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核工業系統裡的父子兵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87歲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原子能院)原辦公室主任蘇興普已在原子能院扎根62年。

1957年,當時還是遼寧鞍鋼技術安全科副科長的蘇興普,被領導找去談話:明天調到北京工作。

蘇興普問:“幹什麽工作?”,領導說:“到了就知道了。”

一頭霧水的蘇興普從東北奔赴北京。其時,初中畢業的蘇興普正在在職念高職,揣著介紹信他甚至以為是要來北京念書。

車停在了當時的和平裡招待所,晚上坐著卡車,蘇興普來到了北京西南郊區,這也是如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所在地。

第二天報到時他才知道,自己將負責我國第一台重水反應堆的核異塵餘生防護工作。他是當時負責異塵餘生防護工作的唯一成員。

基本不懂核知識,蘇興普邊乾邊學邊籌備隊伍。

在這支隊伍裡,認真的潘自強給蘇興普留下了深刻印象。

潘自強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當時國內能找到的異塵餘生防護方面的資料少。蘇興普向潘自強建議,希望能將國外先進文獻翻譯下來。

“他家有三個孩子,其中包括一對雙胞胎,年邁的父母又在湖南老家,家庭負擔非常重。但他一邊哄孩子一邊看資料,後來基本上國際上有用的資料他都能翻譯。”蘇興普高興的是,到1979年,從事異塵餘生防護工作的專業人員有了118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佔約60%。潘自強後來成為了異塵餘生防護和環境保護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62年前的那一次工作調動,不僅深刻地改變了蘇興普的人生軌跡,還包括後代的命運。

如今的全國技術能手、中核集團首席技師蘇勝勇,當年跟隨蘇興普來到北京時,還只是一個月大的嬰兒。

“我的成長經歷離不開父親的影響。”蘇勝勇至今記得,小時候家住在一間半的小房間裡。父親忘我的工作狀態、家中深夜不熄的老式小台燈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成為蘇勝勇後來工作中極大的精神鼓勵。

1979年從部隊轉業時,蘇勝勇被分配到自己並不了了解的房山水務局。當時開車特別時髦,蘇勝勇本人想學開車,但最終聽從父親的建議,回到原子能院,做了一名鉗工,成為一名“核二代”。

幸運的是,剛進原子能院,蘇勝勇就趕上串列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的籌建。1981年,HI-13串列加速器動工,1987年8月正式交付使用。

為做好加速器維修工作,蘇勝勇苦練基本功,仔細鑽研技術,向師傅請教,經常和同行切磋、交流,還專門從外面拜師學來了一手一流的氬弧焊技術,“車鉗銑刨焊”樣樣精通。

2017年,原子能院成立以蘇勝勇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蘇勝勇說,自己不僅要把技術傳下去,更要將讓自己受益一生的老一輩無私奉獻的精神傳下去。

在中國核工業科技館展牆上,有這樣一句話: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直徑不及原子直徑的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宮殿,原子核只有黃豆大小。

在原子能院,像蘇興普父子這樣兩代甚至三代都奉獻給核事業的例子,並不少見。他們好比原子中的“原子核”,開拓了我國核事業的廣闊空間。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