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匡胤的五種死法,你最認同哪一種?

文/高成

“燭影斧聲”這樣的事情,與唐朝的李弘死亡案有一定相似性。

唐高宗上元年間,太子李弘死於合璧宮,享年二十四歲。千百年來,圍繞他的死因之謎,後世爭論不休,未有定論。其中的難點,主要有二:

首先,相關材料很少,記載非常含糊,甚至相互矛盾。比如《新唐書》認為李弘屬於非正常死亡,凶手是他的母親武則天,《資治通鑒》則說“時人以為天后鴆之”,是“以為”,不是“確定”,也有很多人相信李弘是正常死亡,例如史書有很多關於李弘患病的記載,他雖然深受父皇、母后寵愛,卻長期患有肺癆,監國期間,曾一度不能工作,政務皆有戴至德等臣子代勞;身為父親,李治在親筆撰寫的《孝敬皇帝睿德紀》也透露愛子是死於肺病。眾說紛紜,如何能拿出定論?

其次,這些案件屬於宮廷秘事,在當時,知情者就寥寥無幾,更何況後世了。而且如果真有殺人這樣的事情,謀殺者必然想方設法予以掩蓋,這就進一步增加了破案難度。縱使武後真的秘密譴人下毒,史家又如何得知?武則天難道會公開承認?法醫會給李弘做屍檢?都不可能的。所以這些結論多是建立在推測的基礎上,你可以認為哪種說法的幾率更大,但不能說百分之百就是如此,因為人證、物證都是匱乏的,如果真有鐵證,它們也不會成為千古之謎,更不會幾百年爭論不休了。像光緒死因之謎,也曾是困擾人們幾十年的疑案,病死說、謀殺說都有可能,直到2008年屍檢報告出爐,才最終確定是毒殺,因為光緒體內的三氧化二砷含量嚴重超標。至於是誰下了毒,是慈禧、袁世凱、李蓮英還是誰,那也無法確定,除非有無可辯駁的鐵證問世。

(宋太祖永昌陵石象)

“燭影斧聲”的若乾問題

“燭影斧聲”的情況也是如此,正史、官方資料都沒有提及,只是簡單地說:“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對於死因什麽的沒有隻言片語。有記載的主要是野史,最早來源於北宋神宗時期的僧人文瑩,他在《續湘山野錄》寫道:

祖宗潛躍日, 嘗與一道士遊於關河, 無定姓名, 自曰混沌, 或又曰真無。每有乏則探囊, 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生喜歌《步虛》為戲, 能引其喉於香冥間作清微之聲。時或一二句, 隨天風飄下, 惟祖宗聞之, 曰: “ 金猴虎頭四, 真龍得真位 至醒詰之, 則曰: “醉夢間語, 豈足憑耶? 至膺圖受禪之日, 乃庚申年正月初四也。自禦極不再見, 下詔草澤遍訪之。人或見於軒轅道中, 或嵩、洛間, 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已祓楔, 駕幸西沼, 生醉坐於岸木陰下, 笑揖太祖曰“ 別來喜安。” 上大喜,承遣中人密引至後掖, 恐其遁去, 急回蹕見之, 一如平時, 抵掌浩飲。上謂生日: “我久欲見汝, 決克一事, 無他, 我壽還得幾多?生日: “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睛, 則可延一紀, 不爾, 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 稗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 或數日不見。上常切切記其語, 至所期之夕, 禦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 星鬥明燦, 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 天地陡變, 雪雹驟降, 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 召開封尹, 太宗也。延入大寢, 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 但遙見燭影下, 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 禁漏三鼓, 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 顧太宗曰: “好做, 好做。”遂解帶就寢, 鼻息如雷。是夕, 太宗留宿禁內, 將五鼓, 伺廬者寂無所聞, 太祖已崩矣, 太宗受遺詔, 於樞前即位。逮曉登明堂, 宣遺詔罷, 聲慟, 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休, 玉色瑩然如出湯沐。

蔡惇《直筆》也有類似內容,出入不大:

