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CBA改革走過24年曲折歷程 姚明讓中國籃球重回正軌

今年是CBA聯賽的第24個賽季,在中國籃協主席、CBA公司董事長姚明的大力改革下,常規賽將進行46輪,20支球隊中的前12名晉級季後賽。23年前的CBA聯賽元年,12支球隊中有一半是軍警,常規賽只有22輪,八一隊以全勝戰績奪冠。【CBA專題】

過去23年間,CBA聯賽先後經歷過“八一王朝”、“廣東王朝”、“北京王朝”,球隊數量從12支增加至20支,南北分區從有到無,季後賽賽製、外援政策不斷發生變化,聯賽招商、賽事轉播水準越來越高。但改革的進程也曾出現反覆,走過彎路,直到姚明擔任中國籃球“掌門”,CBA改革才駛回正確軌道。

不到兩年,姚明先是推動CBA管辦分離一步到位,隨後對CBA聯賽賽製進行重大改革,CBA公司的商業化運營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男籃國家隊也摘得雅加達亞運會金牌。李元偉退休後曾說:“其實(改革)並不是多複雜、多困難的事情,但拖了這麽多年,關鍵還是看實施的決心。”起碼從目前來看,姚明是決心最大的那個人。

元年 八一不敗奪冠開啟王朝

1995年,CBA聯賽正式創立,這一名稱從創立之初被沿用至今,但是在早年間,人們還是更習慣於用籃球“甲A聯賽”(之前的聯賽名稱)來形容該項賽事。

從CBA元年開始擔任裁判,馬立軍執法CBA聯賽16個賽季,擔任技術代表7個賽季,今年年初當選中國籃協裁判委員會主任後,負責推動裁判的職業化。他見證了CBA聯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國有化到職業化的全部過程。

1995年之前,國內共有20支隊伍,當時沒有主客場,而是一年打兩個階段的賽會製。第一階段,20支隊伍被分成4個區,每個區決出前3名,晉級的12支隊伍再集中打第二階段。在馬立軍的記憶裡,當時幾乎沒有電視轉播,“最後的冠亞軍決賽,打完一個多月後,才能在電視上看到比賽錄像。”

1995年12月10日,CBA聯賽正式打響,1995-1996賽季被稱為CBA元年。那個賽季,參賽球隊有12支,分別是八一、廣東、北京、遼寧、山東、浙江、濟南軍區、沈陽軍區、空軍、江蘇、南京軍區和前衛,有軍警隊多達6支。賽製由甲A聯賽的賽會製改為主客場循環製,分為常規賽和季後賽,一直到1996年4月7日結束。

為了保證聯賽的執法水準,當時的國家體委籃球處從全國抽調了所有的國際級裁判,馬立軍便是其中之一。“我是1993年升的國際級裁判,在當時那批裁判裡算年輕的。咱們國內第一批國際級裁判都在為聯賽服務,有的吹罰比賽,有的是技術代表,國家級裁判只有三四個人。”在馬立軍看來,當時的聯賽裁判水準非常高。

當然,CBA元年的冠軍歸屬沒有懸念,劉玉棟、阿的江、張勁松、王治郅等人領銜的八一男籃一枝獨秀,場均淨勝對手27.3分,以26戰全勝的戰績奪冠,就此拉開“八一王朝”的序幕。CBA聯賽前6個賽季,八一隊從未讓冠軍旁落。

“那時候的聯賽主要打技術,一打一、過人、跳投,打兩人配合、三人配合。像鞏曉彬、孫軍、胡衛東,那時候的隊員都有絕招,技術非常好。”馬立軍說,現在的隊員身體素質好了,身高也普遍高了,但是在個人技術、多人配合方面,比過去差了。

