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燙出來的食管食道癌其實你可以預防!

燙出來的食管食道癌其實你可以預防!

老陳平時身體挺硬朗,雖然長期抽煙喝酒,但很少生病,或了大半輩子幾乎都不上醫院,進來吃乾飯後胸口總是悶悶的感覺吃下去的飯噎在胸口下去,要配一口熱湯咽下去。

一開始他沒有在意,來發現哽噎感越來越明顯,過了一段時間哽噎癥狀還是不見好轉,最後他每天就只能喝點米湯。到醫院一檢查發現原來老陳竟得了食管癌!

食管癌在我國很常見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我國是食管癌的高發國,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食管癌發生在我國。我國華北太行山區(包括河南林州、河北磁縣、山西陽城等十幾個縣市)、陝豫鄂秦嶺和鄂豫皖大別山地區、閩粵贛交界地區、廣東潮州地區等地是食管癌的高發區。

老家是這些地方的朋友需要注意,因為高發區的居民移居到低發區後,食管癌仍然保持相對高發,可高於當地居民5~8倍。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頭腦裡要有預防這根弦。

有何癥狀

食管是一條狹長的管道,食管長癌主要的癥狀就是腫瘤擋住了食物咽下去的通道,早期癥狀比較輕微,難以察覺。中期可能會有不典型的癥狀,例如吃乾硬的食物不容易咽到肚子裡,但也很容易會被人們忽視從而延誤診治。

晚期癥狀會產生比較明顯的癥狀,主要是食管腫瘤已經導致管腔嚴重阻塞,嚴重時一口飯甚至一口水都喝不下去。而且晚期腫瘤侵還會犯食管外的神經或器官產生疼痛、聲音嘶啞等癥狀。

如何早發現

食管癌的典型表現是進行性吞咽困難,但有這樣的癥狀多半已是中晚期表現。若40歲以上有食管癌高危因素的人出現一些可疑癥狀也要警惕,及時排查:

輕微的或偶爾的食物下咽梗噎感;與進食無關的食管內異物感;咽部乾燥及頸部緊縮感;進食時在食管行經的某一部位有食物停滯感。

這些輕微的癥狀可能對早期發現病變有幫助,但癥狀始終不是最好的發現辦法,因為食管癌長大到一定程度影響了吞咽會被自身察覺到。

要想在沒有癥狀的階段就發現異樣,需要靠內鏡檢查,食管內鏡檢查其實就是胃鏡檢查,胃鏡檢查的過程中要經過食管,也能對食管時候發生病變進行觀察。

吃出來的食管癌

食管癌是一種吃出來的癌,不僅和吃的食物種類有關,還和吃的習慣有關。

手術後老陳才知道原來他這食管癌與自己平日裡的飲食習慣有關:喜歡吃燙食,熱湯、熱菜,吃東西一定要燙才夠味,愛喝熱騰騰的工夫茶,加上常年吸煙喝酒的習慣是誘發老陳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吃的燙也會得食管癌?

食道的的功能很簡單,主要是輸送食物,經常要摩擦所以粘膜表面覆蓋一層「耐磨」的鱗狀上皮,但不「耐燙」,與人體體溫相當(37℃)的東西吃下去完全沒有關係,40~50℃屬於溫熱,它也能接受。

但一旦超過60℃,甚至80~90℃的東西吃下去那就不行了,這麼燙的食物不僅會燙壞口腔黏膜,還會燙壞看不到的食管黏膜。

長期吃得過燙、過快、過粗,都是在反覆灼傷或損傷食管黏膜,導致食道的粘膜長期處於修復狀態,再加上煙酒等致癌因素刺激,食道粘膜細胞癌變的幾率明顯增加。

食道癌病因複雜,由基因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除了吃的過燙,公認的有以下幾點:

1、飲食習慣:吃的燙,還快、喜好飲烈性酒。

2、致癌物質:醃製食品如鹹魚、鹹肉、魚露、蝦醬等含有亞硝酸鹽,其體內代謝產物亞硝胺是致癌物質。在高發區的糧食和飲水中,亞硝胺類化合物含量顯著增高,且與當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關。

3、遺傳因素:人群的易感性與遺傳和環境條件有關。食管癌具有比較顯著的家庭聚集現象,高發地區連續三代或三代以上出現食管癌患者的家庭屢見不鮮。

4、癌前病變及其他疾病因素:如巴雷特食管、慢性食管炎症、食管粘膜損傷、食管潰瘍、食管白斑等被認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變或癌前疾病。

5、營養和微量元素膳食中缺乏:飲食缺乏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的維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險因素。食物、飲水和土壤內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較低,可能與食管癌的發生間接相關。

如何預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食管癌的發生發展不是朝夕之事;喜食燙食、吸煙、喝高度數白酒、經常吃醃菜、鹹魚等這些習慣,被認為是食管癌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

因此,凡是40歲以上(男性更甚),尤其是來自或生活在食管癌的高發地區的朋友或有上述不良習慣者,出現吞咽相關不適感時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並有計劃地每5年左右定期左右去做一個胃鏡檢查,看看食管和胃有沒有異常的不典型增生以便及時處理。

最後,勸各位戒掉、改掉這些不利與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例如,進食過燙的食物對健康不利,所謂「病從口入」食管在「戰地風雲前線」,滾燙的食物接觸食道粘膜造成直接損傷。

所以我們吃飯、喝湯、喝茶時,稍微涼一涼味道其實也一樣好,至少讓食道不至於受傷。美味與健康其實可以兼得,只是一些習慣和觀念需要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