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2B和2C之間,還有一個2H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寧宇

全文近萬字,為方便閱讀,先在文章前面羅列下核心觀點:

1、2C的數字化進程中有兩次飛躍,一次是2G時代,一次是4G時代。前者是基於通信技術的發展,電信運營商用合理的技術成本滿足了人類通話的需求,產業空間是客觀存在的。而後者是由於高速數據通信網絡和大屏智能終端提供了基礎設施,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拓展出了產業增量空間。

2、如今2C數字化的發展已接近天花板,創新變得越來越難,可拓展空間有限。另外受技術和投資所限,5G的網絡覆蓋程度要達到4G水準,還需要很長時間。所以5G發展初期必須靠個人市場啟動,但2C數字化很難形成5G發展所需要的產業空間。

3、2B領域數字化與個人客戶市場有天壤之別,目前的2B需求談的多是如何降低成本,產業空間有限。必須找到更多的專業人士進場,找到利用5G形成2B產業增量的路徑。

4、在一定程度上5G技術的成熟度和成本因素影響了2B數字化產業空間的規模,基礎設施還處於不斷優化調整的狀態,實體企業投入風險大,最多就是試驗性質的應用,形不成規模化的應用需求場景,很難開拓出足夠的產業增量空間。

5、家庭數字化的創新模式和2C更接近,在2C領域創新的經營更容易遷移到2H,創造新的產業空間。

6、近年的發展導致2H的數字化連接和硬體都有了不錯的基礎,下一步如果能找到家庭市場的特性,在應用和運營層面發力,加上資本市場的支持,家庭互聯網的市場空間爆發也許馬上就會開始。

以下為正文:

說2019年是5G元年,還表現在對於這一新技術的討論從年初延續到了年底。驅動5G成功的商業場景到底是什麽,至今還沒有爭出個結論。個人數字化的市場空間還有多大?實體企業的數字化能否給我們帶來期望中的產業增量?2H的數字化,或者說家庭互聯網,會不會是一個機會點?到底誰能撐起未來5G的市場空間呢?

2C數字化的成功密碼

電信運營商和移動互聯網企業,都是個人數字化浪潮中的贏家。

通話作為人類溝通最基本的需求,不需要教育和訓練,所以只要技術成熟,價格足夠低,很容易發展普及,形成巨大的產業蛋糕。以GSM為代表的數字移動通信技術具備機卡分離、全球漫遊、獨立組網等一系列新特性,可以滿足人們隨時隨地打電話的需求;而成熟的產業鏈和迅速增長的用戶規模驅動著網絡建設、運營成本、終端價格迅速降低,讓移動電話走進了千家萬戶。

2G時代的主要驅動力來源於通信技術的創新。通信設備商基於國際標準組織定義的系統架構,設計製造生產出符合產業標準的產品,再賣給電信運營商由其建設通信網絡,向最終用戶提供移動通信能力。

移動話音帶來的產業紅利被三個角色分享:通信設備商、電信運營商和終端製造商。電信運營商在2G時代處於最佳狀態,那個時候做移動通信生意的,輕輕鬆松賺得盆滿缽溢。尤其是跨國的移動通信企業,受益於移動通信和全球化兩波潮流的疊加,走上了巔峰。

在通信產業的設計中,3G不僅支持話音業務,還可以支持數據業務,讓個人用戶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這個創新讓整個產業都希望複製2G的成功,但事實上,通信技術的創新只能讓用戶可以使用互聯網,但無法帶來足夠的產業增量,3G給電信運營商帶來不是收入的增長,而是為了獲取牌照和頻譜資源帶來的債務。

轉瞬之間,4G來了,大屏手機和互聯網應用的成熟,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企業的創新,不僅增加了用戶的信息消費額,還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巨量投入,形成了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產業蛋糕。

與通信技術的創新不同,互聯網企業是在標準化的信息服務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創新。通信行業是標準化+分布式,不同運營商採用不同廠商的設備,但接口標準是一致的;互聯網企業是集中模式,采取事實標準,所以產品在完成調整之後可以立刻實現全網升級。在不斷的升級迭代以及激烈的競爭中,互聯網企業不斷完善產品的客戶體驗,也逐步對客戶進行教育和改造,直至我們每個人都適應了線上購物、移動支付、手機導航等新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移動互聯網的產業紅利最終被通信設備商、電信運營商、終端製造商和移動互聯網企業分享,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雖然眼睜睜看著互聯網企業分走了一大塊蛋糕,讓自己的分成比例下降了不少,但平心而論,如果沒有互聯網企業的加入,沒有產業增量,電信運營商的流量收入又從何而來呢?

