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作家陳楸帆:科幻文學熱已來臨?我沒那麽樂觀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15日電(記者 上官雲)“科幻文學熱已經來了嗎?其實我沒那麽樂觀。”近日,科幻作家陳楸帆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時,提出了上述看法。

前不久,他的短篇小說《恐懼機器》入圍“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與之同組的,還有劉慈欣、梁清散等作家的作品。

愛看科幻小說 曾遭遇退稿

喜歡科幻小說,是陳楸帆從小時候就有的興趣。

“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看科幻小說,不過只能看情節簡單的,有些內容不是很理解。”他記得讀過比較經典的有凡爾納和威爾斯的系列作品,“感覺像是進入一個特別神奇的世界”。

陳楸帆。受訪者供圖

初中時,他嘗試著寫點科幻小說,然後四處投稿。15歲那年,他把小說《誘餌》寄去參賽,順利獲獎。證書寄到學校時是由班主任轉交的,陳楸帆至今都記得當時同學們驚訝的樣子。

不過,他的寫作之路並沒有就此鋪開:獲獎後,另一篇小說遭遇了退稿,令陳楸帆的心情多少有點沮喪。加上要備戰高考,在兩年左右的時間裡,他按下了寫作的“暫停鍵”。

“考入北大後嘗試過把寫作撿起來。那時走的是比較偏向純文學的路子。”但寫來寫去,那些文章不能令陳楸帆滿意,“總覺得不夠吸引人。所以又改成寫科幻小說”。

此後,他相繼發表了《麗江的魚兒們》《鼠年》等科幻作品,並先後9次獲得“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幽靈三重奏》也被收入科幻選集《未來人不存在》中。

給小說加入“硬科幻”元素不容易

聊起自己的創作,陳楸帆覺得,比較難的一點就是跟科技元素的結合,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硬科幻”元素。

“並不是只要‘有腦洞’就一定能寫出好的科幻小說。”陳楸帆解釋,科幻作家在創作的時候,還需要對當前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事實有所了解,小說會更好看一些。

科幻選集《未來人不存在》書封。作家出版社出版

他覺得,如果有機會,科幻作家可以多和在一線工作的科學家溝通交流,“科學家們懂得最前沿的科技,作家們門腦洞開得比較大,兩者結合起來,也許會有不錯的結果”。

不過,有時候,一些誤解會讓陳楸帆覺得有些無奈。他說,有的讀者會把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不同程度地混淆,“後者對各種知識要特別準確,不允許虛構;前者還是富有一定文學色彩,二者並不一樣”。

“科幻文學涉及的領域並不狹窄,不是只有宇航、太空等等。”陳楸帆說,也包括人類學、倫理學等多個學科,“比如《流浪地球》,人們在討論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是否可行時,也有對生態環境保護、人情倫理等方面的思考”。

科幻文學熱已經來了?未必

寫了多年的科幻小說,陳楸帆對這個文學類型的“小眾”狀況解頗深:作家人數比較少,閱聽人讀者也少。

陳楸帆。受訪者供圖

不過,隨著2015年劉慈欣獲得“雨果獎”、2019年初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熱映,這個情況似乎在慢慢出現變化。尤其是《流浪地球》火了以後,有不少人認為,“科幻文學熱”來了。

“好像科幻成了風口,資本、IP……一下子湧進來好多人。電影相對閱聽人廣泛,《流浪地球》熱映確實打開了一個更為大眾的市場。”陳楸帆並不否認,大家對科幻文學的關注度有所提升,但他認為這並不足以盲目樂觀。

他給出的理由很充分:“知名度高的,還是郝景芳、劉慈欣等拿下過大獎的科幻作家,更多人對我、韓松這樣的作家並不怎麽了解;年輕作家們那種傳統意義上的作品出版渠道,還是很少,想出頭很難”。

“舉個例子,莫言老師拿下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小說十分熱銷,但其他純文學作家的作品銷量就好了嗎?沒有。”陳楸帆說,眼下科幻文學的情況差不多,出版市場也只是更青睞能保證一定銷量的大作家,“說‘科幻文學熱’來了,其實未必”。(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