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入城紀律:給北平市民的見面禮

約法八章

不知誰半夜裡在胡同口貼了張布告。一覺醒來,左鄰右舍聚在布告前,一位識文斷字的老街坊給大夥兒念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布告

本軍奉命殲滅國民黨匪軍,解放北平、天津、唐山、張家口諸城市。茲特宣布約法八章,願與我全體人民共同遵守:

(一)保護各城市全體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保護民族工業商業。

……

(八)無論在本軍進城前和進城後,城內一切市民及各界人士,均需共同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免遭破壞。凡保護有功者獎,陰謀破壞者罰。

老街坊念到這兒,停了一下,喘口氣,用手指著布告,特意提高聲音繼續念:

本軍紀律嚴明,公買公賣,不取民間一針一線,望我全體人民一律安居樂業,切勿輕信謠言,自相驚擾。

切切

此布

司 令 員 林 彪

政治委員 羅榮桓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人群中一個白鬍子老者接過了話茬兒:“想當年漢王劉邦率軍進入關中,就有‘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解放軍比漢高祖還多了五章呢!”聽了這話,老街坊們發出會意的笑聲,話匣子也打開了。

“看來,解放軍真要進北平了!”

“快點來吧!咱老少爺們也過個好年!”

“快散了吧!巡警來了!”

轉眼工夫,胡同口沒了人影。巡警過來瞄了一眼布告,揚手給揭了下來,搖搖頭無可奈何地走了。因為這幾天,四九城到處都有中共北平地下黨貼的布告,就連國民黨的警察局都收到了布告。

“約法八章”其實是毛主席起草的,1948年12月22日,以平津前線司令部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名義發布的,規定了解放軍入城的八項紀律。

6天后,也就是12月28日,北平市軍管會主任葉劍英簽發了《北平市軍管會關於做好入城準備工作通告》,其附件規定了“入城紀律十四條”,細化了“約法八章”。

(一)入城機構、部隊人員必須佩戴符號,或持有證件,並遵守政策、紀律與規則。

(二)入城軍人須注意軍風紀律,服裝整齊,注意禮節。

(三)通行時靠右邊走,不準在市內乘馬驅馳,汽車速度每小時不得超過40裡,慎勿發生意外。

(四)不準在街上吃東西,不準隨意大小便,維持公共衛生。

(五)不準私入民宅,不拿人民一針一線,必須公平交易,遵守群眾紀律。

(六)戰鬥結束後不準無故鳴槍。

……

(十四)人人要宣傳共產黨及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

“約法八章”和“入城紀律十四條”都有了,就看即將進城的41軍將士的了。

你夠入城資格嗎?

41軍戰功赫赫、威名遠揚。遼沈戰役“塔山阻擊戰”寸步不讓,斷了10萬蔣軍逃路;平津戰役平綏線腰斬長蛇,合力殲敵無一漏網。接到警衛北平任務後,41軍軍黨委立即召開會議,形成一份簡短有力的決議。

……我軍進城,是代表我黨、我軍進城的,因此,我們政策紀律之好壞,不僅是我一個軍,而是全黨全軍對國內國際有極大影響。

……我全軍幹部戰士,對北平城內的一切城市工商業市政文化、名勝古跡、國家倉庫、財產物資及其一切公共設施,隻準看管,不得動用;隻準保護,不得損壞;空手進,空手出,切實做到秋毫無犯。

“空手進,空手出”,多脆生的口號、好高的標準呀!軍黨委會後,軍政委莫文驊立即在頤和園佛香閣下給全軍團以上幹部開會。他手指著排雲殿,迎著料峭的寒風、慷慨激昂地說:“什麽是形勢?這就是形勢。我們今天坐在排雲殿下,就說明革命形勢已經發展到戰略決戰階段,我們的思想,必須適應這個形勢,我們必須圓滿完成警衛北平的光榮任務。”動員會後,全軍上下立即展開為期一周的政策紀律教育,各師“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