總之,2C的數字化成功是先進技術商用成功,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產業增量空間存在。2G時代這個空間是自然形成的,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話音進行交流的需求;而在4G時代,高速數據通信網絡和大屏智能終端提供了基礎設施,移動互聯網的創新帶來了產業增量拓展空間。抓住這一機遇的成功者,是在合適的時間點用合適的技術佔有了產業增量空間,連豬都能飛起來,更何況那些聰明人呢。

2C業務很難撐起5G的市場空間

那麽按照這一規律看,2C業務能給5G帶來足夠的產業增量麽?經過半年的研究和觀察,我對此持悲觀的態度。

一方面,個人數字化業務發展接近天花板,創新變得越來越難。

對於絕大部分個人應用來說,4G提供的數據通信速度已經基本能滿足需求。而且經過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如今絕大部分互聯網應用的客戶增量和紅利基本耗盡。

雖然還有AR/VR等新的技術板塊,雖然還有無人駕駛等新的應用場景,但從技術成熟度和成本來看,基於這些技術的業務開發和普及還需要不少時間。

那麽5G終端呢?不得不承認,終端市場本身就是一塊很大的蛋糕,這方面的分析我在《折疊屏+5G:終端廠商的“太空競賽”》裡詳細介紹過,核心觀點是:5G手機會成為今年終端廠商創新的主旋律,廠商一方面會收割技術嘗鮮者的紅利,另一方面是借此展示自身的技術儲備。但在市場上,絕大多數老百姓沒有對5G的業務感興趣的時候,是不會去選購價格昂貴的5G手機的。

所以,目前運營商對5G的2C業務設計,仍是圍繞通信技術的創新特性來進行,比如遊戲加速包或者達量加速包,是希望用戶付費購買更高的網速。這樣做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的調調,但個人以為在通信行業有兩層風險:

第一層是客戶能否認同和接受這種生意模式,會不會認為這是變相漲價和收黑心錢?一旦有客戶投訴和質疑,行業監管機構又會如何判決?這兩天已經傳出謠言說工信部為了體現5G的高速,要求運營商對4G限速,未來如果有陰謀論,說運營商為了賣加速包而故意限速,這個黑鍋能甩出去麽?

第二層是運營商的同質化競爭模式,再好的商業設計都可能被競爭打殘。三家運營商中,如果有人提供付費加速包業務,那競爭對手會不會在套餐裡提供免費加速的資源(比如每月可以使用兩次免費加速,每次一小時之類),甚至直接把加速包和常規業務捆綁為新套餐。

如果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建立在供應商的能力上,那麽這種競爭優勢很難長久;而事實上,現在國內三家運營商在5G領域的業務和商業設計嚴重趨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三家的創新想法都來自於同樣的供應商。同質化競爭,除了打價格戰,還能怎麽打?

更何況現在還有新玩家——廣電。這個光著腳進場的新選手會不會有新套路,現在誰也說不好。

而另一方面,2C業務難以撐起足夠的市場空間,是因為5G沒有那麽快覆蓋全國。

移動性是個人客戶使用移動通信時,非常關注的又一特性,客戶缺省地認為,在自己的移動過程中,網絡應該是連續覆蓋的,通信是無感知可以自動切換的,2G如此,4G如此,5G也應該是這樣。

而5G建網存在的客觀困難:

第一,5G的基地台需要部署得更密集,這不僅導致建設投資加大,也意味著需要更長的建設周期,所以不可能在短期之內把5G覆蓋做到和4G一樣的效果。

第二,5G的技術標準發布時間不久,產品成熟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帶來的組網難度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低時延等特性在實際商用的時候,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運營商很可能采取相對保守謹慎的方式,不會蒙眼狂奔。

第三,5G的高速率低時延,還需要配套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如果傳輸網、核心網、接入網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不到位,都會導致整體網速下降、性能不達標。

還有很多我可能沒有想到的實際問題,都會影響5G的建網速度和實際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合理的建網方式是先在一個特定區域內建成試驗網,在試驗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而這種模式,並不能很好地滿足個人用戶移動性的要求。讓用戶拿著5G的手機在4G和5G網絡間頻繁切換,所有人都會覺得不爽。

