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膽結石也分濕熱寒鬱,治療關鍵在這裡!

小編導讀

膽結石屬於中醫學的脅痛、結胸、黃疸等範疇。西醫臨床中則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複合性結石,因體積較大,不能通過膽道排出,這種通過中醫治療可以促進結石裂解;另一種即是泥沙型結石,中醫治療效果甚好。

在今天的文章中,徐書教授在多年的臨床中發現,膽結石也分為濕熱型和寒鬱型,但無論是哪種類型,都可以殊途同歸到一個「通」字上。一起來看到底怎麼回事吧——


余認為膽結石屬於有形之物,可以從陰陽來辨治。當結石移動或繼發感染時,當從陽證來入手,病位一般在少陽、陽明;當結石潛伏不動時,可從陰證來治,病位在厥陰。

膽結石也分濕熱寒鬱,治療關鍵在這裡!

  • 辨證分型

1濕熱型

此型主要表現為右上腹持續脹痛,腹肌緊張,多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惡寒發熱,口苦咽乾,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選用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東加鬱金、金錢草。

2寒鬱型

此型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脹痛,畏寒,大便稀溏,舌苔白膩,脈弦細。選用當歸四逆東加烏梅、金錢草。

另外,膽結石發作期,疼痛劇烈時,可針刺雙內關、雙足三裡以及右側陽陵泉,可使疼痛緩解。在結石的緩解期,濕熱型者可用散劑調治:柴胡50g,木香100g,川楝子50g,延胡索50g,茵陳50g,鬱金100g,梔子30g,丹參20g,金錢草300g,大黃30g。研末,每次服用3g,1日2次。寒鬱型者,宜大黃附子湯打粉,煉蜜為丸,每次3g,1日2次,可以防止膽囊炎發作。

驗案集粹

顏某,男,39歲。2016年5月10日初診。

膽結石也分濕熱寒鬱,治療關鍵在這裡!

現病史:右脅疼痛5年余,經常反覆發作,超音波提示膽結石,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拒絕,求治於中醫。現右脅疼痛不適,面色白,腹脹,大便偏稀,舌淡苔白膩,脈弦細。

辨證

厥陰虛寒,太陰不足。

治法

溫通厥陰,溫補太陰。

方葯

當歸10g,桂枝10g,白芍10g,細辛5g,黨參10g,白朮10g,炮薑10g,香附10g,甘草6g。10劑。

二診

葯後右脅疼痛好轉,腹脹減輕,大便仍偏稀,上方加肉桂5g,赤石脂30g,續進10劑。

三診

右脅疼痛消失,無腹脹,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脈較前有力。以大黃30g、附子100g、細辛30g打成粉末,每日2次,1次2g,鞏固治療。

急性膽結石,經過失治、誤治,往往會轉成慢性,虛寒性膽石症臨床上非常多見,余從厥陰入手,以當歸四逆湯治之,取效尚可。

  • 臨證心得

中醫學認為,膽為中清之腑,與肝互為表裡,同屬木,喜條達。當肝氣鬱結,或肝膽濕熱,極易引起膽汁瘀滯不通,通降功能失調。故余認為,治療之法,關鍵在於一個「通」字,可通過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通,寒者溫而通之,虛者補而通之。欲得高效者,關鍵在於如何變。

肝與膽互為表裡,膽汁的分泌依賴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完成。膽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實而不能滿。若情志憂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濕熱鬱結於中焦,或恣食膏粱厚味,則大壅大塞,肝失疏泄,膽失中清,通降功能失調,長期的濕熱凝聚,膽液凝結煎熬日久,變成結石。

臨床中,膽結石的治療多從濕熱、寒、鬱三方面入手,由於膽囊結石是長期濕熱不化,煎熬膽汁變成結石,所以濕熱型最為多見。膽結石日久影響脾胃功能,會出現肝陽虛寒的證候,這時可以用當歸四逆湯。鬱,為膽結石共同的病理基礎,膽結石一般伴隨膽囊炎的癥狀,患者自訴上腹部脹痛不適,所以在治療中,解鬱非常重要,可以達到疏肝利膽的功效,此時常用香附、鬱金、柴胡。

好 · 書 · 推 · 薦

膽結石也分濕熱寒鬱,治療關鍵在這裡!

《徐書專病特效方》

徐書師承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國家級名老李士懋教授,民間陳瑞山老中醫,在基層從醫近30年,長期從事中醫經典方劑治療疑難雜病的臨床研究。臨床上提出以經方作為龍頭,經驗方、時方作為龍尾,專病專葯畫龍點睛,治療很多疑難病療效頗佳。(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徐書專病特效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徐書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