萌芽 CBA 7支球隊籌建聯盟

1997至1998賽季,17歲的姚明開始代表上海隊征戰CBA聯賽,處子賽季場均得到10分、8.3個籃板,次年大幅增長至20.9分、12.9個籃板。

早在效力青年隊時,姚明就已經備受重視,時任國家體委籃球處處長的楊伯鏞曾專門調撥經費給上海市體育局,馬立軍回憶,“當時發現姚明身高長得比較快,那時候還是供給製,不像現在隨便吃。楊伯鏞專門從籃球處拿出1萬元,這錢乾嗎用,專門給姚明吃飯用,別人不能用。”

“姚明最好的一點就是‘根’好,從小打球就注重集體榮譽,贏了球,他比任何人都高興。在場上打球很規矩,也非常鑽研。”馬立軍認為,當時的大環境塑造了姚明的集體榮譽感,加上個人的鬥志,最終一步步成長起來。

生涯早期,無論是在聯賽還是國家隊,王治郅都蓋過姚明,慢慢地,兩人開始出現良性競爭。馬立軍回憶說:“記得有一次吹國家隊比賽,結束後隊員們都在放鬆。隊醫一開始給姚明按摩,後來王治郅過來了,開玩笑說:‘差不多了吧,該我了。’姚明笑著回應:‘看我哪天肯定要超過你。’”

2001-2002賽季,姚明達到CBA職業生涯巔峰,場均交出32.4分、19個籃板、4.8次蓋帽,當選常規賽MVP。總決賽中,姚明率領上海隊以3比1擊敗八一隊,斬獲CBA總冠軍,終結“八一王朝”。

在姚明快速成長、向“八一王朝”的統治地位發起衝擊之際,多支CBA球隊職業化改革的思路開始萌發,這讓中國籃協、籃管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戰。

1998年底,上海東方、遼寧獵人、山東永安、廣東巨集遠、江蘇南鋼、雙星濟軍和吉林東北虎等7家俱樂部倡導建立俱樂部主導的“職業籃球俱樂部聯盟”,這被視為在向“長官權、經營權、管理權”集於一身的籃管中心公開挑戰。不過,在各方壓力下,這個籌委會從成立到解散隻持續了兩個月。

在1999-2000賽季開打前,奧神隊的合並風波進一步加深了各個俱樂部與中國籃協之間的分歧。自美籍華人李蘇接管奧神後,奧神在1998-1999賽季第一年征戰CBA便殺入4強,為了增強球隊實力,奧神在休賽期合並了剛剛更新的前衛男籃,這引起其余10家俱樂部不滿。但中國籃協在處理這件事情時並沒有顧及俱樂部利益,差點造成各俱樂部罷賽、CBA停擺。

破局 籃壇升起“北極星”

無論是7家俱樂部成立“職業籃球俱樂部聯盟”,還是奧神合並風波險些造成CBA停擺,歸根結底,還是各個俱樂部對CBA原有產權模式感到不滿。直到2003年6月,銳意改革的李元偉出任籃管中心主任,CBA歷史上的大改革才拉開帷幕。

“那時候,只要走正路,他就支持你。”馬立軍非常認可李元偉的改革經驗和藝術,“他搞了一輩子籃球,能從巨集觀和發展的角度看問題,也特別抓細節。”

2003年9月,李元偉成立“籃球職業化運作調研組”。2004年5月,李元偉主導推出《中國職業籃球改革發展十年規劃》,簡稱“北極星計劃”,該計劃全面借鑒NBA、NFL和NHL等聯賽,改革賽製、招商計劃和包裝模式等,將CBA從2004年到2015年的發展分為3大階段,對CBA聯賽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劃。

“我記得李元偉有一句話,細節就是品質。細節抓好了,品質肯定有保障。”馬立軍稱,李元偉不止關心賽製改革、招商計劃等巨集觀方面,對於裁判職業化等細節同樣非常關注。

2004年雅典奧運會,馬立軍是執法籃球比賽的兩名中國裁判之一。回國之後,馬立軍在裁判員補習班上講述執法奧運會的心得體會,“我當時談到,歐洲籃球如何強調高強度對抗,而我們CBA的比賽還是文縐縐的,二者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強度、對抗不夠。”李元偉得知後,專門飛到現場,在補習班上向大家傳達態度,“在執法聯賽時,一定要提倡對抗。”