【小結】

從2C業務的成功經驗複盤,再看5G的技術特點和發展現狀,個人以為,將5G的成功賭在個人客戶領域,風險是非常大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今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先從2C業務做起來,才能驅動技術不斷進步,推動4G時代向5G網絡的發展和過渡。

目前的2B需求,撐不起足夠的產業空間

所謂2B,就是面向企業客戶的業務。企業市場與個人市場的差異,在很多文章都反覆討論過,這裡我就不再深入說。

反正,大家都已經明白,2B的玩法和2C在很多方面不一樣,不能把2C的成功模式和經驗,簡單套用到2B領域。

但明白了什麽是錯的,並不等於知道了什麽是對的。

如今在2B領域裡,數字化企業仍在苦苦探索路徑,並沒有找到成功的"套路"。在2B數字化領域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後,這個想象中的富礦,並沒有帶來期待中的收益。

炙手可熱的工業互聯網已經炒了很多年,回想當年的行業標杆,最典型的是通用Predix平台。

作為軟體平台,Predix提供了連接的安全監控,工業數據管理,工業數據分析,以及雲技術應用,結合通用自身在產業的積累以及開放合作的模式,不僅吸引了媒體和行業的關注,更是拉來了思科、英特爾等行業大佬一起搞。

可如今,涉及GE的新聞幾乎全是失敗和負面,在資本市場的失望聲中,Predix被爆待出售,最終從GE中剝離出來。行業龍頭老大都是如此的命運,後面跟隨模仿的小弟以及產業鏈的下遊就更難了。

很多在2B數字化浪潮中掙扎的創業朋友向我訴苦:

一方面,面對大量的無法複製的個性化定製需求,成本居高不下,根本壓不動;

另一方面,企業客戶的投入非常審慎,即便最終簽單了,額度也比預期低很多,遠不及傳統的非數字化項目,就這樣,還得陪著笑臉,感謝人家給面子。

實體企業本來有自己的IT系統,現在要聽你的建議,進行數字化改造,目的是要通過新技術提升效率,精益運營,降低成本。

如果加上配套的成本之後,客戶發現和預期完全不符,數字化的投資增加,比成本的節約還高許多,這樣的項目能算成功麽?客戶能滿意麽?

電信運營商看到物聯網的空間,內心是非常歡喜的,於是也在布局和發展物聯網。

無論是底層的通信網絡、專用的通信模組,還是行業應用、大數據、雲平台,有的自己搞,甚至拉上合作夥伴們一起上,也是風生水起。

看上去,電信運營商成功了,他們最擅長賣基礎連接,而物聯網的連接數確實快速增長了。

然而,連接數雖然多,但在看不清前景的情況下,客戶願意支付的費用非常有限,實際的市場空間真不像谘詢報告裡預估的那麽漂亮。

物聯網的成本雖然相對較低,但物的單點連接價值僅僅是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最後一算總账,還是有賠本賺吆喝的嫌疑。

雪上加霜的是遇到了資本的寒冬, 2B數字化的故事並沒有打動投資者,本是拓展市場空間的最有力的手,如今卻在緊緊捂著自己的錢包。

只有專業人士深度介入,才能誕生新產業空間

講來講去,現在數字化給企業客戶帶來的價值,主要都是降低成本,這樣是很難把市場空間做起來的。

想想以前的發展歷程,個人數字化的市場空間是怎麽創造出來的?

電信圈的人也曾對個人數字化有過許多憧憬:

在2G升3G的時候,我們以為殺手級業務是視頻電話;

3G升4G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殺手級業務是視頻電話。

那麽,到了5G的時候,我們最初想到的殺手級業務是什麽呢?

是高清視頻電話。

只想到通信、連接、打電話有關的應用場景,我們的腦洞開得不夠,這是受限於我們的專業知識和背景。

後來,移動互聯網興起,基於個人的體驗和需求,有了支付、社交、導航、電商等等一系列創新,最終解決了個人數字化的各類需求,甚至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最終來看,是個體基於自身體驗提出的創新,形成了2C數字化的產業增量。

與此類似,最終提出2B數字化的價值增量需求,創造2B數字化的產業增量的,也應該是行業裡的人。

驅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最初的應用只是抽水泵,解決的是采礦業的問題。

16世紀末到17世紀後期,英國的采礦業,特別是煤礦,已發展到相當的規模,單靠人力、畜力已難以滿足排除礦井地下水的要求,而現場又有豐富而廉價的煤作為燃料,促使許多人致力於"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試驗。

