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橋記憶: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作品及史料巡展

《中國美術報》第130期 專題

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

主辦部門:江蘇省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8年9月15日至12月12日

展覽地點: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

【導讀】

徐惠泉:精神之橋 經典之橋 藝術之橋

高木、薛小華:50年,一座橋的國家記憶

編者按

“大橋記憶——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作品及史料巡展”是江蘇省美術館今年最重要的年度特展。該展覽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2019年,還將在長江沿線城市進行巡展。

“這是江蘇省美術館自主策劃,籌備了一年多的年度重要展覽,也是我們美術館策展人在當今語境下所希望探討‘美術館該做什麽樣的展覽’的一種嘗試與主張”。本次展覽的總策展人、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徐惠泉說:“江蘇省美術館是中國第一座公立美術館,這樣一座具有80年歷史的老館,呈現南京長江大橋這樣一個凝聚了國家、民族和人民共同記憶的主題,是應有之義。”

談到此次展覽的結構策劃,徐惠泉介紹說:“大橋記憶這個展覽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可以用‘四美’來簡單概括。一是意象之美,我們在陳列館的院落裡搭建起一個大型腳手架裝置,裝置根據大橋橋頭堡的結構及大橋公共性的特徵,體現了大橋‘意象’之美;二是經典之美,陳列館一層展廳集中展示了55件來自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江蘇省軍區、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蘇省美協等大批優秀藝術家的一系列以表現大橋和謳歌大橋建設的經典主題性繪畫作品;三是生活之美,陳列館二樓展廳展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長江大橋,小到糧票、煙標、橡皮、糖紙,大到鏡面、旅行包、自行車、床板,甚至照相館的布景、大橋工人之家等。特別是當年橋頭堡建築的多種設計方案,以及公路橋人行道兩側的藝術浮雕木質模板和鑄鐵原件,都體現了南京長江大橋在人們生活美學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四是影像之美,陳列館三樓展廳播放了幾部關於南京長江大橋的紀錄片,其中有中央電視台拍攝的經典,也有江蘇省美術館為此次展覽專門拍攝製作的,許多觀眾在此駐足欣賞,體驗影像帶來的美好回憶。”

精神之橋 經典之橋 藝術之橋

徐惠泉

1968年,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南京長江大橋落成通車,開創了我國自主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大橋以巨集大的規模、現代化的科技水準和繁複高超的裝飾藝術水準,反映了新中國在艱難環境下“鼓足乾勁、力爭上遊”的建設成就。從那一刻起,南京長江大橋就不只是交通意義上的橋梁,而是見證中國崛起的精神之橋,是代表“中國製造”與“大國工匠”的經典之橋,也是體現“雙百”方針和文化自信的藝術之橋。作為文藝樣式中紅極一時的絕對主角,從大橋的主題中誕生了無數藝術精品。以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的專業畫家和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為代表,全國各地的畫家都創作過各式各樣表現南京長江大橋的作品,有的堪稱經典。而大橋的符號不僅在當時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宣傳畫等主題性美術創作,更深深植根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伴隨著一代中國人的成長,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情感印跡:小到糧票、煙標、橡皮、糖紙;大到年畫、月歷、課本、練習簿,甚至照相館的布景——也許當年您並未來過南京,照相簿裡卻留有您與南京長江大橋的珍貴合影。

展覽外景

展覽現場

2018年,是南京長江大橋陪伴我們走過的第50個年頭。50歲,是一個閱歷豐富而充滿智慧的年紀。這位屹立在長江中的智者,也是我們偉大、崇高而又平和、親切的老朋友,和千千萬萬名為“大橋”的中國人一起,“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未來還將引導和伴隨下一代繼續前行。作為同樣坐落在南京、具有80年歷史的中國第一座公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見證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壯麗時刻。早在大橋建設初期,江蘇省美術館就開始持續關注並收藏了相關的經典美術作品,至今已積累了相當規模。在大橋50華誕之際,特舉辦這場莊嚴且不失情感共鳴的生日活動:“大橋記憶——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作品及史料巡展”,試圖從繪畫的角度切入,貫穿大橋的多種圖式,挖掘大橋全方位的美。以藝術的再現手段,為觀眾建立一種可視化的城市記憶。讓我們回到那個拚搏向上的年代,再現當時人們在物質極其匱乏的艱難中堅持社會主義建設的飽滿熱情,謳歌新中國第一代橋梁工人的精神向度,並記錄下這一國家工程所蘊含的獨特橋梁美學與生活美學。從中思考公共景觀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被時代記錄並隨時代變遷,由此產生符號演變的獨特軌跡。最終,我們希望能將大橋背後所彰顯的集體記憶和情感聯結傳遞給下一代人。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是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的秋季特展,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2019年,還將在長江沿線城市進行巡展。從立項之初,這一計劃就得到了各行各業熱愛大橋的人們的鼎力相助。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橫跨各個年齡段,從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三零後”到成長於本世紀的“零零後”——這也足以證明,南京長江大橋作為一個屬於全國人民的精神地標和一種歷史美學的載體,依然在持續不斷地釋放著巨大的社會能量。

