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喪偶式婚姻”如何寫?國劇和日劇給出不同破題法

《我們都要好好的》已於5月底在北京衛視完結。“喪偶式婚姻”“育兒”“離異”等話題引發觀眾討論,劇中男女主“斷捨離”的方式也給觀眾提供了另外的生活答案,以供參考。整體風格偏溫暖治愈,人生路上總有出口。

同樣於5月底完結的一部日劇《坡道上的家》,也涉及了類似話題,但更加嚴肅、深刻與殘酷。

《坡道上的家》以一起犯罪案件為引子,從陪審員的視角切入,對主婦困境重重的生活進行全景呈現,從而掀開整個社會隱藏已久的家庭矛盾與創傷。

8個月大的嬰兒被溺死,凶手竟是其親生母親。

事件一發生,震驚了包括女主沙子在內的所有日本民眾。大家的反應也大致相同:這種人怎麽配做母親!

但悲劇的產生總有緣由,懲罰“惡人”並非目的,杜絕悲劇的發生才是根本。

女主沙子除了作為替補陪審員以外,也同樣是一位母親。當被告細枝末節的回憶浮出水面,沙子的真實生活狀態也被暴露無遺,她從排斥案件、痛恨被告,到了解真相、感同身受,也從溫婉柔和、逆來順受的妻子開始轉變……

對被告“體貼入微”的丈夫、“分擔”家庭重任的婆婆、“關心”別人家嬰兒是不是沒發育好的路人甲……

精神壓力的極刑都是從不以為意開始的。

比如《我們都要好好的》中的尋找,同樣過著看似優渥的生活,可打不開的心結、日複一日的壓力,在身邊人的“理所應當”中,漸漸發芽、積累。

對家庭能夠做到50分就是模範丈夫了,無法做到100分的妻子永遠需要努力。

擔任替補陪審員之後,沙子偶爾會力不從心。回家晚了沒來得及做飯,於是在超市買了速食;孩子偶爾需要放在爺爺奶奶那裡照顧,卻對因寵愛變得驕縱的女兒束手無策;旁聽“弑子”案件導致心情無法穩定,回到家會多喝兩瓶啤酒……

這樣的細節與小情緒在旁人看來,卻成了“失敗母親”的寫照。得到了旁人的一再提醒,“不要勉強自己”“你沒發覺自己變了嗎”“孩子哭你不管,你這是在虐童”……

似乎當了母親,就會被人忘記她首先是個有七情六欲、會疲憊、會焦慮的人。

沙子自身的經歷在腦海裡重現,又在旁聽著被告人的回憶,她看見被告麻木的表情,也同時看清了自己叩門無聲的現狀。每句解釋的聲音都好像傳進了黑洞,無法將自己變成溫柔積極的妻子、任勞任怨的母親,你就必須承受一切質疑與責問。

《坡道上的家》構思方式十分巧妙。

以案件為開端,但並未將重點放在破解案件上,被告的自白也屈指可數,線索甚少。

此劇將視角放在了沙子身上,她與被告驚人相似的背景,讓觀眾好奇被告的難言之隱在哪,沙子的情感轉變會去往何處。被告的每個片段經歷都通過沙子的推測,進行了明暗對比,將法庭上看不見的另一可能性娓娓道來。由此,盤根錯節的家庭問題、過分嚴苛的社會要求也逐漸顯露。

於是,“喪偶式婚姻”“家庭主婦”“婆媳關係”“育兒觀念”“家庭畸形責任分工”等問題全部一一呈現。《坡道上的家》是整個社會背景的深刻探討。

“弑子”的除了被告人母親,還有一系列家庭成員以及監視者的眼光共同造成的精神壓力。

《坡道上的家》的結局有兩點。其一,“弑子”的母親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法律也同時考慮到了人情方面,予以量刑;其二,沙子堅守家庭,不會因一時沒做到完美而否定自己,給予自己極大的精神壓力。

結局上,對《坡道上的家》的主旨稍有削弱。熊孩子突然不熊了,丈夫突然懂得寬慰妻子了,編劇給了沙子繼續堅守家庭的理由。但觀眾看到的,只是沙子一人的改變與成長,從逆來順受到意識覺醒。很顯然,“妻子”的轉變無法解決女性在社會上的生存困局。

而《我們都要好好的》中同樣背負巨大精神壓力的尋找則選擇了“出逃”。她與丈夫離婚,治療抑鬱症同時追逐事業夢想。

與《坡道上的家》對社會群體的全景式展現不同,《我們都要好好的》講述的是個人抉擇。它存在兩條對比線,男女主離婚後各自的成長軌跡,這樣的彼此對照與轉變,是解決矛盾根源的一種方法。

《我們都要好好的》向外展望,一別兩寬,給觀眾提供了一個選擇樣本。更溫暖、自由,也更加戲劇化。這種選擇難以複製,因為“斷捨離”之後的路會不會更精彩,誰也說不準。但《我們都要好好的》這一創作思路極為別致。

《坡道上的家》向內化解。坐在審判席上的沙子自行接收與自身類似的遭遇,自我否定、批判、糾葛,又自我疏通、清醒、成長,最終回歸平靜溫馨的家庭。《坡道上的家》在結構上,將沙子與被告之間反覆投射,讓沙子被兩個精神空間來回拉扯,以此對社會問題的挖掘更深刻、尖銳。但在結局上,或許編劇也未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文/申兌兌】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