如果學習人類的科技史,就會理解蒸汽機的發明有其偶然性,但也是基於此前幾個世紀的科學研究和實踐積累,比如氣體動力學、半球試驗、活塞的發明等,最終在專業領域強烈的需求驅動下,修成正果。

後來,瓦特的設計和發明對蒸汽機進行了改良,大大提高了效率,這樣燃煤消耗驟然降低,成本的下降使蒸汽機可以遠離煤礦,為鐵礦的開採和鍋爐的築造提供動力,生產出更多的蒸汽機。

後來,不斷有新的發明者把蒸汽機和各種技術發明組合起來,工業領域的軋鋼機、民用領域的新磨坊、交通領域的蒸汽機車等等,一個個地誕生。

最終,蒸汽機改變了千行百業,改變了世界。

既然我們把5G看成新一代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不僅要借鑒個人數字化的成功經驗,更應該回顧反思一下,當年2B產業進行全面變更升級的歷史。

數字化和工業相結合,不僅僅是降低了成本,而應該是產生新的生產力和價值。

這方面的創造者,肯定不是通信圈的,也很可能不是IT圈的,是傳統產業領域的專業人士掌握了新技術的特性和能力之後,把新技術應用在他們熟悉的領域,去解決真正的問題。

技術成熟度和成本限制了5G拓展空間

除了產業空間之外,技術因素也是不能回避的。以我對技術的理解,目前5G的成熟度還不能全面滿足企業客戶數字化的需求,即便實體企業有了想法利用數字化產生的產業增量,實際應用也未必能實現。這種不成熟至少表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是技術標準的問題。

3GPP是通信行業的標準化組織,是5G技術的核心動力源。據介紹如今他們已經接受了超過10萬個與5G有關的技術提案,這既證明了5G對於未來的重要性,也體現出技術標準領域的巨大工作量。

如今R15版本已經發布,理論上運營商可以依據這一版本進行網絡建設,但是因為R15版本中以eMBB(高速率)為主,企業客戶關注的ULLC(低時延)、mMTC(海量連接)等特性並沒有包含在這一版本中,所以即便在試驗網中運營商和設備商合作,提供了部分功能,也不排除最終標準發布之後還要再調整。

由於存在風險,運營商並不敢大規模建網和商用,而企業客戶在5G上的謹慎也就可以理解了。

好在,不需要等很久,R16計劃明年3月份就發布了。

第二是技術成熟度和穩定性問題。

技術標準既是通信產業基礎,又是設備廠商研發的目標,要實現技術標準裡定義的指標和參數並非易事。

無線空口(空中接口,就是無線通信終端用戶與基地台的無線傳輸)保持穩定很難,抖動對於通信質量的影響很難控制,尤其是5G的高頻段,更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一些企業應用對於無線的抗干擾能力要求很高,如何提供穩定可靠低時延不間斷的通信連接,對於設備商和運營商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網絡切片是5G非常重要的特性,在一系列科普和宣傳材料中被反覆提及,也是眾多企業客戶最期待的通信能力。但同時網絡切片是一個端到端的複雜的系統工程,實現起來相當複雜。核心網需要進行NFV(網絡功能虛擬化),支持SDN(軟體定義網絡),還要把接入網、核心網、數據和服務網絡組合在一起。不僅是一系列技術的組合,也還需要複雜的運營管理。

第三是個性化需求的實現成本問題。

把蒸汽機的發明歸功於瓦特,並不是因為他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而是因為他的一系列創新提高了蒸汽機的運行效率,帶來了運營成本的大幅下滑。這一質變,使蒸汽機可以離開煤礦、河流這些資源地,安裝在任何一個地方,才讓蒸汽機帶來的動力提高了千行百業的工作效率,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將新技術應用於實際生產中,最大的挑戰是把成本降到客戶能接受的程度。如今5G的網絡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還都很高,企業客戶不願意支付高額的通信費用,運營商不願意為巨額的投入買單,這種形態下5G的發展很容易陷入僵局。

無論是電信運營商還是移動互聯網企業,他們在2C領域的成功都是先形成一個產品,然後面向海量客戶進行複製和行銷,靠規模攤薄了成本。而2B領域的個性化程度非常高,如果找不到有效降低個性化需求實現成本的路徑和模式,隻考慮單一生產要素成本的降低,是達不成成本下降的量變的。

