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師大教授林崇德:做好教育改革,這四大問題必須重視

精彩導讀

人才的培養,基礎教育的品質,關鍵還是在教師。校長的管理是教育的決定因素,教師是教育的脊梁。林崇德教授在首屆“京台基礎教育校長峰會”上,圍繞“面向未來的基礎教育”這個主題,作了題為《對未來基礎教育的幾點思考》的報告,就“學生核心素養”等內容進行了解讀。

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

現在世界整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學生核心素養”。什麽叫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應該包含六個方面:

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核心素養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核心素養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體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未來基礎教育的頂層理念就是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

從中華傳統文化來說,我們都有同一個根、同一個靈魂。我們的根、我們的靈魂是什麽?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來重視人的素養問題。從中華傳統文化來看,我們看到了家國情懷、社會關懷、人格修養和文化修養四個方面。比如說家國情懷,涉及孝親愛國、民族情懷、鄉土情感等;社會關懷涉及仁民愛物、心懷天下、奉獻社會等;人格修養涉及誠信自律、崇德弘毅、禮敬謙和等;文化修養涉及人文歷史知識、求學治學方法、文字表達能力、追求科技發明等。

我們觀照義務教育的19門課標,高中階段的16門課標,能夠看到現狀和問題。

現狀是

體現了“能力為重”的指導方針,重視工具性的素養,重視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提出的全面要求,尤其是重視實踐素養。

問題是

缺乏對素養的明確的界定、系統的闡述,對跨學科的素養相對地忽視,論述的核心素養往往與課程的內容相脫節——課標歸課標,素養歸素養。?

通過開展焦點小組訪談、專家個別訪談、問卷調查,進行數據統計以及處理的方式,研究當前中國大陸包括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結果表明,參與我們研究的五個省市訪談的結果具有一致性,問卷調查的結果也有一致性,研究結果都集中到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上,它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自主發展,即自主性,包括培養和發展身體、心理、學習等方面的素養;

第二,社會參與,即社會性,包括處理好個體與群體、社會與國家等之間的關係;

第三,文化素養,也就是工具性,包括掌握應用人類智慧文明的各種成果。其中文化素養是個體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必要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是促使個體適應社會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前提與根本保證。

重視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

首先要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性。現在我們學生處於什麽狀態呢?處於感知、認知整個世界之中。世界不僅是整體的,而且是現實的、真實的。可是我們現在從小學開始課程越分越細。這樣發展,將來的學生,包括從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能夠適應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嗎?所以,我們必須要從整體性出發,只有在綜合性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才能落實我們所說的要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真正的讓學生去體驗。有關課改檔案提出了五個方面的統籌,特別是處理好教師、學生、課程三個元素之間的關係。

第一,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的課程的結構。

第二,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的優勢作用。

第三,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考試、評價等環節。我這裡要特別強調分流問題的重要性,為什麽呢?因為我們現在白領太多了,如果你讓白領乾藍領的工作他絕對不乾,那麽現在一系列的職業教育,這包括基礎教育階段的職業教育和整個高等教育的職業教育,需要我們把它提到統籌課程改革的議程上來。

第四,要統籌教學一線的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圍繞育人目標,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第五,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發揮學校的主管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繫,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其次,我們課程改革的基礎主要圍繞著內容而確定。課程內容的確定有哪些原則呢?

第一,時代性原則。反映當代社會的進步,反映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學科發展的前沿,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與經驗,並根據時代的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這裡我還要強調我們課程內容新穎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中國科學報》指出:“今天的社會也不再需要象牙塔裡的囚徒,而需要實踐力更強的大學生”(2015.4.1。)我想這一句話相當重要,具有我們時代特色。

第二,基礎性原則。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注重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第三,選擇性原則。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結合學科特點,遵循學習科學的基本原理,分離分層設計可選擇的課程內容,既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又能為初中、高中、高校分流奠定基礎,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第四,關聯性原則。關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間的有機聯繫;關注學科間的聯繫與整合;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聯繫世界的內在聯繫。

再次,在課程改革裡,更強調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什麽?應該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特別要重視學科能力。

什麽叫學科能力?一是學生掌握某個學科的特殊能力,比如說語文的聽說讀寫;二是學生學習某種學科活動中的智力活動,及其有關智力和能力的成分;三是學生學習某個學科的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具體一點兒講,考慮到一個學科的組成,要考慮到某一個學科的特殊能力和這種能力的最直接聯繫;一切學科能力都要以概括能力,或者叫合並同類項為基礎;每個學科能力的提高應該有思維品質參加。

學科能力顯示出五個特點:

學科能力的五個特點

1、學科能力以學科知識為中介

2、學科能力是一種結構

3、學科能力具有可操作性

4、學科能力具有穩定性

5、學科能力與非智力因素,譬如說與興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總之,世界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向,是在教育的總目標之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建構跨學科能力。學科能力模型是制定教育品質國家標準、落實巨集觀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也是統領和規範不同學科及不同學段學生成就水準的重要科學依據,它在教育運作系統中處於核心地位。

重視教育品質的評價

靠評價。所以要重視教育品質的評價。什麽叫評價,評價包含四個字:診、督、導、謀

診——全面診斷,教育品質狀況,經費使用成效,區域均衡情況,政策落實情況;

