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焦樹德經驗:我最常用的《金匱》婦科三方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3篇中,共列藥方 20多首,其中最常用者為溫經湯、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今將個人在臨床上使用這 3方的心得體會,簡介如下。

一、溫經湯(《金匱要略》)

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川芎二兩,白芍二兩,人蔘二兩,桂枝二兩,阿膠二兩,丹皮二兩,生薑二兩,甘草二兩,麥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以上的用量為漢劑。我在臨床上使用本方時,常將用量改為:吳茱萸 9g,當歸6g,川芎6g,白芍9g,黨參6~9g,桂枝9g,阿膠(烊化)6g,丹皮6~9g,生薑6g,甘草5g,麥冬6~9g,半夏6~9g,水煎服。

本方功能溫經散寒,養血暖宮。主治:婦人子宮虛寒,久不受孕,以及月經不調,或趕前,或錯後,或經來過多,或逾期不潮。兼治漏血不止,下午低熱,手心煩熱,少腹裡急,唇口乾燥,以及年過 50,月經仍來潮等症。凡血分虛寒而經血不調者,皆可用以治療。

方中以吳茱萸辛熱溫中,疏肝燥脾,暖沖脈,祛裡急,善治下腹疼痛為主葯。輔以歸、芍養血調血;川芎為血中氣葯,昇陽開鬱,行血活瘀;人蔘補脾肺之氣,以助生化氣血;桂枝溫經通脈,配白芍能調和營衛、緩急定痛,配吳茱萸溫經散寒。又以丹皮瀉血中伏火,通脈祛瘀;麥冬清心除煩,潤肺化痰;阿膠養肝滋腎,止血祛瘀;半夏和胃健脾下逆氣,止嘔煩;甘草補脾胃,瀉心火,共為佐葯。以生薑辛溫行陽、宣行經絡,為使葯。

1

我曾用本方去人蔘、半夏,加川續斷炭 15~30g、赤石脂(先煎)12g、艾炭30g,水煎服,治療婦女年已 50多歲,月經仍來潮,且量多。經服上方 3劑即減少,7劑即愈。為了鞏固療效,又將湯藥方 3劑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 9g,每服 1丸,每日 2~3次。追訪 10餘年未犯崩漏之症。

2

我也曾用本方去人蔘、半夏、麥冬,加炮薑 5g、紫石英(先煎)12g、香附9g、紫肉桂5g,治療青中年婦女子宮寒冷、月經不調、久不受孕之症。

本方與《校注婦人良方》溫經湯(當歸、川芎、芍藥、桂心、莪術(醋炒)、丹皮各 1.5g,人蔘、牛膝、炙甘草各 2g)

比較:《金匱要略》溫經湯偏於暖肝養血而溫經散寒,調經、補血、止漏的效果比較好,《校注婦人良方》溫經湯偏於暖腎、活血而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除血室寒凝效果較好,臨床使用時用量可適當加重些。

3

我曾用《校注婦人良方》溫經湯去川芎、人蔘、牛膝,加桃仁 9g、紅花 6g、三棱 5g、川續斷炭 15g、炒五靈脂 10g、艾炭 20~30g,用於治療子宮肌瘤,常收到良好效果,瘤體可縮小。無大量出血者,可去艾炭。反之如伴有子宮出血者,可再加棕炭20~30g、阿膠珠10g、赤石脂(先煎)12~15g。

二、芎歸膠艾湯(《金匱要略》)

川芎二兩,阿膠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當歸三兩,白芍四兩,乾地黃六兩(原方無量,據《千金方》補入)。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以上藥物用量及煎服法均為原書所記載,今人多改為今製使用。參考用量如下:川芎6g,阿膠(烊化)9g,甘草5g,艾葉9g,當歸9g,白芍12~15g,生地18~24g,水煎,分 2次服。

本方又名「膠艾湯」,也有的稱「膠艾四物湯」。功能養血調經,止血安胎。主治婦女下元不足,沖任虛損,崩漏下血,淋漓不斷,或月經過多,或懷孕後下血,或妊娠腹中痛等症。方中以阿膠滋陰養血,固沖止血,艾葉暖宮安胎,止胎動下血,共為主葯,故名膠艾湯,《金匱要略》文中也有此名稱。當歸、白芍、生地、川芎為後世的四物湯,功專養血調經,補沖任,安胎孕,且甘草配白芍更能緩急止痛,諸葯共為佐使。本方的特點是主要用於沖任不足的下血崩漏、胎動不安等症。

1

病例

我曾治一中年婦人,懷孕已 4個多月,近半個多月來子宮不斷出血,腰腹略感發墜,到婦產科檢查,謂胎兒正常,經注射止血劑未效。我診其脈沉細滑數,舌苔略白厚微黃,診為下元不足,陽精進入陰血(懷胎),陰受陽擾,胎前多熱,血熱妄行,故發為胎漏,此屬血虛夾胎熱之證。治法滋養下元,固沖安胎,涼血止血,方用膠艾東加減:

桑寄生 30g,川續斷炭 30g,炒白朮 6g,子黃芩 12g,蘇梗12g,生地30g,當歸10g,白芍12g,艾葉6g,阿膠(烊化)12g,黃柏炭12g。共進 12劑而安。

2

病例

張某某,女,28歲,素日健康,但近半年來月經趕前,每月提前 10天左右,經色鮮紅,略有口乾渴,腰腿酸困,余無大苦。舌苔薄白,舌質微紅,脈細滑略數。診為血虛生內熱,熱擾血海,故月經提前來潮,其色鮮紅無血塊,而有口乾渴之證。

