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安新片,創評分最低,但或許是最有意義的一次爭議

這個世界上,應該沒人不愛李安。

他是難得一位,同時被普通觀眾、影迷、知識分子、媒體及官方共同愛著的華人導演。

他細膩、赤誠、儒雅、感性、向來溫良恭儉讓,他深諳中國文化和傳統思想,充滿才情和道家風范,像個溫文儒雅的教書先生。

看似弱若無骨,實則充滿力量。

很奇怪,禁欲的潔淨和騷動的氣息、浪漫與反叛、溫潤與犀利這樣冰火同爐的矛盾竟在他身上相融並存。

他的電影也是如此,溫柔與力量並生,處處洶湧著不管不顧的才情澎湃,處處落於人文關懷與東方哲學思辨,處處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寬厚與博大。

但這一次,他似乎並不打算講一個深遠震撼的故事。

《雙子殺手

導演:李安

主演:威爾·史密斯 / 瑪麗·伊麗莎白 / 克裡夫·歐文

豆瓣:7.1 |IMDb:5.7

李安和威爾·史密斯

兩個名字,足以成為必看理由。

首次合作,源於史皇的一次玩笑話:「我超愛李安,告訴他,快點來找我拍片,不然我快變老了!」

然而,電影上映以來,口碑與票房雙雙遇冷,豆瓣評分7.1,IMDB評分5.7,爛番茄開畫新鮮度29%,MTC開局33分。

創下李安執導生涯的最低記錄

與16年前的《綠巨人浩克》和12年前的《色,戒》一樣,李安再次創下爭議,而這次的爭議聲,比起前兩次,有過之而無不及。

爭議在於故事

享利是一名頂級的職業殺手,長期以來,他效力於美國國防情報局,為國家消滅一個個敵人。

與此同時,亨利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敢面對自己,失眠與噩夢讓他備受煎熬,再一次任務完成之後,他決定金盆洗手,盡早退休。

而他卻發現,自己正面臨著一次次的追殺,在激烈較量中,他看清,那個要殺死他的,正是他自己,比他年輕了28歲的克隆體,小克

一場「我與我」的對決旋即展開,而背後掩埋的謎團與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相比於電影的皮相,這部《雙子殺手》的骨相簡直通俗而簡單。

李安式的細膩在這樣商業的劇本中,沒有發揮出應有功效,這也注定了這部電影不會是大眾所普遍喜歡的李安作品。

除去故事框架的單薄與劇本層面肉眼可見的粗糙之外,反派過於臉譜化,情節推進和轉折的生硬、劇作高光點與張力不足的問題,讓電影深度大打折扣。

不奇怪,劇本早已在20多年前便已經寫好。

在第一隻克隆羊多利首次誕生不久的當時,「我殺我」的克隆題材無疑是一種順其自然且充滿新意的設定。

奈何當時技術跟不上創意,《雙子殺手》只好被擱置。

所以在我看來,這一次,李安重拾這個天然帶著缺陷、落入平庸與俗套的劇本,想呈現的,不是故事,而是形式。

《雙子殺手》特效之牛,近乎目前極限。

電影中那股密不通風的壓抑感,通過視效風格表達,發泄,達到極致。

這一次,電影不再只是電影,而是升一級的視覺盛宴,更是新一輪的技術革新。

4K、3D、120幀的高幀率高格式拍攝。

2016年,李安第一次使用這項技術拍攝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如此革命性的電影手法,是影史首次。

3D自無需贅述,4K旨在提高清晰度,而120幀,則大大提高了畫面的流暢度。

百年以來,現代電影工業長期建立在24幀每秒的基礎之上,靠著人眼的「視覺暫留」機制讓畫面變得絲滑流暢,120幀,則是普通電影的5倍。

然而當時,能夠支持這種高格式放映的影院,全球只有5家,中國內地僅有2家。

發展至今天,國內也只有27家CINITY影廳可真正實現高格式放映。

無疑,技術上的翻新與視覺上的雕琢是李安最大的殺招。

但好的特效,不在放,而在藏,如果電影技術不是電影藝術的輔助品,那必然會喧賓奪主,使電影黯然失色。

李安的特點就在於,他的特效,不在炫目,不在炫技,而是沒有痕跡,而在臨場感,而在沉浸式體驗。

換句話說,李安式特效,從來不是爆裂眼球的萬花筒,而是散文般浪漫的極致享受。

所以在《雙子殺手》裡,幾個水面及水下鏡頭,湛藍的水面,紋理豐富,漣漪細膩,氣泡與氤氳發散出去,刹那讓我重拾初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的驚豔與感動。