推動成本下降從質變走向量變,需要各方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想象力,一起努力。這裡包括通信設備商、電信運營商,也包括在行業市場打拚的創業者和應用開發商,甚至還包括一些看似無關的領域的進展和突破。

【小結】

對於2B領域的數字化來說,市場空間並不是已經客觀存在的,而是需要我們去探索,去挖掘。空間的拓展有賴於產業整體的優化和成本的降低,並不是簡單地降低連接費用就能解決的。

從歷史來看,這一過程也是漫長的。從1712年紐科門獲得蒸汽機的專利權,到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足足百年。如今只是5G元年,2B數字化的變革帶來的新的產業空間,似乎還要很久才會完全打開。

也就是說,眼前看2B,也難以給我們帶來期望中的產業增量。那麽,5G的驅動力,究竟何在?

家庭數字化的創新模式更接近2C

厄舍在《機械發明史》一書中提出,每一項發明都遵循以下四個順序:

第一,意識到存在未能得到滿足的需求;

第二,認識到滿足這種需求的現有嘗試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或者缺少某種東西;

第三,對矛盾或者缺少的環節有了一種突然的洞察力;

第四,對解決方案進行"關鍵性的修正",在這一過程中把洞察逐漸改進乃至完善。

事實上,中國移動互聯網在2C領域的創新,就是這麽成功的。

創新者體察到自身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或者是看到,有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需求,但還不完美),然後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嘗試著去實現和完善,最終滿足了這些創意和需求。

但在2B的數字化領域,如果不是產業內部的行家裡手,行業外創新者意識到的需求未必真實存在,甚至對於缺失和矛盾的洞察未必準確。

比如,通信圈的技術專家做智能交通,看到的問題未必是根因,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能讓業內人士笑掉大牙。再加上做項目和產品的時候,還可能摻雜一些其他的因素,結果往往是撞了個頭破血流,還不明白自己是怎麽死的。

幾乎所有分析2C和2B差異的文章,都提到過2B領域可複製性差的問題。

個人客戶市場基本是以產品為中心的,個人客戶擁有的是選擇權:你可以選擇用還是不用,或者從產品列表中選擇自己認可的選項,但是不能任意改變產品的特性。

因此,對於產品供應者來說,就可以通過批量複製來降低供給成本,達成盈利目標。

而企業客戶需要的定製化開發和個性化特性,這些需求引發的成本,是不能通過規模來攤薄的,每個客戶的需求都不一樣。

能不能將共性能力沉澱為平台呢?

理論上可以,但在實踐中,一是共性的能力平台比較薄,商業價值不高;二是在平台上的定製化開發、集成等工作量也不低,可複製性差導致成本降不下來,這是2B數字化發展不好的關鍵因素。

從這個角度看,家庭市場更像誰呢?當然是更接近個人市場的情況。

總結一下,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員,都可以對需求有切身的體驗,開展創新尤其是對存在問題的分析相對容易。

同時,面向家庭市場的產品和業務是可以量產和複製的,這一特徵也和2C類似。

因此,相對於2B,2H的創新門檻相對低不少。我們嘗過2C數字化創新甜頭,借助2H的機會開創新空間,對於很多人來說,要比去企業裡摸爬滾打要容易多了。

家庭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逐漸就位

曾幾何時,電信運營商在家庭市場的競爭,是移動通信市場的附屬品。

在中國移動沒有拿到寬頻牌照的時候,中國電信就推出了殺傷力極大的"e9套餐",把個人手機、寬頻、固定電話三個業務打包在一起,不僅資費可以優惠,還能一個账號管理全家網費、通信費和新業務資費。

由於中國移動不提供寬頻業務,因此,中國電信可以利用寬頻的高收益去補貼移動電話業務。在很多地方,中國電信充分利用了牌照優勢,從中國移動手裡搶奪了不少移動客戶。

對於中國電信的寬頻客戶來說,可以免費增加一個電信手機號碼,通話也接近免費,那為何不辦一個?

