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省級智囊的鄉村扶貧實踐:“智”力引進來,村民富起來

對口幫扶下,沈南村的人居環境悄然發生變化,更美更整潔了。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郜曈 攝

11月下旬,一小股冷空氣南下,位於廣東最北端的韶關首當其衝,清早已有陣陣涼意。始興縣沈所鎮沈南村的村支書鍾俊英卻依舊乾勁十足。

“別說你們,我自己都不捨得摘著吃哩!”在村子的葡萄園裡,鍾俊英在巨峰葡萄藤下逐個檢查掛果情況,惹得在旁邊剪枝的村民一陣笑聲。

這片近50畝的葡萄園是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對口幫扶的成果之一,孕育著沈南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從2016年以來,該中心派遣多輪駐村幹部與屬地鎮村幹部共同研究、落實脫貧方案,還多次組織人員到沈南村開展專題調研,並籌集資金1100多萬元,以一個省級智囊的智力資源,助力沈南村脫貧奔康。幫扶工作的實踐,還進一步提煉總結形成多篇調研報告,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一個方案鋪開小康生活

“幫扶隊不僅送菜苗,還教我們怎麽種黃花菜,銷路也不愁。”70多歲的貧困戶劉紡球高興地說。

在對口幫扶前,為了還清給孫子治病的債務,劉紡球的兒子長年在外打工。家裡除了劉紡球和兩個上學的孫子,只有兒媳婦盧勝優在家操持。

作為典型的純農業地區,沈南村以種植水稻、花生、玉米、黃花菜等為主,外出務工是農戶增收的主渠道。像劉紡球家這樣,家庭負擔重、勞力少,收入就一直上不去。

“為了精準施策、對症下藥,我們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制定不同的幫扶方案,因人因戶施策。”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決策谘詢服務處二級調研員、駐沈南村第一書記鍾孟興告訴記者,在走訪村民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完善幫扶機制,根據入戶遍訪信息製作《脫貧攻堅明白卡》《幹部對口幫扶貧困戶工作手冊》《“再遍訪”貧困戶情況統計表》,摸排出重點關注戶、非建檔立卡的邊緣戶,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幫扶措施。

在了解到劉紡球家庭情況後,幫扶幹部安排劉紡球兒媳做村保潔員,2017年開始還通過提供種苗和免費技術指導,幫助其種植黃花菜,並簽定了保底收購合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

村民收入提高了,如何長遠謀劃理順村莊發展的路子,成為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多次深入調研後,結合幫扶工作實際經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制定了《關於扎實推進定點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梳理出完善動態幫扶機制、提升種植水準、配合實施泥磚房清理整治等20項重點工作,還建立貧困戶務工動態台账,及時掌握村民的就業務工情況,幫助有務工意願的貧困戶都實現了就業。

“我們在扶貧之初,就確定要充分發揮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作為省級智囊的作用,走出一條智力支持的特色扶貧之路。”城鄉統籌研究處處長李登峰說,這體現在,充分領會中央和省相關政策精神,特別注重扶貧思路的謀劃;與縣、鎮、村充分溝通,將成功的幫扶經驗在當地推廣;在扶貧的收官階段,特別注重總結經驗,並提出全省鄉村振興意見建議。

智力支持下的全面幫扶,成效顯著: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居民收入不斷提升,貧困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低於4000元,增長至2019年的19546元。截至目前,沈南村貧困戶全部達到退出貧困人口“八有”標準,沈南村達到退出貧困村的“十項”標準。

居民收入提高的同時,村集體收入也節節升高。

由於沈南村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產業規模小,2016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僅有3.8萬元。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籌集資金39.8萬元,分兩批實施光伏發電增收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約2.8萬元。投資70萬元改建沈南村原小學校作為廠房、修建倉庫出租給金谷香大米加工廠使用,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6.6萬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58萬元。

一個葡萄園孕育產業鏈

村道兩邊,一簇簇纖細的黃花菜葉子,綠色夾雜著些許黃色。駐村的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生態文明研究處二級調研員陳心文撥開一簇菜葉說,葉子上出現黃色就說明這一株得了“鏽病”,嚴重一點的來年就沒法開花。

黃花菜是多年生農作物,只要沒有染病,來年又可以開花,不用重複種植。

也正是看中這種“可持續”,加上當地村民也有一定的種植經驗,研究中心籌集30多萬元作為村產業發展資金,在2016年8月就成立始興縣嶺南黃花菜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動30多戶村民,其中有勞動能力貧困戶16戶種植黃花菜約80畝。合作社與農戶簽定了銷售合約,確保農戶種出來的黃花菜“銷得掉”。

