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菜市場媽媽教出博士女兒:她常說的這四個字,激發了孩子的潛能

幾年前,看過一個泰國的公益廣告,名字叫《豆芽引發夢想》。

後來我常常想起這個公益廣告,因為有了孩子以後,越發覺得,這個故事裡的媽媽真的很偉大。

她雖然出身普通,在一個菜市場以賣菜為生,但是她卻用自己的智慧點燃了孩子生命的火種,最終孩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更讓人感動的是,這個公益廣告是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故事中的小女孩是有人物原型的,她現在已經是Netnapa Saelee一位科學家、博士了,正在瑞典繼續她的研究。

其實這個媽媽,也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 她只是常常對孩子說四個字。


1

「我們試試」

你可能想不到這句話的魔力有多大

這個小女孩叫Ju,她生活在泰國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的媽媽在菜市場以賣菜為生。Ju就和媽媽經常混跡在菜市場......

有一天,Ju一直盯著一個攤位在看,媽媽看見她一臉認真,就問:「Ju,你在看什麼呢?」

原來小女孩Ju看到菜市場裡,賣豆芽攤位前的人顯得特別多,便問媽媽,「為什麼豆芽賣得那麼好?」

媽媽回答她說,「因為只有一個攤位在賣豆芽。」

小小年紀的Ju非常有商業頭腦,她問媽媽,「那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後來,我經常想,如果換做是我,這時候,我會說什麼?

我可能真的做不到像這位媽媽一樣,因為畢竟家境窘迫,沒有那麼多錢來讓孩子做這樣的實驗。

如果實驗失敗,那可能之後全家的生活都要陷入困境。

但這位媽媽卻沒有急著否定,她遲疑了一下,但她還是對女孩說:「好啊,我們可以試試」。

而且,她們說乾就乾。

她們在家裡的陽台上放置了一些培育的工具,找來了豆子,興緻勃勃地開始種豆芽。

可惜的是,沒有任何經驗的ju和媽媽種豆芽的過程並沒有那麼順利!

第一次,她們種的豆芽都枯死了。

Ju和媽媽看著枯死的豆芽苗,很傷心。

如果換作是你,此時,你會怎樣?

如果是我的話,可能會很沮喪吧,也可能會勸孩子放棄,因為我們誰都沒種過豆芽。

繼續下去可能還是會失敗。

但Ju的媽媽不一樣,面對失敗,她的反應是:「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她們找來了一本專門介紹豆芽種植的書來讀。開始細緻研究每一個環節。

影片這時候交代了媽媽的學歷背景,原來她四年級就離開了學校,幾乎不會認字也不會寫字,但她非常善於解決問題,善於從書中尋找答案,跟著女兒一起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女孩Ju念出書中關於種豆芽的方法,並和媽媽一起去實踐。

改進了種豆芽的方法後,小女孩興緻勃勃地問媽媽:「這次會成功嗎?」

媽媽的回答還是充滿了力量,她說:「我們試試。」

但可惜的是,第二次嘗試又失敗了,小女孩和媽媽陷入了沉默。

此時,媽媽的存摺上所剩無多,心裡有些發愁。

但她不經意中看了看女兒,看到她閃閃發亮的眼睛,說出的依舊是充滿魔力的四個字:我們試試。

她們繼續在書裡尋找答案,發現:原來這次是沒能按時澆水。

母女倆家中條件簡陋,一下雨屋子就漏水。

媽媽抬頭看到屋頂,雨一滴一滴落在她臉上,她想到了一個辦法,收集了許多廢棄的塑料瓶,並在塑料瓶上戳了很多洞,做成了一個自動澆水的裝置。

母女齊心協力,將水瓶串在木杆上,掛在豆芽上面,給豆芽澆水。

媽媽的支持就像一劑神奇的養料,滋養著小女孩的好奇之心,激勵著女孩不斷的探索。

終於,在不斷探索下,母女二人成功地種植出了豆芽!

Ju看到豆芽長出的樣子,簡直樂開了花!