馬立軍回憶稱,在2006年,關於裁判職業化,李元偉曾經多次征求了自己的意見,“他問我職業裁判需不需要搞,我說必須搞。”

不過,那時候臨近2008年北京奧運會,籃管中心在男女籃國家隊的備戰上壓力驟增。在“CBA聯賽應該為國家隊集訓讓路”的背景下,李元偉不得不宣布,2006-2007賽季和2007-2008賽季CBA聯賽縮水,取消南北分區,單個賽季縮短28天,總縮減場次多達112場。

在那樣的背景下,“北極星計劃”就此擱淺,成立CBA公司等多項改革舉措也不了了之,裁判職業化也沒了下文。“如果那時候開始改革,現在已經成型了。難度其實並不大,但越拖越難落實。即便現在要改,我們的前期工作也做得太差。”馬立軍說。

新生

姚明把改革拉回正軌

2017年2月23日,在中國籃協第9屆全國代表大會上,姚明當選籃協主席,中國籃球進入“姚時代”,CBA改革也迎來新的篇章。

“姚明當選籃協主席後,他跟我說:‘ 馬老師,您看裁判這塊怎麽弄?’他倡導專業人乾專業事兒,要我把裁判隊伍帶好,團結好。”在馬立軍看來,姚明與李元偉的改革思路非常相似,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早在當選籃協主席之前,在姚明的倡導下,18家CBA俱樂部投資人共同創立了中職籃公司,並就CBA改革多次與中國籃協溝通談判,間接推動了CBA聯賽公司的成立,完成了李元偉沒有實現的聯賽產權清晰化的目標。

2017年7月,姚明被任命為CBA公司董事長,《2017-2022賽季CBA聯賽競賽方案》隨之出爐,該方案對未來5個賽季的CBA賽製、聯賽長度、外援政策等做出重大改革。其中,延長聯賽時間、增加比賽場次的改革,幾乎和李元偉在任時的舉措相同。

而針對中國男籃國家隊,姚明首創雙國家隊製,男籃國家隊被分為紅藍兩隊,分別由李楠、杜峰擔任主教練,直到不久前才再次合並。為了配合國家隊備戰,姚明在裁判職業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馬立軍說,姚明非常重視裁判委員會的工作,“對裁判員的要求是,不要把眼光局限於CBA聯賽,一定要和國際接軌。現在的國家隊隊員,打CBA要適應國內裁判員的判罰,到了國際賽場,一開始還不適應,要通過國家隊的熱身賽才能適應。回到CBA呢,又要重新適應國內裁判的尺度,這樣反反覆複,隊員的狀態受到很大影響。”

馬立軍認為,姚明作為籃協主席和CBA公司董事長,在他的長官下,中國籃球和CBA聯賽有光明的發展前景,“CBA聯賽肯定會越來越好,不只是賽製的改革、裁判的職業化,包括教練員委員會的成立、倡導小籃球的舉措、外援政策的變化,都在推動著聯賽不斷進步。”

熱詞·管辦分離 CBA管辦分離用了20多年

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CBA聯賽改革同樣如此。自1995年創辦以來,CBA聯賽改革的重點之一便是管辦分離:把聯賽的部分管理權還給俱樂部。但這個管辦分離的過程,一走就是20多年。

早在1998年11月,中國籃協在北京召開聯賽會議,商討俱樂部職業化改革的思路,時任籃管中心主任的信蘭成在那次會議上作了報告,中心思想是改革要在中國籃協的長官下進行。

也正是在那次會議期間,有7家俱樂部的投資人達成共識,他們以CBA職業化為己任,渴望建立俱樂部主導的“職業籃球俱樂部聯盟”,並提出“共存共榮、共同發展、共享成果”的口號。但籃管中心認為,這個聯盟超出了俱樂部的權利和責任範圍,該計劃最終胎死腹中。