操場上站滿英姿颯爽的戰士。一名幹部拿著花名冊,念一個名字、點一條政策紀律,要求被點名的戰士回答。這就是121師發明的“政策點名法”。為了取得好成績,戰士們把政策紀律寫在小紙片上,貼在槍托上,隨時背誦。122師則採用“幹部政策鑒定”方法。黨支部徹夜開會,根據連隊、機構幹部每人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要求,給他們作出政策鑒定。

123師更絕,發明了“評入城資格”辦法。他們先定出六項條件:一是愛護城市,不準破壞;二是看守警衛,原封不動;三是空手進去、空手出來;四是立場堅定,不腐化、不被壞分子利用;五是不違反警備規則;六是有責任心,別人犯錯誤積極製止。根據這些條件,從師長、政委到廚師、馭手,一個一個評,誰不夠條件,就甭想入城執行任務。

369團一個大個子副指導員,在解放張家口的戰鬥中,繳了一支鋼筆,順手揣在衣袋裡,自個兒“眯”了。結果連部評議會上,舊事重提,通訊員、司號員、衛生員都認為副指導員不夠入城資格。稚氣未脫的司號員指著他說:“在張家口你能拿鋼筆,到北平誰敢保證你不拿?”副指導員檢查了兩次,戰士們還是不同意他入城。沒辦法,他流著淚找團長、找政委、找政治處主任,請首長給他做“保”,保證進北平後絕不違反群眾紀律了。

看到副指導員痛心疾首的樣子,戰士們才“高抬貴手”,勉強同意他“過關”。到最後,還是有極少數沒通過,失去了入城資格,部隊進城時,他們只得留在城外乾瞪眼了。

“三讓三不進”

41軍121師開往北平西直門接管防務。高帆 攝,北京市文物局圖書資料中心提供

1949年1月31日,這天是農歷大年初三,莫文驊率領121師的指戰員,從西直門進城,接管北平防務。古老的城樓上,身著草綠色軍裝、臂戴“平警”臂章的解放軍戰士雄姿英發,鮮紅的旗幟高高飄揚。

正是大寒節氣,北平寒風呼嘯、滴水成冰。入夜了,在德勝門內執勤的戰士,有的頂著一條難以禦寒的棉被,有的穿一件很薄的大衣,擠在老百姓的門道裡、屋簷下,凍得嘴唇發紫,卻沒有一個人去叫百姓的門。當政委莫文驊問他們冷不冷時,戰士們風趣地說:“不冷,我們有火龍衣。”

一細問才明白,原來他們夜裡凍得睡不著,就原地來回走動、跳躍,還和一同露宿的機構幹部開玩笑:“哈哈,你不冷,你比我們多鋪了一層。”原來,機構幹部比他們多鋪了張報紙。

“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這句話說的就是早年間老北京鍾鼓樓108聲的晨鍾暮鼓。但1949年時的鼓樓,已經破敗不堪了,連窗戶都沒糊。鼓樓是文物,不能生火,北風一吹,真叫個“透心涼”。附近的老百姓幾次來請戰士們到家裡暖和暖和,但他們堅持不進民房,不打擾市民。

121師“長嶺連”剛到駐地的夜裡,老百姓請戰士們進屋去住,他們謝絕了。半夜,北風越刮越大,連窗戶紙都刮破了,老百姓不忍心子弟兵受凍,就“合屋並床”,騰出幾間房子,公推幾位老人請戰士們去住。連長感激地對老人們說:“謝謝您幾位老爺子了。我們年輕火力壯,人多擠著暖和。”又婉言拒絕了。

第三回來了一群“娘子軍”,大娘、大嬸、大嫂請戰士們一定進屋去住。連長只好實話實說:“上級規定不得進民房,您們的心意我們領了,但房是不能進的。”

“三讓三不進”的故事很快傳開了,不少老百姓到自個兒家附近的部隊駐地去看,結果驚得目瞪口呆--戰士們吃的是高粱面、玉米面二合一的饃,還帶著冰碴兒;就的鹹菜是乾豆莢、醃茄子、醃蘿卜,喝的是“扎牙根”的冷水。為了不讓牲口啃樹皮,戰士們用自己的雨衣包在拴戰馬的樹乾上;怕牲口拉糞影響市容衛生,他們就在每匹戰馬屁股後頭掛了個布糞兜……

看到這些,老百姓伸出大拇指,由衷讚歎:“解放軍不愧是仁義之師呀!”

