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藏在博物館裡的娃娃們,萌呆了

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

和文博圈一起看看

藏在博物館裡的娃娃們

究竟有多可愛

三歲見小,七歲見大。

司馬光這個熊孩子,從“砸缸”那天起,就注定了他不凡的一生。

▲著名的歷史故事“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故居

玩耍、嬉戲是兒童的天性。

最早的兒童玩具應該是陀螺了。

▲商縣紫荊遺址出土的陶陀羅 陝西商縣博物館藏

1977-1979年,在陝西商縣紫荊遺址出土的陶陀羅。

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發掘了石製的陀螺。

▲商縣紫荊縣出土的陶陀羅側身刻有螺紋溝槽

有記載的陀螺最早出現在後魏時期的史籍,當時稱為獨樂。在明朝時期,陀螺這個名詞已正式出現於詞語上,陀螺成為漢族民間兒童們大眾化的玩具。

古代娃娃們玩耍,除了打陀羅,還有騎竹馬、捉迷藏、推棗磨、摸瞎子、蹴鞠、蕩秋千、傀儡戲、疊羅漢、倒立、踢球、下棋等等。

秋庭戲嬰圖

繪畫一直都是記錄歷史最佳的方法之一,畫兒童(嬰孩)不得不提蘇漢臣。

蘇漢臣,宋朝人,師承劉宗古,得到劉宗古用墨筆及淡彩的表現技法,擅長兒童畫,他的嬰戲圖畫風被認為是"著色鮮潤、體度如生"。

▲宋 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絹本 設色,縱:197.5公分,橫:108.7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庭院中,姊弟二人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遊戲。他們那樣全神凝注,眼神交並,集中在桌面上那個小小的世界中,忘記了一切!

“推棗磨”是以棗子和牙簽組合的平衡遊戲,需取鮮棗三枚、細竹篾一根,將一顆比較大的棗子削去上半部的果肉,露出棗核尖,下邊插上三根牙簽作為磨台,另外各取兩顆大小相當的棗子插在竹片的兩端,完成後把竹條放到磨台的棗核尖上平衡,用手指推玩轉動,形似二人推磨,故而得名。

據台北故宮李霖燦考證,這種遊戲在民國時期還流行於北方地區。

嬰戲圖

▲宋 蘇漢臣 《嬰戲圖》頁 絹本設色 18.2×22.8cm 天津市博物館藏

同樣,蘇大師的作品《嬰戲圖》中兩兒童在院子捉蝴蝶,亮點是衣服,真正的“薄如禪翼”啊......

▲宋 蘇漢臣 《嬰戲圖》絹本設色 22.4x24.7cm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這幅舊傳為南宋宮廷畫家蘇漢臣的作品。圖中兩個兒童也是在玩“推棗磨”,感覺他們玩得很愜意,左邊的娃子躺在地上摳腳心,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嘛!

長春百子圖

▲宋 《長春百子圖》(局部) 舊傳為蘇漢臣之作 30.6x521.9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描繪春、夏、秋、冬四時百童嬉戲情景,有蕩秋千、騎木馬、下棋、釣魚、采荷、撲蝶、鬥蟋蟀、踢球等等各種遊戲。

戶外庭院,四季景色分明,孩童盡興玩耍,個個天真活潑。

蹴鞠,類似現在的踢足球(想起國足,我想哭...)。

傀儡嬰戲圖

▲南宋 劉松年 《傀儡嬰戲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繪四個孩子在模仿傀儡戲的場景。假山圍欄、蝶穿牡丹的背景下,一個孩子在幕後操縱著木偶,前面兩個孩子饒有興趣地充當觀眾,旁邊一個則敲打樂器,煞有介事的樣子,娃子們的形象也十分逗人喜愛。

百子圖

▲南宋《百子圖》團扇 高28.8厘米,長31.3厘米,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藏

圖中百子分成左右兩邊,每邊正好50個。這種區分是為了避開扇面中間的一條扇骨。此外,每邊又都分成下、中、上3組。

扇面左右兩邊相呼應,一共是6組表演隊伍。每一組都可分成外圍的樂隊、中心的演員以及穿插其中的龍套,錯落有致。他們身穿不同服飾,扮演各種角色。

有的戴髯口假須,有的戴面具頭套,有的臉上塗抹粉彩,也有的操持著樂器,這畫面足以讓人感受孩子們的無限歡愉。

鬥草圖

 ▲《嬰戲圖》冊之《鬥草圖》,清,絹本 設色,縱11cm,橫21cm,故宮博物院藏

百子團圓圖

▲清 焦秉貞 《百子團圓圖》冊,絹本,設色,全冊十六頁,每頁:高27.5厘米,寬20厘米。國家圖書館藏

李白有詩雲: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這就是“青梅竹馬”的由來。騎竹馬,說明唐代比較流行。

《百子團圓圖》冊裡除了遊戲,當然還有一部分上進心強的孩子在讀書、寫字......

古代娃娃讀什麽書?