治法調經固沖,涼血止血。

方宗膠艾湯出入:生地 20g,川續斷 18g,炒杜仲15g,當歸9g,白芍12g,阿膠塊(烊化服)12g,艾炭20g,黃芩炭12g,補骨脂 9g,水煎服。另用三七粉 2g,分 2次隨湯藥沖服。連進 14劑,月經按期來潮。

囑下月來潮前 10天即服上方 10劑,使月經應期而至。照此服法,連用 3個月,均在月經來前 2周即服上方 12劑,使月經每月按期來潮。自此治後,諸症痊癒,月經正常。

近代臨床上常將本方用於先兆流產及產後子宮恢復不全而出血、月經趕前、月經過多等病屬於血虛下元不足之證者。如用於安胎時,一般常加條黃芩9~12g、白朮6~9g、桑寄生20~30g、川續斷12~18g。

三、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當歸三兩,芍藥(白芍)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川芎三兩。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為細末,每服 3g溫酒送服,1日 3次)。

近世多把此方作為湯劑應用,其用量如下:當歸 6~9g,白芍 30~45g,茯苓12g,白朮9~12g,澤瀉15~25g,川芎6~9g。水煎分 2次服。

功能養血益脾。主治婦人懷孕腹中(絞)痛和婦人腹中諸痛。婦女懷孕後,胎須血養。如血氣不足,陰乘於陽,腎反侮土,脾鬱不伸,中焦氣血不調,故產生痛(急痛)。方中以當歸養血;白芍益血緩急而止痛;茯苓、白朮健脾化濕,扶助中運,並固胎元;澤瀉瀉其脾鬱所滯之水濕;川芎辛竄舒達,以暢達欲伸之血氣,共達養血益脾、止痛安胎之效。

我常用本方治療婦女腹中絞痛、鈍痛、抽痛、刺痛等各種腹痛症。這些患者都是經過西醫檢查,未找到器質性改變,各種化驗指標均在正常範圍之內,不能確診的腹痛待查患者。用此方隨證加減,常常取得良好效果。今把經驗方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當歸10g,白芍30g,茯苓15g,澤瀉20g,川芎6g,元胡9g,炒五靈脂12g,烏葯12g,炒小茴香6g。

  • 痛處固定不移,刺痛不已者,加丹參30g、蒲黃(布包)10g、砂仁6g。
  • 鈍痛綿綿,疼痛範圍較大,不易指出疼痛點者,加白朮9g、乾薑6g。
  • 抽痛喜暖,痛劇時自覺有氣向心口攻竄者,加桂枝 15g、紫肉桂 6g、炒橘核10g、荔枝核10g、吳茱萸6g。
  • 絞痛、急痛不休者,白芍加至 35~45g,再加製附片 6~10g、炮薑 5g、白朮9g、廣木香9g,元胡改為12g。
  • 有蛔蟲者,可加烏梅 6g、川椒 6g、使君子 10g、川連 6g、廣木香 6~9g、細辛3g、乾薑6g。
  • 月經來時疼痛加重者加桃仁 10g、紅花 10g、炮薑 6g、紫肉桂 3~5g、香附10g、莪術6g。
  • 月經來後疼痛明顯者,可加炒白朮 10g、熟地 15g、吳茱萸 6g、陳皮 10g、廣木香6g。

3

病例

最有意思的是曾治療一男性壯年患者,半年多來大約每周發作腹痛 1次,每次 3~5天,痛處為右腰腹部偏上些有時波及右脅下後部,二便飲食均正常,經幾家醫院做多種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舌苔略白,脈象沉而略弦。四診合參認為此亦屬腹中痛,處方用當歸芍藥散加減:

當歸 10g,白芍 35g,澤瀉 20g,茯苓12g,柴胡10g,炒黃芩10g,炒川楝子12g,白蒺藜12g,皂刺6g,紅花10g,元胡10g,炒五靈脂12g,蒲黃(布包)10g,桂枝12g,烏賊骨6g,焦檳榔12g,共進 14劑而愈。

個人體會使用當歸芍藥散方時,一定要注意白芍的用量要大。《神農本草經》中說本品主「腹痛」,並說「止痛」,《本草綱目》說;「白芍益脾,能於土中瀉木。」況且方中還配有白朮、茯苓,故本方治腹痛,並非單純地像近代所說的功在止痛,而是能夠強健中焦,使脾氣足而達到扶正祛邪目的。再者,方中還重用了澤瀉(用量僅次於白芍),以利水除濕,而助脾運化,扶助中焦。

如《神農本草經》中說澤瀉能「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澤瀉還能瀉肝腎水濕邪氣,白芍也能土中瀉木,說明本方不但能益中焦,而且能夠調和肝脾。又有當歸養肝血而調經,川芎行血鬱並主「寒痹筋攣」(《神農本草經》)而溫行全身血氣,故對婦女腹痛實為治本之劑,能達到治中為主而益全身的功效。

由於我體會本方是益脾調肝之葯,故治上述男性腹痛患者時,考慮其疼痛部位雖雲在腹部(脾),但其具體部位接近於肝經(右腰腹稍上方,右脅後稍下部),且其發作有定時,是與少陽經有關,故選用了當歸芍藥散方,並配用柴胡、黃芩、川楝子、白蒺藜調肝膽之品,因其痛處比較固定,時已半年,故又加失笑散等活血祛瘀葯,肝脾同治而取效,進一步體會到了仲景先師組方之妙。

本文內容選自《焦樹德臨床經驗輯要》,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