今天,長江上已建成的和在建中的跨江大橋超過60座,平均不到50公里就有一座特大橋。如此數量和密度,在世界任何一條大江大河上都是空前的。建造作為超級工程的世界級橋梁,不僅代表著中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最高水準,也是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重要展示。活躍在國際橋梁舞台上的中國製造,早已接近全球市場的一半左右——而南京長江大橋,正是這一切的起點。

(本文為“大橋記憶——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作品及史料巡展”展覽前言,題目為編者所加,作者系本次展覽總策展人、江蘇省美術館館長)

展覽現場

50年,一座橋的國家記憶

——跟著館長看特展

高木 薛小華

“爺爺,咱們家以前也是這個樣子嗎?”木窗半開著,一個比窗框剛高出半個頭的小男孩踮著腳扒在窗前,詢問著身後正細細回憶的爺爺。

這是“大橋記憶——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作品及史料巡展”的現場。

南京長江大橋是南京的標誌性建築、“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作為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乃至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被視為新中國成就的象徵,承載了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堪稱“國家驕傲”。今年,南京長江大橋整整50歲,江蘇省美術館用三層樓展出了與大橋有關的藝術展品和生活類展品,架起了一座跨越時間和情感的橋梁。

再一次親近大橋經典作品

美術館一樓作為第一太空,展出了大橋題材的繪畫。作為文藝樣式中紅極一時的絕對主角,從大橋的主題中誕生了無數藝術精品。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徐惠泉介紹:“全國各地的畫家都創作過各式各樣表現南京長江大橋的作品,其中不乏經典之作。這次展出包括錢松喦、宋文治、魏紫熙、陳大羽、蘇天賜、張華清、馮健親、呂斯百、吳俊發、周炳晨等名家創作的以大橋為題材的中國畫、油畫、版畫等,均為這些畫家當年的嘔心瀝血之作。”

“上世紀70年代,馮健親先生在讀書期間跟隨蘇天賜、張華清、楊培釗等幾位老師在南京長江大橋下住了3個月搜集素材,最終他的油畫《南京長江大橋》被送到北京參加建國2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成為當年全省唯一一幅油畫入選作品,並被中國駐法大使館收藏。”徐惠泉說。

當年,畫家們對表現南京長江大橋傾注了全部熱情。江蘇省美術館策展部主任孫俊說:“蘇天賜先生創作《江上長虹》時,曾帶領大橋創作組從南京出發一路沿著長江寫生,直至上海黃浦江邊。”此外,還有半個世紀前魏紫熙創作的《天塹通途》、宋文治的《揚子江畔》等,它們或雄壯、或秀麗,既有新中國“爭氣橋”的壯觀氣勢,也不乏江南景色的清新婉約。展品中也有繪製大橋在建場景的,比如蔡知新、黃丕謨、周炳晨等合作創作的《紅旗頌歌》,定格了橋頭堡的建設瞬間,三面紅旗迎風奕奕招展;紅旗下,兩台吊機正在工作中,建設中的大橋場景生動盡現。

“大橋人家”板塊部分展品

沒來過大橋,不妨礙大家熟悉它

美術館二樓的第二太空搭建的“大橋人家”實景別出心裁。周邊牆幕上是裝飾鏡、首飾盒、日歷、杯子等印有大橋經典形象的物品圖片,展現了大橋當時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有著濃濃的時代煙火氣。南京長江大橋在當代常被用來作為回顧個人和集體過往歷史的符號和介質,承載了人們對一個時代和一種理想的回溯。