李元偉的“北極星計劃”,被認為是中國籃協自上而下推動管辦分離的原型。“北極星計劃”的思路是,CBA各個俱樂部的投資人和中國籃協均擁有CBA產權,但後者卻佔據絕對主導地位,這一情況需要改變。

不過,李元偉實施的第一步是CBA準入製,首先要求各個俱樂部厘清自身產權。當時的俱樂部既有軍隊體工隊模式,也有地方體育局主導,同時還有民營企業控股。在李元偉的大力推動下,各個俱樂部產權明晰化,就連八一隊也和企業聯合成立了俱樂部。

2009年1月,李元偉卸任,信蘭成重回籃管中心,管辦分離的進程停滯。直到2013年底,信蘭成在一次會議中重申:CBA必須管辦分離,只有改革才能發展。當時信蘭成提出了5個步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籌備CBA聯賽公司。

然而,直到2016年,管辦分離的進程仍然緩慢,成立CBA聯賽公司也是遙遙無期。當年2月,時任上海男籃俱樂部投資人的姚明站了出來,聯合另外17家俱樂部成立中職聯公司,目的是爭取CBA聯賽的商務權、運營權。不過,在與中國籃協的談判中,姚明代表中職聯提出的改革方案沒有得到認可。

2016年11月,CBA公司正式成立,姚明被選為CBA公司副董事長,管辦分離跨出重要一步,且進程日益加快。2017年2月,姚明當選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幾個月後,在得到國家體育總局的批複後,中國籃協將CBA聯賽的商務權、競賽權授予CBA公司,中國籃協隻履行監管、指導和服務職責。

按照此前的計劃,CBA管辦分離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將聯賽商務權授權給CBA公司,第二步才授予更為核心的競賽權。但在姚明入主籃協後,兩步並作一步,管辦分離一步到位,CBA改革進入新階段。

CBA大事記(部分)

1995年 CBA聯賽正式創辦,有12隊參加,其前身為“甲A聯賽”。

1996年 八一隊26場全勝,奪得首屆CBA總冠軍。

1998年12月 7家俱樂部成立“職業籃球俱樂部聯盟籌建委員會”,在各方壓力下,該委員會於次年解散。

2001年 王非率領八一隊實現6連冠。

2002年4月 姚明率領上海隊奪冠,終結“八一王朝”。

2003年6月 李元偉接替信蘭成出任籃管中心主任,掀起CBA歷史上的大改革。

2004年5月 李元偉主導推出《中國職業籃球改革發展十年規劃》,簡稱“北極星計劃”。

2005年 CBA開始實行準入製。

2006年8月 由於為國家隊集訓讓路,李元偉宣布CBA未來兩個賽季縮水,“北極星計劃”就此擱淺。

2008年 隨著天津隊、青島隊通過準入製進入CBA,聯賽規模達到18隊。

2011年 李春江率領廣東隊實現8年7冠,創立“廣東王朝”。

2014年9月 江蘇同曦隊和重慶翱龍隊加入CBA,CBA球隊數量由18支增加到20支。

2015年3月 馬布裡率領北京首鋼實現4年3冠。

2016年1月 在姚明的倡導下,18家CBA俱樂部投資人創立中職聯公司,並就CBA改革多次與中國籃協溝通談判。

2017年2月 姚明當選籃協主席。同年7月,姚明被任命為CBA公司董事長。

2017年5月 中國籃協公布男籃雙國家隊陣容,分為紅藍兩隊,李楠率領紅隊,杜峰則為藍隊主教練。

2017年6月 中國籃協將商務權、競賽權授予CBA公司,管辦分離一步到位。

2017年7月 CBA公司正式公布《2017-2022賽季CBA聯賽競賽方案》,對未來5個賽季CBA賽製做出重大改革。

2018年10月 2018-2019賽季CBA聯賽開幕,常規賽場次增加至46輪,前12名晉級季後賽。

新京報記者 徐邦印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