個很遠的人。

當場的人,紛紛點頭,表示理解。

網易雲有一首歌《我想和你吃個飯》,歌曲評論中熱評且扎心的一句:

我們有一個通病:和愛的人吵架,卻和陌生人講心裡話。

深以為然。在外打拚,工作不順,房價壓力,未來發展...和父母打電話,都是:我過得挺好。

但轉眼在社交媒體上寫下的心情,以及和不知名網友的傾吐心聲,卻扒光了自己的底褲。

我們總是這樣,和愛的人笑著說假話,卻哭著和陌生人講真話。

為什麽我們傾向與在親近的人面前隱藏真實的自己,在疏遠的人面前自我暴露呢?

01

我撒的最大的謊

就是告訴父母我在外面很好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小時候不明白,長大了才懂的事情?

有一個高讚回答說:“小時候總跟父母說沒錢,長大後總騙父母還有錢。”

報喜不報憂,是我們的通病。

電影《一切都好》,也是講了一位老父親,有四個兒女,打電話總是告訴他一切都好,直到他自己去看了知道,原來,一切都不好。

大女兒嘴裡的美滿婚姻原來早出了問題;

二女兒說著自己在大舞台上跳天鵝湖,只是在櫥窗裡做著真人模特;

大兒子早已為了夢想賣了房子,住在“貧民窟”的集體宿舍,發傳單被警察追,在屋裡吵鬧被鄰居投訴;

小兒子,飽受孤獨的煎熬,去了西藏尋找心靈的解藥。

一切都好的背後,是一切都不好。

就像微笑抑鬱症,I am fine的背後,是help me。

我們總是擔心說了之後,會讓對方擔心和焦慮,而報喜不報憂,則是為對方考慮的最佳良苦用心。

但其實,報喜不報憂的背後,也暗含著另一個資訊,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把對方想得過於脆弱了,擔心對方無法承受現實帶來的壓力。

但也許,對方比我們想象中堅強得多。

而脆弱的,也許是我們。

有一位谘詢師曾經對我說:“你知道為什麽有的人總擔心傷害別人嗎?不是因為別人太過於脆弱,是因為他自己太脆弱。”

醍醐灌頂。

02

我們的親近,

反而成了暢所欲言的阻礙

有一個朋友說,如果心裡有什麽想說的話,第一時間不會想到父母、朋友或是和自己比較親近的人,相反是一些離的比較遠的人,或者只是網友。

因為和親近的人說的話,會遭到潑冷水,或者評價,給建議,感覺被指責...

你和他們說,我想創業,他們會說,這不靠譜,風險太大,還是穩定的工作好;

你和他們說,我對象對我不好,他們會說,是不是你哪點沒做好?你應該怎麽怎麽怎麽...不要脾氣那麽大,要多互相體諒;

你和他們說,我小時候給誰寫過情書,特別土味,之後就老被拿這件事開涮,成了朋友圈裡的笑梗。

因為彼此太過親近,以至於很多東西沒有了清晰的界限,看起來都是為你好,或者只是開玩笑,但其實還是蠻受傷的。

因為沒有足夠了解,陌生人少了一些偏見,多了一些傾聽和共情,這讓我們表述過程中也更加感受到被接納。

而愛的人更多的是給建議,這在當事人沒有能力去執行的時候,都變成了指責。

03

熟人面前是“I should be”

陌生人面前是“I want to be”

看過一句話,很扎心:

Sometimes,I wonder who you see when you look at me.

有時候,我在想,你看我的時候究竟是在看誰。

因為是親近的人,所以在意這份關係,想要維持這份關係,又因為是親近的人,所以想要滿足對方的期望,想要讓對方開心。

而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而表現出對方期望的樣子,並以為我們這樣做,對方會滿意。

小雯說,她有一段狀態很不好,心裡有太大的壓力和很多負能量,工作出了些問題,孩子生病需要照顧。

白天忙工作,晚上還要熬夜陪孩子,丈夫又一直出差沒有辦法分擔,父母還在問她怎麽不打電話回家裡,整個人身體忙得像陀螺,心喪得無與倫比。

我說,完全看不出啊,你朋友圈看起來正能量滿滿。

小雯苦笑到:

是啊,大家誰喜歡負能量呢。就連我老公,出差又累又忙,我再向他抱怨,圖增煩惱,就太不應該了。

我表現得好,老公放心工作,父母安心,周圍人也開心,挺好的。我就和一些聊得還不錯的網友,說說就好了。

有時候,我們不願意和親近的人交心,是因為腦海裡充滿了“我應該”,而不是“我想要”。

本應該赤誠相對的兩個人,卻不敢坦露心胸。

因為我擔心,真實的我,不是你喜歡的,不被你接納。

而在陌生人面前,不像在親近人面前那樣渴望去滿足他們的期待。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親密關係、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像是一張網牽一發而動全身,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難免去考慮:

我這樣做對他們會有什麽影響?