在“大橋人家”板塊牆上,懸掛著大橋圖片掛歷。客廳靠牆放著一輛老式自行車,牆上寫著“一橋飛架南北”;大橋圖案的黑色行李包、中學畢業證書,臥室內的床單和枕巾、甚至毛巾被上都是長江大橋圖案。展廳中間的一面牆,裝飾上了那個年代的穿衣鏡,均是以不同角度呈現的“大橋”主題。

除了“大橋人家”實景,第二太空內還設定了一個“大橋照相館”的實景太空。“內牆”滿滿都是以大橋為背景的人物攝影老照片,有的照片已經泛黃,其間散發出的“情感狀態”再現了一個帶有時代溫度的“大橋照相館”。“我是蘇州人,我有一張以南京長江大橋為背景的黑白照片,但拍攝地並非南京,而是蘇州當地的照相館。當時全國各地的照相館都流行把大橋當背景板,人們以在大橋前留影為榮。當年很多人沒到過大橋,但並不妨礙大家熟悉它。”徐惠泉在展廳說道。

美術館三樓是展覽的第三太空——影片播放太空。參觀者被大橋相關影像資料包圍,包括各個時期拍攝的南京長江大橋紀錄片、風光片。其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69年拍攝完成的影片《南京長江大橋》尤為難得一見。

展覽物品搜集得到全社會支持

一個逝去時代的故事,永不磨滅的奮鬥精神,中國人的大橋情結裡滿溢著幸福與自豪。據悉,從展覽立項開始,就得到了各行各業熱愛大橋的人們的鼎力相助,跨度從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三零後”到成長於本世紀的“零零後”。

中國建築學會向展覽提供了1958年、1961年第一輪橋頭建築設計方案、第二輪入圍方案及最終設計方案的手稿及效果圖原件,讓參觀者了解到橋頭堡建設背後的故事。上海鐵路局南京橋工段拿出了存放在倉柯瑞的部分木質模板、備用浮雕,供參觀者欣賞。

“早在大橋建設初期,江蘇省美術館就開始關注並收藏了相關經典美術作品,至今已積累了相當規模。除了美術館館藏之外,展覽也從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藝術學院等部門借調來許多藏品。”徐惠泉告訴觀眾,“在展品搜集中,我們還發掘了一批對大橋癡迷的藏家,他們貢獻了眾多藏品,馬志方就是其中之一。”展廳牆上還記錄著馬志方的話:“我對大橋癡迷到了什麽程度?材質不同大小各異的紀念章收藏了300多枚,從枕巾、蚊帳鉤到獎狀、打火機、針頭線腦,只要上面有南京長江大橋圖案,對我來說無異於尋覓到了寶貝,就一個原則:收收收!”

“大橋人家”板塊部分展品

崇高、優美,有生氣、接地氣

“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反映過去的倒影”。重溫50年前,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特大型橋梁——南京長江大橋落成的歷史,回顧當年藝術家們“立萬象於胸懷,傳千祀於毫翰”的藝術創作,通過藝術作品和實物展覽,再現新中國建設之路上的雪泥鴻爪,不讓其淹沒於無聲的歲月之河。對觀看展覽的普通觀眾而言,它更像是一種飽含溫度的文化品鑒,對正確識讀歷史、賞析藝術、領悟內涵、引導和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具有重要實用價值。主題性經典典藏大家名作、時代情景複原,有生氣,接地氣,也堪稱美術策展的一次突破性嘗試。

50年,中國人又走出了一段“美的歷程”。如今富裕和安逸成為生活的主色調,但也會使人失去生存壓力而沉溺於物質享受,只求自我滿足而喪失對自身社會使命的敬畏感和責任感。如何引導參觀者走近歷史、感知歷史,進而全面地認知中國精神,這也凸顯了類似“大橋記憶”這一類展覽的現實意義。

部分展出作品

魏紫熙?天塹通途?國畫

宋文治?揚子江畔?國畫

張晉?大橋?國畫

李劍晨?建橋運輸站?水彩畫

吳俊發?長江萬裡架金橋?版畫

朱琴葆 虎踞龍盤今勝昔 版畫

蔡知新 黃丕謨 周炳晨 紅旗頌歌 版畫

蘇天賜?江上長虹?油畫

馮健親?長江大橋?油畫

朱士傑大橋夜景油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