就連火花迸裂時,四處發散出去,都充滿浪漫之意,毫無綴余之感。

電影的獨特魅力在銀幕上出現了,這是其它藝術形式達不到的效果。

而爭議,也在於技術。

這次顛覆電影的實驗,讓電影感被大大削弱

更清晰,更流暢的視覺呈現也讓電影纖毫畢現,太高的幀率,雖讓打鬥場面極盡清晰,卻也讓細節無處遁形,讓編排感暴露無疑。

這種「過於真實」,有時卻會反向推著觀眾出戲。

斯皮爾伯格就曾對這項技術投為反對票:「我不喜歡高幀率,因為那會讓電影看起來不像電影,像真實的世界,對我而言,看電影是為了逃離現實,我不想去複製現實。」

電影更具爭議的一次實驗,來自數字人物

要知道,電影的中人造人「小克」,在電影之外,同樣是一個完全由CG電腦特效造出來的虛擬人物。

高幀率之下呈現出來的演員表演,逼真到就連輕微的肌肉抖動、喉嚨吞咽動作、面部的褶皺紋理,乃至微表情都被無限放大。

而要在數字造人基礎上重現人物表演質感,更是難上加難。

16年前,李安執手科幻,爭議頗大。

時隔13年,李安憑《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完成世界影史首次4K、3D、120幀的技術實踐,依舊吃力不討好。

時隔3年,他再次拾起這項看似已經失敗的技術革新。

為什麽?

他自己已經回答了:「我想知道未來的電影是什麽樣子的,也想要去試探電影技術的邊界。」

他說,電影是他的夢他的信仰,挑戰新技術,只是為了讓夢更清晰。

Oscar頒獎結束李安在路邊握著小金人吃漢堡

撕開那些「中庸平和」、「溫文爾雅」的形容詞。

在我們印象中一向長於講述故事,在觀眾心中掀起綿密細長的情感風暴的李安,正掏心腹剖般地,將自己對電影的熱愛,注入於技術革命。

他在努力將真實拍攝與虛擬影像間的壁壘擊破,在試圖更新商業大片的語法,拓寬電影的邊界,探索視覺呈現的可能性。

你或許會說,這和他一直以來對人情的溫暖視角,似乎背道而馳。

但對情感最為敏感的他,今年已經 65歲。

他顯然已經不在意榮譽和票房,他要用聲譽做抵押,去挑戰沿用百年的美學標準,去捅破一個充滿未知可能性的電影世界。

正如他自己的所說:「推動電影技術,我覺得我的使命感,有些事情,非做不可」。

從充滿東方思維,將含蓄文藝的家文化與飯桌寓意融合地無色無形的「家庭三部曲」,到表達東西方對立性思辨的《臥虎藏龍》。

從將深厚東方深邃哲思與底蘊塞滿天馬行空特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講述性取向衝突的《斷背山》。

從以情欲切入壓抑情緒的《色,戒》,再到採用技術革新的《比利林恩》與《雙子殺手》。

他不停求變,拍家庭,講戰爭,談愛情,論武俠,聊同性,說超英,造奇幻…

他一點也沒有改變。

一如既往保持著父子倫理的思考、一如既往講述新與舊的碰撞和對抗、一如既往提示著人性與自我認知、一如既往不放棄對人的關注與關懷。

一如既往拍著壓抑的情感、一如既往保持著細膩的溫度、一如既往洋溢著東方哲學思維、一如既往飽有創新和突破的膽量…

這個自認對「拍電影有天賦」的男人,幾乎每拍一部電影都哭,每次都殫精竭慮,每次都在挑戰自己的崩潰底線。

在我心裡,只有他說他真的愛電影,我才相信。

關於爭議,李安向來沉默,《色,戒》時期,面對紛紛擾擾的爭議,他不多做解釋,把喜好選擇權完全出讓給觀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帶來的爭論巔峰期,被問及電影,他也選擇放棄最權威的導演解釋權,隻回答一句:故事拍完就交給觀眾了。

或許關於這場技術革命的爭議會持續鼎沸,或許你並不喜歡這部電影,但沒人能否認,這個65歲老人的野心與勇氣,以及他對電影深深的熱愛與眷戀,還有他對電影的堅守與堅持。

就像斯皮爾伯格在對這項技術提出反對的同時,他還鄭重其事地補上一句:「但我敬佩李安,我支持他嘗試任何新技術」。

這份堅持與熱愛值得掌聲。

至於其他,就讓時間給出答案。

編輯 泛泛

圖片 /來源於網絡

「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