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時代周刊》:哈裡王子與梅根大婚意義重大

圖為《時代周刊》封面圖為《時代周刊》封面

  導讀:《時代周刊》新一期封面文章稱,英國哈裡王子與有著黑人血統的梅根5月19日大婚,一些黑人為一位有色人種嫁入英國王室而自豪,而另一些則認為兩人的結合再次讓人想起根深蒂固的階級偏見和傳統。

  當英國媒體注意到英國王室成員戀情萌芽時,其報導主題往往落入窠臼。比如發現戀人在一場馬球賽上嬉戲,或在凌晨離開一家夜店。不過對於哈裡王子與梅根(Meghan Markle)的戀情,英國媒體給人的第一印象有所不同,小報作出令人陌生、近乎神秘的反應。媒體稱梅根一頭淺褐色頭髮、充滿魅力,與哈裡王子的慣常風格有所偏離,不屬於哈裡之前女友滿頭金發的類型。這些措辭是英國媒體同時執著並令人不快地直指梅根是有色人種的行話。

  一些措辭則不太隱秘,是赤裸裸的種族主義言論。一家媒體稱,在好萊塢長大、上私立學校的梅根差不多是《衝出康普頓》(Straight Outta Compton) 電影主角的寫照。梅根的家人也未能逃脫媒體的關注。另一家媒體稱,梅根母親是編著發辮的來自貧民區的非裔美國人。梅根母親是一位社會工作者和瑜伽教練。

  早在與哈裡的戀情公布之前,梅根就接受自己是一位“堅強、自信混血兒”的身份,不過在英國公眾心目中她的形象複雜,有時還很微妙,既有浪漫的故事、又有對傳統和種族歧視的改變。一定程度上由於與英國王室大相徑庭,梅根的身世繼續備受公眾和媒體矚目。與此同時還有一種假裝無視梅根種族的嚴重傾向。相反,對梅根表示不解的唯一原因(按照時評者的話說)在於她是美國人、是一名演員、離過婚或上教會學校。

  所有這些因素造成一場婚禮不確定的序幕,而結果證明這場婚禮是對包容性的特別慶祝,在陽光明媚的一天讓數百萬觀眾目睹了一個新的國度。柯瑞(Michael Curry)牧師、美國聖公會首位非裔首席大主教在深深植根於非裔美國人教會傳統的14分鐘熱情澎湃婚禮講道中提到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只有愛能做到這點”(Love is the only way)。福音唱詩班演唱Ben E. King的《Stand by Me》,由英國黑人女性吉布森(Karen Gibson)領唱。19歲的黑人梅森(Sheku Kanneh-Mason)在一場儀式上獨奏大提琴,既展示黑人文化,又是代際變化的宣告。感覺這場婚禮就像在全世界面前發出的有力宣言,既慶祝梅根的身世,又毫不妥協地將其身世置於英國精英之巔的核心。

  甚至在婚禮之前,哈裡和梅根便是英國多文化國度的寫照。在一些英國黑人看來,一位有色人種嫁入英國王室令人自豪。在另一些人看來,兩人的結合再次讓人想起根深蒂固的階級偏見和傳統。

  梅根生來並不貧窮,不過也不習慣貴族特權。她的職業生涯和戀情都很坎坷,一方面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方面上天眷顧,最終才成功。她發展自己的演藝事業,用自己的平台宣揚女權、環保等公共事業。她還碰巧要嫁給哈裡王子,這位喜愛娛樂、有些叛逆、曾陷入麻煩的王室成員。不過哈裡王子近來做的慈善工作及坦承自己努力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使其贏得了渴望真誠的公眾喜愛。

  總而言之這是關於英國夢的問題——英國夢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麽對於反對精英統治和社會根本上已固化的階級體制來說意味著什麽。總而言之這是英國種族和文化格局的變化。最新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梅根這類混血兒是增長最快的人口群體,2001年-2011年人數幾乎翻倍。

  於是有了哈裡王子與梅根的大婚。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在分析君主製的長期魔力時表示,雖然人們不免要問一場王室婚禮在社會變革時代發揮什麽作用,但往往是因為發生了社會變革王室婚禮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這是上演結合傳統(哈裡王子)與未來象徵(一位褐色膚色女性)的英國戀情故事的完美舞台。