他們能不能接受?

我能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

久而久之,滿腦子都被“我應該怎樣”吞噬。

在陌生人面前,萍水相逢,大家尋求的只是當下舒適的關係,更多考慮的是“我想怎樣”,恰恰是這種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讓雙方相處更加輕鬆。

04

有個人聽我說說就好了

通常,我們在親近人面前歇斯底裡表達真實情緒的時候,其實是在內心大聲呼喚:

我渴望你能夠看到我的無助,我需要你和我一起解決問題,一起面對。

而在陌生人面前:

因為知道他不是當事人,對直接解決問題不會有太大幫助,更多的是渴望有一個人聽我們發泄就夠了。

也不用擔心對兩個人的關係有什麽破壞性影響,雖然發泄完之後第二天可能會繼續逃避,但是起碼當下,欲望得到了釋放和表達。

而對於親密關係,溝通和解決問題就要複雜的多,一旦表達不對,反而會成為傷害兩個人的刀子,戰火反而會高升,最後得不償失。

與其這樣,不如就找個人,找個樹洞,傾吐一番,也就好了。

畢竟,訴說和傾聽,有時候就是一種治療。

05

那要如何,去和親近的人有效溝通?

和陌生人說心裡話,無傷大雅,但如果長期壓抑真實想法,沒有和親近的人溝通,慢慢會導致關係的疏離。

到最後,不想破壞關係的心情,反而可能會導致的關係的破裂。

首先,學會實話實說,相信每個人的承受能力。

建立一種相信的習慣:選擇相信對方所說即為所想,相信對方有出於自由意志、選擇而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能力。

作為父母,你想子女了就告訴他,如果他願意,自然會找時間來看你;

作為兒女,你不喜歡父母嘮叨就告訴他一些新鮮好玩的話題;

作為伴侶,你不開心就告訴對方不開心的原因哪怕說你不知道原因也好過一句搪塞說沒什麽。

你們關心的對方尚且沒有脆弱到必須溫聲細語小心呵護的地步,他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苦難的信心。

而你,也有慢慢走向真實和坦誠的能力。

其次,明確界限,從自身做起。

想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需要自己先給予他人。

當你周圍親近的人向你表達他的痛苦的時候,請看到,那一定是鼓足勇氣才做到的。

而他想得到的必定不僅僅是你的建議,而是想要你嘗試著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他的喜怒哀樂。

他想要被理解,想要傾訴,想要和你說說心裡話,提醒自己,不要著急下判斷,拋掉之前對他的刻板印象,放空去傾聽,然後去感受。

有時候,人們也許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傾聽的人罷了。

除非他直接問你建議,不要輕易告訴他“你應該怎樣做”。

縱使他問了起來,說完你的建議就足夠了,至於他做不做我們不過分乾預。

在這個過程中,你以身作則讓他人感受到界限感。

下一次當你痛苦的時候,如果他們開始指責你評價你讓你不舒服的時候,直接告訴他:

你的好意我理解,但是我希望你按照我之前的做法對我就足夠了,理解我,傾聽我,不評判我。我會好很多。

再次,多一些“我想”,少一些“我應該”。

可以做以下一個練習:拿出一張紙,左邊寫“我想怎樣”,右邊寫“我應該怎樣”。

進而去看一看那些“我想”的部分是什麽原因沒有做到,“我應該”的部分是來自於哪些人的規則和要求。

嘗試這把自己需求放在首位的同時又減少自我貶低

—— 你做一些“我想”的事情不是等於傷害到親近的人,而是表明你更有能力照顧好自己。

這也是給他們一個積極示範,讓他們也學會不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

當每個人都有足夠能力照顧好自己的時候,給予彼此的壓力才會減少,來自內心的溝通才會更加順暢,我們和親近的人相處才會變得更加輕鬆愉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