此時,媽媽看到開心的Ju,問道「我們要不要試試種點別的?」

小女孩已經學到了這種不言失敗的行為方式,對媽媽說「我們試試!」


2

誰的成長沒有「失敗」

沒什麼比「我們試試」 更能帶給孩子力量

前陣子,吳尊的一條微博刷了屏,9歲的NeiNei在亞洲國際芭蕾舞大賽中失敗落淚。

從微博裡可以看出,這場失敗其實吳尊早有預料,但他還是讓NeiNei參加了。

原因無他,只是想讓孩子多多經歷,更多嘗試。

之後,吳尊帶著NeiNei去游泳,吃了一頓開心的晚飯,還跟她分享自己少年時期的失敗經歷,堅強的NeiNei又回來了。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說過:「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馬雲現在是成功企業家的代表,阿里巴巴、淘寶和支付寶創始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些光環背後,馬雲究竟經歷了多少次「試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求學時期,初中升高中考了兩次,高考失敗兩次,第三次好不容易才被錄取為專科生。

畢業後,因為相貌談不上帥氣,求職屢屢碰壁,甚至,一群人來面試,只有他一個被淘汰。

後來他開始創業,可也不是一帆風順,連續4次創業失敗,最艱難時銀行卡裡只有200元。

從1995年到1999年,互聯網在中國誕生的這5年裡,馬雲經歷了無數的艱辛和苦難,經過不斷的挫折與失敗才獲得成功。

如果沒有一次次的試錯,並且在試錯後重新爬起來再戰的勇氣,哪有今天的馬雲?


這個世界,最後成功的不一定是聰明人,而往往是那些允許自己不斷試錯的人,因為這類人的內心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從每次失敗中看到新的機會。

這類人,想不成功都難。


3

孩子一輸就哭,不是真的輸不起

而是更想贏

講了那麼多勵志的故事,但是我們面對的小孩,似乎是另外一個物種。

他們一點事情沒做好就會哭給你看:

積木搭不好,嘩地一下,推倒積木再也不想搭了。

搶球沒搶到,哇地一聲哭了。

比賽沒得到名次,委屈地哭了。

每每這個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養了一個「輸不起」的小孩?

其實,對孩子來說,有這樣的行為再正常不過。

因為1歲左右的孩子就有了自我意識,他們非常希望證明自己「很了不起」。

但他們的世界又很小,小到誰先拿到了玩具,誰先開了門,誰跑到了第一個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在這些「大事」上沒能成功,對孩子來說相當於被否定,這給他們帶來的失落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

播放GIF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在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用下,這時候孩子不願意麵對失敗是很正常的,是人類本能的反應。

不僅僅是孩子,成年人面對失敗時,也會傷心沮喪,需要長時間的「情緒調整」。而孩子還小,沒有能力來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而是以一種更直接真實的方式表達——哭,表達出來。

但實際上,孩子這樣的行為不是說明他真的 「輸不起」,而是「更想贏」。

你不得不承認,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贏的感覺。

為啥?因為整個生物屆就是一部「物競天擇,勝者為王」的進化史啊,人類當然也不例外。

而要贏,首先就得想贏!

在美國,很多頂級大學青睞體育特長生,看中的不只是孩子的身體素質,而是這個強壯的身體裡裝著的意志力,進取心和好勝心。

所以,如果你碰到一位「一輸就哭」的孩子,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他天生自帶好勝心!


4

孩子輸了,千萬不要對他說:

「沒事,這有什麼可哭的」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說的是一個美國球隊教練和他失意的小球員們的事兒。

那一次,孩子們輸掉了準備很久的比賽。

比賽結束,孩子們坐在球場上,很沮喪,其中有一個小男孩忍不住哭了,惹得其他小夥伴也跟著哭了起來。

旁邊心疼孩子的家長們,立即想過去安慰,教練卻示意家長們先不管,讓孩子們好好地哭一陣。

過了一會,孩子們哭聲漸漸弱了,教練問孩子們「現在感覺好些了嗎?」幾位孩子點了點頭。

教練又問「你們現在還需要些什麼?」一位孩子回答「A hug」(一個擁抱)。於是,教練和孩子們一個個挨著擁抱,拍拍他們的背。

擁抱中有撫慰,也有力量,孩子們看起來好多了。

而我回想起來,面對這樣的場景,自己往往脫口而出的經常是:「事,這有什麼可哭的。

或者極力想止住孩子的哭聲:「來,媽媽幫你。

現在看來,這兩句話,都不能給孩子帶來幫助,反而幫了倒忙。

「媽媽幫你!看起來是好心,但實際上也是一種代勞,孩子還是沒有生長出自己的能力,以後可能還會故伎重演,甚至養成事事依賴的性格。

「這麼點事兒,有啥可哭的?這句話起不到任何安撫的作用,還傳達了兩個非常負面的信息。一個是,爸媽是不理解我的;另一個就是,我讓他們失望了。

這會讓孩子覺得被否定了,變得更加沒有自信、不喜歡嘗試。

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而哭泣的時候,最好的做法應該像那位足球教練一樣,陪著孩子哭,給他們最需要的擁抱。

然後,等情緒好的時候,可以像那位種豆芽的母親一樣,問問孩子:「要不,我們再試試?」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