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突然,主持人李詠因癌症病逝,正確防癌從現在開始 | 健康課堂

瞄準正上方,速速點 藍字關注我們

10月29日,李詠妻子哈文發文: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因為事發突然,很多網友留言,表示不敢相信…

在我們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應該對癌症引起高度重視。

為什麼得癌症的越來越多?

為什麼有些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

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呢?

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為什麼有些癌症發現就是晚期?

在大多數人心中,癌症往往與「絕症」是同義詞,癌症的可怕源自人們對不治之症的恐懼,事實上,癌症的真相遠比上述理解更複雜。


從發病部位來看,癌症其實是由數十種疾病組成的大家族,人從頭頂到足趾,從內臟到皮膚,身體的各個部位均可能被癌症光顧,科學家在調查了人群中各種癌症的發病率之後發現,以平均壽命來估算,每個人一生中患癌的可能性在1/3以上!癌症其實是常見病,它的影響之大,受害者之多,治癒之難,足以使它排在人類疾病榜的前列。


雖然癌症很常見,但癌症的發生卻是在暗中進行的,眾所周知,人體由細胞組成,每一個細胞都在為機體的正常運轉而勤勤懇懇地工作。

但是,如果正常細胞中出現了某些「叛徒」,人體就會有麻煩,而癌細胞恰恰就是正常細胞中的「叛徒」。


在癌症發生伊始,少數幾個「叛徒」並不能被檢查出來,這時候身體也不會感到任何不舒服,直到這些「叛徒」的數目發展到幾億個而形成癌組織,才勉強可以被肉眼發現,這些癌組織稱為病灶。

因此,早期發現內臟器官中的癌症病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這些癌症一旦出現癥狀,則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叛軍」已成氣候,治療起來會很困難,胃癌、胰腺癌等都是如此,相對而言,接近體表部位的癌症,如乳腺癌、皮膚癌等,由於其容易被發現,治療效果就要好一些。

為什麼得癌症的越來越多?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2000 年的時候,20歲到39歲的年輕人每10萬人有大約40個腫瘤發病,2013年的數字變成了70個。數據漲了80%。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癌?

和生活方式脫不了乾係。


1、熬夜是家常便飯
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原型,因惡性淋巴瘤去世的插畫師熊頓,曾說:經常熬夜畫畫,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感覺總有做不完的活。所有K歌必定刷夜,聚餐必喝大酒,刨去加班的苦逼時光,生活的確五光十色。!


2、一坐一整天,不運動
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下班回家沙發上一躺看手機,很少起來活動。這些不好的習慣就導致了腸胃蠕動慢,身體代謝也易出問題。

3、飲食無辣不歡、越冰越爽
長期喜歡喝冷飲,越冰越爽,喜歡吃辣,無辣不歡。這些都很傷脾胃。飢一頓、飽一頓,飲食不規律,也會影響正常的腸胃功能。


4、仗著年輕,不把病當回事
很多人覺得自己年輕,小病沒事,也得不了大病,不去醫院。所以有時會錯過疾病最開始的信號,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等到發現,已是晚期,後悔莫及。

防癌體檢有必要做嗎?
防癌體檢一般建議一年做一次,但是諸如B肝表面抗原陽性的體檢者(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就不是一年一次篩查了,要改為六個月或八個月做一次肝癌檢查。


防癌體檢會更關注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物,即反映腫瘤存在的化學類物質,它們的存在或量變可以提示腫瘤的性質。


一旦血液中腫瘤標誌物數值升高,確實表示健康出現一定的問題。比如攝護腺癌、肝癌等,它們屬於特異性較強的癌症,腫瘤標誌物會反映癌症存在。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能確定是患了癌,需要再次做針對性的檢查,檢查癌症最準確有效的只有病理檢查。


如果腫瘤標誌物的數值持續升高,就要懷疑是癌變在發展,要立即結合進一步檢查尋找原因,必要時通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假如是癌症患者手術後發現標誌物持續增高,就要考慮複發的可能性。然而有時,即使腫瘤標誌物不高,也不意味著排除了患腫瘤的可能性。

健康體檢是一個由大到小篩查疾病的過程,發現問題後將範圍一步步縮小,明確疾病。對於體檢大家要理性看待,檢查時注意醫生提示,積極配合。主動告知醫生你的身體狀況、健康狀態、家族史、病史等情況,增加針對性體檢,並且根據體檢報告顧問醫生是否需行進一步診治。


哪些人群容易患癌?如何預防?

有人認為,抗癌實在太多的條條框框,哪裡能夠記得住。其實,你只需要記住一個數字「5」,抗癌其實沒那麼麻煩!