太祖召陳摶入朝, 宣問壽數, 對以丙子歲十月二十日夜或見雪, 當辦行計, 若晴霧須展一紀。至期前夕, 上不寢。初, 夜遣宮人出視, 回奏星象明燦。交更, 再令出視, 乃奏天陰, 繼言雪下, 遂出禁鑰, 遣中使召太宗入對, 命置酒, 付宸翰屬以繼位, 夜分乃退。上就寢, 侍寢者聞鼻息聲異, 急視之, 已崩。太宗於是入繼。

對於這段材料,數百年來爭論不一,沒有定論。

問題主要是兩個,第一是材料可靠性的問題,以上內容是否屬實?混沌/真無道長神通廣大,不僅準確預測陳橋兵變和太祖之死的日期,還能“宿於木末鳥巢中, 或數日不見”。這明顯不是凡人所為,不符合客觀規律,如此怪誕的材料,真實性到底有多高?還有,文瑩一個和尚,他是怎麽知道太祖死前的種種情況?有人說文瑩經常出入於達官顯貴的府邸,有機會接觸內幕,這也只是猜測。而且神宗距離太祖已有百年,縱使能打聽到一些“內幕”,又何以斷定就是史實呢?傳播途中有沒有失真?

第二個問題:“燭影斧聲”有沒有殺機?原文就在上面,大家都可以讀。對此,不同讀者有完全相反的理解。一方認為 “燭影斧聲”沒有問題,就是兄弟兩人喝酒,太祖交代後事,所謂的“殺機”是後人臆想出來的,作者沒有“言下之意”,也沒有影射什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然觀其始末, 並無指斥逆節之事, 特後人誤會其詞,致生疑竇。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是書病也。”上周有個讀者說當時發生“劇烈動作”,有“擊打聲”,借此證明屬於謀殺。可看看原文就知道,哪個動作都不劇烈,聲音是趙匡胤說的“好做”,或者用柱斧戳雪(也有說戳地)發出的。當然,另一方認為宋太祖死於宋太宗之手,行凶後,為擺脫嫌疑,還對屍體進行了清洗,使其“如出湯沐”,並要求群臣瞻仰遺容。

宋太祖的五種死因

那趙光義通過什麽手段奪走哥哥的性命呢?若屬於正常死亡,趙匡胤得的又是哪種絕症呢?說法有這些,五花八門:

1.斧殺。趙光義用斧頭砍死了哥哥,嗚呼~

2.毒殺。民間流傳宋太宗毒死李煜、錢弘俶等人,所以十月二十日夜,他趁哥哥不備,在酒裡下了藥,謀權篡位。

3.趙光義調戲太祖寵妃費氏,被其察覺,情急之下,不小心殺死太祖。

4.腦溢血之類的病症,太祖在夜裡突發腦溢血,救治未及,不幸駕崩。

5.躁性憂鬱症。劉洪濤等人從醫學角度分析,認為趙匡胤患有有家族遺傳的躁性憂鬱症。該病發作時,太祖飲酒過度,中風而死。這篇文章發表在《南開學報》上。

對於以上五種觀點,說對也不是,說錯也不是,都是根據有限的材料推理出來的,真假難辨。但第一、第二種還是可以談談的,“斧聲燭影”的“斧”到底是什麽斧呀?真的是我們平時看到的那種砍柴斧?當然不是了。這裡的“斧”是“柱斧”,一種儀仗器,多陳列於宮中,或用於皇帝出行導駕,長短和小手仗差不多。從結構來看,由杆子和斧兩部分組成,“斧”的質地為玉或者水晶。所以在皇宮,出現柱斧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它常常和如意、羽扇等器物一同陳列,趙匡胤隨手拿了用來戳雪,也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就像你在家裡拿著遙控器一樣。