“你們是最文明的軍隊”

經過多方努力,41軍的住房問題終於解決了,但新問題又來了。原來,北平四九城能騰出房子的住家,不是官僚、資本家,就是高級知識分子或其他知名人士。住進這種高門深院的大戶人家,對部隊的入城紀律是場特殊的考核。

西城報子胡同18號(今西四北三條39號)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先生家,41軍軍部通訊科就住在這裡。全民族抗戰期間,程硯秋錚錚鐵骨,不為日本人唱戲,拳打漢奸特務,得罪了日偽當局,只得隱居青龍橋荷鋤務農。為了向程先生表示謝意,41軍軍長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和副政委歐陽文等首長,特意來到報子胡同看望他,這讓程硯秋很感動:“貴軍為民赴湯蹈火,理應盛情款待,只是家人甚多,寒舍狹小,實在抱歉。”幾位軍首長趕忙說:“這已經給您增添了不少的麻煩,請程先生海涵。”

軍政治部戰鬥報社住進了曾任西南聯大總務長、北京大學鄭天挺教授家。鄭家人剛開始不太敢和戰士們接近,敬而遠之。但好奇心驅使他們,時常從門縫、窗戶觀看報社的同志在幹什麽。慢慢地,發現這些解放軍和報紙上宣傳的一樣,知書達理、文明禮貌,從點頭打招呼,最後還請喝茶。

鄭教授的四姑娘最愛聽戰鬥故事,很快就和戰士們熟悉了。當報社的同志要搬到別的地方時,四姑娘依依不捨,深情地說:“你們和國民黨大兵根本不同,才同你們說話。現在剛熟悉了,你們就要走,我們還真捨不得呢!”送到大門外後,四姑娘還不停地說著:“你們是有文化的軍隊,是最文明的軍隊。”

41軍一共接管了108座倉庫,裡邊的東西五花八門,既有槍炮彈藥、軍服軍靴,也有大米麵粉、罐頭美酒,但戰士們堅守紀律,不搞什麽“近水樓台先得月”。

364團2營駐防鐵獅子胡同,副營長見4連幾名戰士的鞋破了,就讓文書尹登岐到看守的倉庫拿9雙皮鞋給戰士穿。沒成想尹登岐卻對他說:“進城前,咱們都學過政策紀律了,看管倉庫要原封不動。”副營長一聽不耐煩了:“這是命令,出了事情我負責!” 尹登岐拿了3雙並立即報告連部。連裡征求戰士們的意見,大家卻說:“再怎麽缺鞋,違反了紀律的事也不乾。”又把鞋原封不動退回去了。為這事兒,在黨小組會上,黨員戰士指名道姓地批評這位副營長,要求他向連隊做檢查。

幾天之後,在警備工作會議上,副政委歐陽文點名批評極個別違反紀律的同志,被大家稱為“政策點將台”。軍政治部又在《新民報》上刊發啟示,請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監督軍紀。“本軍奉命進駐北平以來,遵守城市政策與紀律,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和讚揚。但是,仍有個別違犯紀律的現象存在。為了更好地保護人民利益,維持治安,進一步密切軍民關係,希各區政府工作同志及平市各界人民,對本軍維護人民利益及遵守政策紀律的優缺點,多多提出意見,本軍表示熱烈歡迎,並誠懇接受各方批評。”

見多識廣的北平市民給41軍警衛將士總結了四大優點:一不吵鬧,二不亂跑,三不進民房,四在晚上站崗不嚇唬老百姓。白塔寺附近的老百姓送給364團一面“紀律嚴明”錦旗,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動情地說:“我什麽隊伍都見過,從未見過這樣好的隊伍。”