後來,中國移動借助鐵通拿到了家庭寬頻的經營牌照,再後來自己也有了牌照,開始和電信、聯通正面交鋒,你是買寬頻送手機,我是移動用戶免費用寬頻,家庭寬頻市場從電信聯通的糧倉迅速變成了紅海。

借助城市化改造的時機以及強大的資金優勢,中國移動采取非常激進的市場策略,推動了家庭寬頻市場的普及、降價和光纖化,為接下來智能家居等數字化家庭產品創造了條件。

一方面是客戶的需求驅動,另一方面是AI和VR/AR等概念的技術驅動,越來越多企業將資源投放進來,智能家居產品不斷更新,從最初的安防監控、智能門鎖,再到智能音箱、智慧屏,層出不窮。

如今,電信運營商已經意識到家庭市場的重要地位和商業價值,將2H作為獨立的市場空間來考慮和設計。

但在我看來,這項工作只是剛剛起步。

家庭互聯網,也就是我們說的2H數字化,不是特指某一個產品或者某一類能力,而是把通信網絡、終端產品、內容運營等放在一起,帶給家庭客戶良好的客戶體驗。

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體系化的規劃和引導,很多都只是在不同廠商的驅動下,把各類產品放在了一起,還沒有形成合力。

不過,隨著路越修越寬,路上跑的車也越來越多。連接、硬體,這些2H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基本就位了;應用、內容,我們在2C數字化時代有豐富的經驗和積累。看起來,家庭互聯網的市場空間爆發也許馬上就會開始。

隻缺一陣東風。

家庭數字化能否借上5G的東風

東風自何處而來?

萬眾矚目的5G,會不會成為加速家庭數字化發展的關鍵催化劑?

首先,我們看看電信運營商和設備製造商推崇的FWA(fixed wireless access),這一技術會不會加速家庭連接的基礎設施普及呢?

家庭寬頻接入的"最後一公里"實施難度大,這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既要與物業進行良好的溝通協作,還要預防二次施工和室內布線造成的損壞等。

在海外,家庭寬頻的施工會更多地涉及老舊地產物業的改動,所以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低、部署敏捷的FWA被很多海外的電信運營商寄予厚望。

而5G的速率基本能滿足家庭寬頻的需求,認為非常適用於光纖還未到戶的家庭和中小型企業。

在國內國內,由於光纖到戶的普及,FWA的需求場景與海外不同:

首先,初期是在5G終端普及度不高、應用不成熟的情況下,主要還是將5G信號轉換為WiFi,實現終端的接入。

這種場景對5G試驗網有價值,但畢竟無線的帶寬是有限的,而有線的帶寬是無限的,在有光纖接入的情況下,用5G進行接入並不一定是最佳方案。

如果國內運營商FWA的應用場景是解決局部的寬頻接入,那麽規模受限,投入產出比應該不會太高。

其次,5G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既然2C和2B的空間有限,2H會不會借力獲得更多的投資呢?

2C場景是一個連接一個客戶,而2B和2H的場景都是一個客戶多個連接,物聯網提供的是連接數的上升空間,但客戶的數量其實不如個人移動通信市場,連接單價的下降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靠連接產生的市場價值不足以驅動5G,還是要通過應用和運營產生產業增量。

面對幾億家庭構成的2H數字化市場,如果有亮點、有創新,還是會讓資本市場動心的,尤其是現在,其他領域的好項目也不多啊。

前段時間,互聯網老將雕爺寫了一篇《真別懷疑了,"新消費"滔天巨浪來啦》,文章結尾宣稱"每一種消費品,看來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了。"

個人以為,如果有這個心力和資源,不如把2C的業務在2H的場景中重新看一遍,或許有更多的機會呢。

比如視頻業務,移動互聯網上的短視頻直播火得一塌糊塗,然而家庭互聯網的視頻內容和手機視頻並不一樣。

二者之間的差異不僅是小螢幕和大螢幕的差異,而是:在手機上看視頻多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家庭場景中則是在輕鬆的氛圍裡、用相對比較長的時間段去欣賞和體驗的。

可以預見,當家庭場景的硬體(包括連接和終端)全面升級之後,視頻的內容運營又會有一個新的空間。

結語

可能有人會說,你洋洋灑灑寫了這麽多,也沒說到底哪個2H業務能火啊?

是的,我這篇文章只是從市場空間,尤其是產業的增量空間視角去分析和判斷,具體哪個業務能起來,恐怕很大程度上看運氣。

而且,2H只是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一類業務,類似的還有車聯網帶來,或者別的機會點。

總之,要發展5G,我們要把腦洞開得再大一些,引入更多的合作夥伴和有志青年,共同培育孵化5G之花,希望它能健康成長,最終結出豐碩的成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