反觀趙光義是一介文人,想用玉質小斧打死武將出身的太祖皇帝,不說不可能吧,就是難度過大,幾率不高。更何況《續湘山野錄》還說飲酒後,太祖睡覺,鼾聲如雷,如果被斧頭砍死了,還怎麽發出鼾聲或者鼻息聲?為什麽後人談到“燭影斧聲”,首先會認為“斧”是凶器呢?因為北宋時,斧不是一般器物,它象徵著權力,只有皇宮或者官員才有資格使用,老百姓用就是僭越。等到宋徽宗時,官員也不準用了,只有皇帝才具備使用權限。正因為是趙家專屬,久而久之,民間了解柱斧的人越來越少,下意識的將它與兵器、利器混為一談。

還有毒殺,文瑩明明說太祖喝了酒,然後睡覺去了,他能發出鼾聲,說明當時還沒有去世。如果有毒的話,應該是那種慢性的毒藥吧。到底是哪種毒呢?趙光義又是怎麽把毒藥放入酒裡的?估計永遠都查不出來。

其他爭議

除了分析“燭影斧聲”中兩人的行為,“謀殺說”還通過之後的事件佐證太宗行凶。主要有這些:

1.未年終而改元。宋太宗剛繼位,就把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2.與趙普偽造金匱之盟,通過太后遺言證明篡位的正當性。

3.逼死太祖皇子趙德昭

4.謀害皇弟趙廷美

相對的,持異議者也有自己的理解:未年終而改元並非宋太宗首創,北宋之前不乏其例,比如劉備死於章武三年五月,太子劉禪繼位後,立即改年號為建興元年,他也沒有等到次年才使用新年號,可見篡位與改元沒有必然聯繫。而且當時宋軍正在討伐北漢,新帝登基後馬上改元,可以彰顯國有長君,以震懾頑敵。

金匱之盟的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宋太宗與趙普合謀偽造的結果,宋太宗可以用它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趙普可以借此重登宰相之位。但也有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存在的,北宋前,後漢、後周皆因幼主亡國,杜太后審時度勢,提出此議也未必不可。太祖駕崩時,趙光義是晉王、開封府尹,身份與郭威時的柴榮一模一樣,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儲君,反觀德昭、德芳,連個王都不是,看不出太祖有傳位之意。

那麽金匱之盟到底是傳位幾人?是隻規定了傳位太宗,還是說太宗之後,要繼續傳位廷美、德昭?這也是有爭論的,第一種看法:的確是傳位到太宗就完了;另一種:本來按照太后遺囑,是要傳位廷美的,但趙光義私心膨脹,不願遵守金匱之盟,更想傳位自己的兒子,於是想法設法除去廷美、德昭。殺他們不是因為篡位,而是為了背棄盟約,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太子,使趙宋皇位永遠留在太宗一系。

無論你支持“病死說”還是“謀殺說”,我認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本來就是千古疑案,沒有定論的。當然,有自己的觀點很好,但要理性討論,不要謾罵與你意見相左的人。

(宋太祖永昌陵)

最後,我還要回答一下某些質疑:

第一:趙德芳十八歲沒有成年,這是對的。標準來源於《禮記》:“男子二十冠而字”,古代男子一般二十歲才算成年,所謂“弱冠之年”,十八歲屬於舞象之年,只能算成童。還有,五代、北宋初期,人們比較看重經驗、閱歷,社會上對於成年的標準也比其他時期更高。

第二:太祖去世時,趙德昭二十五歲,比較年輕。這也是正確的,在當時,二十五歲的確年輕,據《資治通鑒》記載,李存勖二十四歲,“軍中以存勖年少,多竊議者”;柴榮三十三歲接班,稱自己“年少新立”;趙匡胤做了天子,杜太后還對趙普說:“趙書記且為盡心,吾兒未更事也”,太祖都三十四歲了,社會閱歷、戰場經驗這麽豐富,母親還認為兒子不成熟,需要趙普多加輔助。“幼君”不僅是年齡概念,也要考慮政治經驗的多寡,是否成熟。和叔叔趙光義比起來,德昭的確稚嫩許多。

高成:一個呆萌、天天遊手好閑、理科被完爆的文科小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