交接班要數釘子眼

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一帶被解放軍解放兩天后,為了保護文物古跡,毛主席親筆起草致林彪、羅榮桓的電報:“沙河、清河、海澱、西山等重要文化古跡區,對一切原來管理人員亦是原封不動,我軍隻派兵保護,派人聯繫。尤其注意與清華、燕京等大學教職員、學生聯繫,和他們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戰時減少損失。”

為此,北平市委書記彭真指示海澱軍管會的榮高棠,要他派人請清華大學標出應當保護的文物古跡。晚上,清華大學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著兩個解放軍代表,來到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家,請他在一份地圖上標出需要加以保護的珍貴建築和文物,劃出禁止炮擊的地方。

這讓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很興奮,此前他們一直擔心戰爭可能毀滅北平的古建築。兩天后,他們就畫出了圖,送到平津前線司令部。後來梁先生回憶起這個時刻,依然難以忘懷:“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候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1949年1月16日,毛主席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給平津前線司令部發來《關於保護北平文化古城問題的指示電》,要求如攻擊北平城,“必須做出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他著名而有重要價值的文化古跡。你們務必使各縱隊首長明了,並確守這一點。讓敵人去佔領這些文化機構,但是我們不要攻擊它,我們將其他廣大城區佔領後,對於佔領這些文化機構的敵人再用談判及瓦解的辦法,使其繳械。即使佔領北平延長許多時間,也要耐心地這樣做。為此,你們對於城區各部分要有精密的調查,要使每一部隊的首長完全明了,哪些地方可以攻擊,哪些地方不能攻擊,繪圖立說,人手一份,當做一項紀律去執行。”

1949年1月21日,《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定書》正式簽字生效,規定自1月22日上午10時起雙方休戰。22日,國民黨華北“剿總”政工處副處長閻又文在中山公園水榭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代表傅作義將軍宣讀“協定書”及文告。北平和平解放了,但41軍保護文物古跡的任務依然不輕鬆。

367團1連在頤和園執勤,他們把保護文物的決心書貼在牆上、大門上,請老百姓監督。看到解放軍戰士認真巡邏,愛護園子裡的一草一木,就連掉在地上的枯樹枝都不亂動,一位頤和園的老工人豎起大拇指誇獎說:“你們是天底下頂好的軍隊,真像愛護眼珠兒一樣愛護頤和園。”

363團負責守衛團城、北海、故宮、景山、太廟和六國飯店等重要地方。團長樂軍和政委周之同、主任蔡紅江,幾乎每天都在執勤點上檢查。交接班十分仔細,要數釘子眼兒。如果多了一個釘子眼兒,就要查清是誰釘的。莫文驊來到紫禁城檢查。戰士們對太和殿的寶鼎、金缸、銅龜、日晷很好奇,不停地問這問那。莫文驊邊解釋邊教育戰士們:“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珍貴的文物,將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看到這一切。”

大多數戰士是第一次進北平城,這些“土包子”特別想看看皇帝老兒住過的金鑾寶殿、特別想聽一場國粹京戲。軍黨委經過研究,認為入城紀律是軍管會和警備司令部定的,如果41軍帶頭參觀故宮,開了這個口子,那麽北平周邊的幾十萬部隊也要求參觀怎麽辦?還怎麽保護故宮?這第一個要求是不能答應。

至於第二個要求,覺得並不過分,但不能像國民黨兵那樣看“白戲”,得給錢。問題來了,看戲的錢從哪裡來呢?最後軍黨委只好痛下決心,把歷年積蓄的“家底”拿出來買票,讓幹部戰士分批看了一場京戲。

1949年4月中旬,41軍出色地完成任務,即將奉命南下。在中上公園音樂堂舉行的歡送會上,朱德總司令講話特別強調:一個軍隊有了嚴明的紀律,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才能打勝仗。北平各界群眾代表和胡愈之等知名人士,親自為41軍各師贈旗--“旗開得勝、解放江南”和“秋毫無犯、仁義之師”等。

陳毅曾經形象地把入城紀律比作解放軍給市民的“見面禮”,41軍模範執行入城紀律,就是給北平市民最好的見面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