  這對戀人並不排斥君主製,而是參與當代王室複興最偉大的一幕,舉行有數百萬人觀禮的盛大婚禮。

  混血兒並不總是一個讓人議論的現象。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英國長大,母親是非裔血統(像梅根一樣)的筆者清醒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表,特別是在當時那個高度種族化但同時對談論種族深感不安的社會。

  英國是移民居住的一群島嶼。不過種族散居可追溯數千年,很少有英國人想象得到。絕大多數英國人不知道現在被視為土著的人群(如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其實是公元首個千年期間移民進入英國。他們的到來早於有色人種,其中包括至少古羅馬時代以來便居住在英國的非洲人。

  很多當代英國黑人將其家世追溯到英帝國時期,特別是二戰後的大移民時期。20世紀英國社群面貌不斷改變,這是戰後複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造成影響及於今日的敵對。這種敵對很多英國有色人種在政治爭論中本能地察覺到,是一種植根於英國人就其核心而言是白人身份的觀念。

  在這方面英國王室過去並非變革的代表。在筆者孩提時代,清一色的白人君主和貴族強化了英國人是白人的觀念。王室似乎永遠由白人組成被視為當然。王室對筆者生活的主要影響便是讓人覺得被英國排斥在外。

  這樣想的並非筆者一人。即將付梓的小說《Queenie》作者Candice Carty-Williams稱,“王室並不代表我們黑人,永遠都不代表。黑人是他們的奴隸,他們不是我們任何人的朋友,他們對我們根本不感興趣是由來已久的。”

  一些英國黑人對混血兒加入王室將在該國造成明顯的種族進步觀點顯然不以為然,形勢仍不利於有色人種。在英國,40%的黑非洲和加勒比地區背景家庭屬於低收入,而白人家庭低收入比例只有19%。23%的年輕黑人、25%的孟加拉裔和巴基斯坦裔年輕人失業,比例是相同年齡白人求職者的兩倍多。而且有跡象顯示這些數據還在惡化。

  不過另外一些人把王室視為一個象徵性組織,一位有色人種女性當上王妃傳達出強有力的資訊。英國作家、記者Lola Adesioye稱:“從現代的觀點看,黑人血統的梅根在王室嶄露頭角是一個很酷的想法。這位女孩是怎麽當上王妃的?——她不僅膚色不同、而且沒有上過王室成員上的中學和大學,甚至不在英國長大,有著這麽多的差異和其它差異。這說明了很多王室多樣化的內容。”

  不管怎樣這場王室婚禮引發了對於英國黑人的討論。電視台、報社、雜誌社前往布裡克斯頓、考文垂和諾丁漢(有黑人聚居歷史的英國部分地區),詢問一代代對英帝國和自己身份有著不同經歷的英國黑人對這個國家現狀的感受。

  也存在英國黑人是一個複雜社會、沒有單一歷史或聲音的認識。甚至那些懷疑君主製的人也對這場婚禮感興趣。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表示他們對王室拘泥於傳統的觀點發生改變。

  這並非黑人首次與英國王室相乾或密切關聯。女王侍從武官(最高級的王室官員之一)如今首次由一位黑人Nana Kofi Twumasi-Ankrah擔任。其他一些有色人種已嫁入豪門,包括父親為尼日利亞人的韋茅斯伯爵夫人Emma Thynn。而且有一些可靠假說稱,至少一位、也許兩位英國前女王有非洲血統。

  不過這是種族差異發揮明顯作用的首場英國王室婚禮,新娘有黑人血統而不設法淡化。柯瑞在講道中直接提到奴隸製,稱縱觀歷史,愛超越了社會界限。柯瑞一再應用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們必須發現愛的力量,發現愛所具有的贖罪的力量。當我們發現了愛的這種力量後,我們就能把這個舊的世界變成一個新的世界。只有愛能做到這一點。”5月19日坐上英國王妃的位置,梅根似乎已做好使王室進入一個新時代的充分準備。(檸楠/編譯)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