督——監督監管,資訊公示,整改問責;

導——引導社會、學校、家長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品質觀;謀——為建立中國特色、國際可比的品質監測體系提供專業支撐,為國家和地方教育政策提供谘詢,為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提供基於證據的改進指導。

基礎教育品質評價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對於評價的問題,從最基礎研究如教育品質理論、學生核心素養、教育品質影響因素等和關鍵技術如工具開發技術、數據采集和挖掘技術等到標準與工具的研發再到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以及評價結果的應用,都牽涉到方方面面,是相當複雜的一個問題。現今的品質監測和傳統的聯考統測,從功能、目的、內容、工具、組織方法、結果上看都有明顯的區別。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何建立基礎教育品質標準,如何科學地評價基礎教育的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教育品質標準角度看,目前從個體發展來說,主要涵蓋三大內容:一個是生理,一個是心理,一個是學業。生理方面,發展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視力、聽力、血壓、肺活量,目前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中國人群生理常數數據庫、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數據庫、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庫等。但是心理發展怎麽去考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從大陸來講,主要缺乏三個內容,第一缺乏指標與工具,難以客觀評估、判斷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狀況,妨礙了國家基礎教育品質監測體系的建立;第二缺乏代表性的常模,難以了解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的總體狀況,缺乏評估的客觀標尺;難以摸清各種心理發展問題的數量、比例和分布特徵,不利於建立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保健體系和心理與行為問題預防體系;第三缺乏全國性的數據,難以把握各類群體的準確特點,影響了相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創新。

以學習障礙為例,我國學習障礙兒童的篩查與診斷迄今沒有標準化工具和統一標準,使相關研究難以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我們有先進的評價理念,有科學的評價工具,有規範的評價方式,有準確的評價結果,有有效的結果的反饋。至於學業評價上,2007年掛靠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部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成立,近幾年來對全國各地不同類型學校基礎教育實施情況進行了監測。

然而,就我國的現狀而言,專業化的教育品質評價機構匱乏,已有評價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尚待提高,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評價體系仍未形成等。

重視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和造就,當然要靠創造性教育。創造性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創造性教育應貫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它不是另起爐灶的一種新的教育體制,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項內容。所謂創造性教育,意指在創造型的管理和學校環境中,由創造型教師通過創造型教育方法培養出創造型學生的過程,即是指學校三種群體產生五種效能的教育。

三種群體是指以校長為首的管理隊伍、教師隊伍和廣大的學生。

產生的五種效能為:由創造型校長創造出創造型管理;由創造型管理創造出學校創造型的環境;在校長的帶動下,建設一支創造型的教師隊伍;由創造型的教師進行創造型的教育教學;由這種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出創造型的學生。

需要說明的是,創造性教育不須專門的課程和形式,但必須依靠改革現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來實現,滲透在全部教育活動之中,特別要考慮到四種情況:

1.呈現式、發現式、討論式和創造式的開放教學方式

2.複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即一題求一解和一題求多解的教學效果

3.創造教育教學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關係

4.學科教學、教學方法和課外活動的作用

在創造性教育中,第一要提倡學校環境的創造性。這主要包括校長的指導思想、學校管理、環境布置、教學評估體系及班級氣氛等多種學校因素。第二要建設創造型的教師隊伍。第三要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習慣。

我認為這種提法極為不妥。有無創造性與教育模式有關係。通過研究,我在一個國際會議上作了一個發言,希望能夠融東西方教育模式為一體,培養“T”形人才。

“T”形人才是什麽意思呢?橫表示知識面的廣博度,豎表示知識的深度。兩者的結合,既有較深的專業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是集深與博於一身的人才。但是借這裡所謂“T”形人才,橫代表西方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豎代表東方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那東西方教育模式和出發點有什麽不同呢?如果說西方培養人才是適應性人才的話,東方主要培養邏輯思維強的人才,這是我們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如果說西方教育強調知識的寬度,東方教育則強調知識的深度、強調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說西方強調實踐能力,東方則強調讀書;如果西方強調個體的獨立性,東方則強調集體主義;如果西方把創造性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在教育中,那麽東方則非常重視規範,強調沒有規範成不了方圓。到底哪種模式好呢,我認為都好,各有各的特點。

有人說我們國家大學生創造力如何如何,但美國教育界,特別是大學的理工科教授承認,我們國家由於堅持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堅持知識的深度,所以到美國去,有一些高端的學問,比如說數學、物理、電腦,美國人不敢學,跟中國學生沒法比。因此在國際會議上,有人問我哪種模式好,我說都好,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實現中西結合。因此,我們不應該強調美國學製就比我們好,我也不同意美國的教育模式就比我們強。

我認為東方有東方的特點,西方有西方的特點,在今天我們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我提出融東西方教育模式為一體,揚長避短,培養兩者相結合的“T”形人才,實際上就是創造性人才,只有融兩種模式為一體,相互學習,互相促進,才能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人才的培養,基礎教育的品質,關鍵還是在教師。校長的管理是教育的決定因素,教師是教育的脊梁!

本文為林崇德教授在首屆“京台基礎教育校長峰會”上的報告

來源:中國教師報視訊傾心打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