可以說,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讀的內容不一樣,一般情況下有條件的兒童有的以《論語》開篇,有的以《詩經》開篇,後來以《三字經》開篇,然後再續講其他內容。《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國傳統開蒙教育的第一書,主要是交給他們有些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禮儀。然後是四書、五經、六子全書。

▲元 《論語》魏何晏集解 元盱郡覆刊宋廖瑩中世彩堂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局部)描金雲龍箋 31.5×1172cm 宣和四年(1122年)遼寧省博物館藏

《千字文》為南北朝時周興嗣編纂,全文共1000字,四字成句,對仗工整,文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中國最重要的蒙學教材之一,並譯有多語種傳於海外。

▲《字寶》-P.3906-法國國家圖書館

敦煌文獻裡存有《字寶》(又名《碎金》)一書,從該書序可以看出:從唐代開始,在雅言通用的同時,俗語也很風行,並出現了雅言協俗的語言情況。為了適應唐代語言發展的通俗化的潮流,儒士們遂編纂了《字寶》一書。

該書在編纂上,依照四聲排列,計收詞語約420條,都是“經典史籍”未見的,全屬當時民眾日常生活中多已普遍使用的俗字,這些既按反切、又用漢字注音的俗語詞典《字寶》,對於當時讀書習文的兒童來說,自然也要學習和使用。

所以《字寶》一書,當屬於應用類教材範圍的字典工具書籍,有益於敦煌古代兒童學習應用的俗語、生字。

最著名的娃娃

博物館裡關於兒童藏品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這個娃——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高18.8cm,底31X13.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嬰兒枕造型活潑可愛,兒童身穿衫褲上身套帶花紋的錦緞長背心,趴在錦墊上,雙腳往後交叉,一副悠哉狀,令人疼愛。

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件造型相同瓷枕,不同的是背心為素色無花紋。

▲宋 定窯 白釉孩兒枕,高18.3X長30X寬18.3cm,故宮博物院藏

還有玉雕,兒童的造型做兩耳,別致又很有趣味性。

▲碧玉鏤雕雙嬰耳荷葉杯,清,口徑6.8cmX6cm,高4.2cm。故宮博物院藏

下面這件,造型和雙嬰耳荷葉杯差不多但是材質不一樣,雕工也簡單些。

▲青玉雙嬰耳杯,清,杯高4.4,口徑6.4,足徑3cm。故宮博物院藏

▲宋 執蓮童子 寬5.3cm 高7.3cm 上海博物館藏

▲宋遼 嬰戲荷葉形金枕 上海博物館藏

▲清 象牙雕童戲盤 長11.8、寬8.4、高1.4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粉彩花卉凸三嬰戲瓶,清乾隆,高21cm,口徑5.8cm,足徑7.6cm,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嬰戲紋碗,高13cm,口徑22.1cm,足徑7.5cm,故宮博物院藏

國外的娃娃

尿尿小童

比利時的尿尿小童,快400歲了。雕像建於1619年,傳說西班牙佔領者在撤離布魯塞爾時,打算用炸藥炸毀城市,幸虧小男孩夜出撒尿,澆滅了導火線拯救了全城。為紀念小英雄,雕刻了此像。

西斯廷聖母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 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博物館藏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局部

時而像天使,時而像魔鬼的,也只有他們啦!

被打屁股的耶穌

▲馬克斯·恩斯特《被打屁股的耶穌》

岩間聖母

▲《岩間聖母》列奧納多·達·芬奇,約作於1483-1490年間 油畫 198×123厘米,現藏於巴黎盧浮宮

畫上的情節取自聖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三章《耶穌受洗》故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中間的聖母一手扶著約翰,另一手去撫慰耶穌,體現了人間偉大的母性的力量。值得我們品鑒的是這幅作品的金字塔形構圖,四個人物統一在這一穩定的結構中,全景既顯得莊重,又很自然,具有古典美的造型特色。

洗澡

▲《洗澡》 瑪麗·卡薩特,1892 布面油畫 (100.4x66厘米),芝加哥藝術學院藏

常逛博物館的孩子要聰明很多

高智商 高情商 高品位

博物館讓我們成了三高娃娃

難怪現在的媽媽們,那麽愛帶娃逛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木藝匠心——讀城與文化遺產的對話”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的“狀元學堂”

▲濟南市博物館“手工拚寶”活動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未來城市設計師”課程

最後,

問館長一個問題:

這些娃娃逛博物館時,

有沒有特殊待遇?

趕腳老爸像是在打地鼠~嗯,桌子很棒!

突突突,前方請注意,火車就要開過來了~

嚇到了吧,這裡可有六隻小黑~

還有美女騎行隊

忙屎了,老爸尿布都來不及換了

東倒西歪

永遠有一隻不在節奏上~

你們都往我這邊睡,太擠啦,怕怕~

睡覺的寶寶都是天使~

生完雙胞胎再生六胞胎,這位麻麻好棒!

太累了,就這麽睡了吧~

這四隻也太可愛吧,表情很到位~

一家子出行嘍~推車哪裡有賣?

ABCD,傻傻分不清楚~

3號,你在幹嘛呢?

不過這樣睡覺真的舒服嗎?

三男三女,萌爆了!

嘿,你們是在擺路邊攤嗎?

我就想問問,為什麽第四個孩子沒有被包起來

文博圈

祝所有兒童

節日快樂

健康成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