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導演田沁鑫:其實我的最大理想是成為一位畫家

圖說:田導的畫作 田沁鑫供圖 

  今天執導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特別演出“20 40 大家回家”文藝盛典的田沁鑫,日前剛成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一年前在上海,成為中國大戲院的藝術總監。學過戲曲、導過戲劇的田副院長,心中一直埋藏著一個夢:“其實我的最大理想,是成為一位畫家。”

  從烏鎮戲劇節趕到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田沁鑫,瘦了,但狀態不錯。不少人知道她少女時代曾經在北京藝術學校學京劇,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實她幼年就追隨母親學工筆畫:“我父親是軍人,母親是美院老師,也是工筆畫家,但是她很忙,我經常搬著一個小板凳,也在她旁邊畫畫。但是大部分時候,只能看到她的背影。”現在回想起來,田沁鑫小時候有點孤獨,有點內向,甚至有點不太願意與人打交道。“母親心氣兒高,並沒有如願成為她自己期待的大畫家,於是也不太願意我畫畫。她覺得,女孩子裡很少會出大畫家,那些大畫家都是男的。”田沁鑫語氣淡淡地分析:“但是我覺得吧,我當初雖然想畫畫但是還是接地氣的,想考服裝設計或者平面設計,把繪畫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且依然可以保持創造性的表達……”

圖說:她筆下的弘一 田沁鑫供圖

圖說:《聆聽弘一》場景 田沁鑫供圖

  雖然最終,她是以舞台為“畫筆”,進行創造性的敘事,但是一有空她也會融入舞美設計的環節。例如話劇《青蛇》的舞美構想,是她的思路;在話劇《北京法源寺》中,她乾脆直接貢獻了舞美設計方案,呈現出寺廟的透視感。她還以繪畫的方式,展現人物定位。在話劇《聆聽弘一》排演前,她先勾勒出弘一的形象,一邊是一個話筒,一邊是一個聽診器——兩者纏繞起來,看起來既像是蓮花又折射出該劇以話筒為主要道具,“問診”社會的主題。舞台劇不僅需要符號象徵,更需要審美風格——以怎樣的調性呈現主題最為恰當最唯美,也是導演需要考慮的重大課題。戲劇藝術水準的高下,當然包括如何呈現美。“我媽媽如今來看我的戲,依然會從審美的角度來評價我,我的弟弟也是畫畫的,如今在做攝影師。我還有兩個好朋友,都是畫家……”相對熱鬧甚而喧囂的戲劇圈,如能偏安一隅,提筆作畫,便是田沁鑫的福至心靈。

圖說:田導還為《北京法源寺》貢獻了舞美方案 田沁鑫供圖

  她閑暇時光通常是以繪畫度過。在烏鎮裡,她能以寥寥幾筆畫得水波蕩漾;在思考時,她能把“大道至簡”四個字化成扁舟、朗月等具體景物,但又保持其筆畫和字的樣貌……“我用彩筆,或者日本的小毛筆”,田沁鑫對筆的運用頗有講究,當期望她為晚報讀者寫幾句話時,她特地要找出自己隨身帶的黑色鋼筆,斟酌字句的時候還喃喃自語:“要給讀者們寫得好看一點兒……”她坦陳,當聽說自己要成為國話副院長時,她為自己可以在北京多待些時日而竊喜:“這樣就有相對固定的時間畫畫了。”在當導演的日子裡,她經常滿世界跑。《青蛇》是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合作的,她為此在格拉斯哥待了好幾個月,又在杭州的細雨裡到體會白娘子與許仙的斷橋“情緣”。

  待得繪畫有成時,她還想“升格”為雕塑,為人造像——只是靜靜地,用雙手,觸摸生活。(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圖說:她想挑戰雕塑 田沁鑫供圖

圖說:田沁鑫會通過畫畫進行思考 田沁鑫供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