貧困戶陳四先家裡只有一畝多地,但看好黃花菜的收益,特意還租了其他村民的七畝地,朋友荒廢的七八畝邊角山地也利用上了,全都種上了黃花菜。

“幫扶幹部免費給了種苗,給了化肥農藥,我們只要出田出力。”陳四先給記者算了一筆账:除了田租,每畝黃花菜一年有兩三千元收入,十多畝就是四萬多,加上自己在農閑給周邊居民蓋房子,家庭每年純收入有六萬元左右。

不過,幫扶幹部在進一步調研中發現,種黃花菜雖然賺錢但是對人力需求比較高,而貧困戶往往缺少勞動力,蕃薯等作物勞動量較小,收入提升又不夠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屬地市縣扶貧部門推薦沈南村種植葡萄。駐村工作隊與沈南村“兩委”一起到韶關曲江區等周邊多地調研,確定引入第三方機構發展葡萄產業,提高村集體收入來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

說乾就乾,2020年,幫扶幹部們帶領村民在集體土地上栽種陽光玫瑰、夏黑、巨峰等優質葡萄近50畝,探索發展集葡萄種植、采摘於一體的休閑體驗農業。

走進已經建好的葡萄園,雖然只是第一年種植,但很多葡萄藤下面的白色紙袋裡,已經是一串串黝黑圓潤的葡萄,摘下一顆品嚐,清甜中帶著微微的酸澀。

鍾孟興介紹說,葡萄園與承包商簽訂承包合約,由承包方負責管理、生產、銷售等工作,向村委會繳納土地承包租金,並按銷售額階梯式按比例分成。在收益使用方面,葡萄園建設投入資金作為扶貧資金投入,產業發展所得收益50%為村集體收入,50%為貧困戶分紅。

“今年葡萄主要是壯苗,還沒有正式掛果,試掛果了一部分,明年大量掛果後,畝產可以達2000斤左右,就可以幫助更多村民一起致富。”承包商負責人對記者說。

如今,隨著貧困戶全部達到退出貧困人口“八有”標準,在葡萄園等基礎上,如何更好建立長效脫貧機制被擺上議事日程。

“鎮上投入4000萬建設的1200畝稻蝦養殖基地已經平整完成,沈南村目前有20多戶參加,按照每戶5萬元小額貸款投入,今後可以分紅。”鍾孟興說。

一句話打開致富路

“你要做農業就要去學習怎麽種植怎麽銷售,不然有什麽意義?”

一年前,陳四先就是被這句話“罵”醒的,“我不生氣,我覺得說得很好啊。”

說這話的是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邀請到村裡指導種植的農業專家李育軍。在他的建議下,陳四先花了一年時間專門到廣州、深圳學習,從黃花菜種植到開電商,農業產業鏈的一條路,他學了遍。

華南農業大學的“農業經理人培訓班”、“領頭雁”青年人才培訓班,還有廣東省農業機械化培訓中心的農村電商培訓班……一本本紅彤彤的證書,現在是最讓陳四先引以為傲的財富。

“做農業,不學習,瞎亂搞肯定不行,到廣州學習一周,路費加上食宿就要1000多元,但是,值!”如今,他借助學習機會逐漸打開了市場銷路,這幾年每年銷售黃花菜乾菜近1000斤,按照每斤40元計算,毛收入有數萬元。

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很樂意送一斤給客戶試吃。“你認可了再買,我這裡是天然加工,沒有添加的,沒有硫磺泡過。口味、營養,都不會差。”言語裡,底氣十足。

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把學習作為生活的重要內容,借助幫扶幹部引入的農業專家,不斷提升生產技能。

隨著收入增加和觀念更新,村民對環境的要求也更高了。近年來,村裡的人居環境也在一點一滴變得更美。

晚飯後,天色尚早,很多村民來到沈南村村委門口的文化廣場散步、打球、健身。“環境變美了、變整潔了,心情自然好”村民劉勝偉說,政府下發的產業補貼、就業補貼讓家裡收入多了,自己在縣政府做保安,大女兒在東莞做企業文員,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幾年前,這裡還是另外一幅景象:位於沈所河邊,原來是一片灘塗,雜草叢生,垃圾成堆。2016年,駐村工作隊進駐後,與沈南村“兩委”幹部一道認真選址、用心謀劃,開始籌建新的村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大舞台及文化長廊。

沈南村有跳舞的傳統,村裡有女子舞蹈隊,在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時,駐村工作隊專門在黨群服務中心門前修建了沈南村文化廣場及大舞台,方便群眾農閑時跳舞、運動。

從2016年以來,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籌集資金780萬元幫扶沈南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完成村黨群服務中心、村道硬底化項目、灌溉設施、水渠硬底化、黨群服務中心周邊水渠、村自來水改造、村莊電網改造、黨群服務中心停車場等項目18個,沈南村基礎設施的面貌煥然一新。

“2000年以前,都在隔壁村挑水喝,2012年搬家蓋房子,自己打井。現在家裡都通上自來水,很方便,再也不會不夠水用了。”陳四先說。

【南方日報記者】王彪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