預防腫瘤,5字當頭

腫瘤是一種生活方式相關性疾病,1/3的腫瘤與日常飲食及營養有關,消化道腫瘤與飲食的關係更加密切。通過合理營養,調整飲食習慣可以預防30-40%的腫瘤。

研究發現,紅肉可以增加多種腫瘤的發病率,而白肉沒有這種作用。加工肉與紅肉的作用相似,也會提高多種腫瘤的發病率。從預防腫瘤的角度來說,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圈養的不如放養的,陸地的不如水裡的,河裡的不如海裡的,加工的不如新鮮的。

動物肉類與人體蛋白質組成接近,屬於優質蛋白,遠遠優於植物蛋白,我們不可能不吃肉。但是,我們應該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建議改吃白肉,推薦每周白肉2-4次,不超過5次;每次50-100g,不超過100g。

5份

預防腫瘤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量。

水果、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對正常人群尤其是兒童及青年具有良好的腫瘤預防作用,對腫瘤患者則可減少並存病如心血管疾病,進而延長腫瘤生存時間。

美國癌症學院推薦每日5份果蔬,每一份蔬菜當於100g蔬菜,每一份水果相當於一個自然計量部門水果如一隻蘋果,一根香蕉,一個橘子,一個梨子,一個芒果。半杯100%果汁相當於一份水果,半杯100%的蔬菜汁相當於一份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薑、綠茶、草莓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腫瘤生化特性。深綠色及黃色果蔬植物化學物含量最為豐富。水果、蔬菜提倡生吃,任何烹飪方法均可大量破壞其中的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質,從而削弱果蔬的防癌作用。

5次與50分鐘

體力活動既是一項有效的腫瘤一級預防措施,也是一項有效的腫瘤三級預防措施。

通俗地說就是無癌防癌,有癌治癌。研究發現,健康人群的體力活動對乳腺癌、結腸癌、攝護腺癌、肺癌、子宮內膜癌均具有明確的預防作用。

最新研究報告,體力活動可以將乳腺癌、結直腸癌患者的死亡風險降低30-50%,這是任何一種藥物治療都無法達到的療效。

2010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推薦:腫瘤患者在日常生活體力活動以外,每周至少5次,每次30-60分鐘的中強度及高強度體力活動。每次45-60(約50)分鐘的中強度體力活動更好。

50歲

50歲是一個腫瘤發病風險開始顯著升高的年齡,因而是一個應該開始腫瘤全面篩查的年齡。

有研究建議:每年一次全身PET-CT(或胸部CT、腹部CT、腦MRI、盆腔MRI),胃鏡、腸鏡、甚至膀胱鏡,血液腫瘤標誌物CEA、CA19-9、鱗狀細胞癌抗原、攝護腺特異抗原、CA125、AFP及大便潛血實驗。

對腫瘤高危人群:(1)曾經患過腫瘤,(2)一代血親如父母、兄弟、姊妹中有2人及2人以上患有腫瘤,(3)特定基因變異,(4)炎性腸病及(5)家族性腸道息肉者,則應該在50歲前即進行腫瘤全面篩查。

美國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03-2009年美國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達到65.8%,其中男性66.4%,女性65.3%。而中華醫學會報告的中國腫瘤患者的整體5年生存率僅僅為22%。

差異如此巨大的原因非常多,早期發現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而腫瘤全面篩查是早期發現腫瘤的最佳手段。

控制煙草是預防腫瘤的一項重要措施。研究表明:任何年齡戒煙均可獲益,戒煙越早,獲益越大。

治療腫瘤,與狼共「5」

如果把腫瘤當作「狼」的話,那麼腫瘤就是我們身邊隨時可能吃掉我們的那條狼,腫瘤患者必須時刻面對身邊的這條狼,並與狼共「5」。

5次與0.5年

腫瘤根治術後的輔助化療療程一般應該為6-8次(3周方案)、8-12次(雙周方案),如果少於5次,則患者的療效會顯著降低。

營養不良腫瘤患者預後不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不能耐受化療而導致的化療療程不足。按照基本療程要求,一般0.5年(6個月)即可完成全部化療。所以,0.5年(6個月)對腫瘤患者來說是一個值得期盼的日期。

儘管絕大多數腫瘤患者可以耐受化療,但是實際上化療仍然是一件十分痛苦與嚴重摺磨的事情,這種痛苦與折磨不僅僅表現在身體上,也表現在心理上。所以,0.5年後,對腫瘤患者來說是一種生理的解放與心理的解脫。還有研究表明,如果化療時間不足5月,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會顯著縮短。

5天與5月

手術、化療與放療是治療腫瘤的三個傳統手段,但是每一種治療手段都可能導致併發症。開放手術後機體會經歷一個由低潮期、漲潮期與恢復期組成的系統過程。

開放手術後第5天,如果沒有併發症,患者一般都已經進入恢復期,此時,患者體溫、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下降,並日趨正常。患者可以恢復正常口服飲食。

手術後第5天,如果患者沒有異常情況出現,外科醫生可以鬆一口氣了:說明手術關基本度過。腔鏡手術創傷較小,患者恢復較快,手術後第5天可以出院。

化療的毒副反應一般開始於化療後數小時,於化療後2-3天達到高峰,第5天后基本恢復正常。

放療的營養毒副反應遠比化療嚴重,表現為兩個「遠」:遠隔效應與遠期效應。遠隔效應指非消化道、非腹部放療,可以導致消化道反應;遠期效應指放療毒副反應持續時間遠比化療長。放療後5個月左右才能恢復正常,甚至終身不能恢復。

5年

5年對乳腺癌患者來說是一個應該記住的日期,因為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時間一般為5年,也就是說5年後無需繼續服用內分泌治療藥物,因而無需承受內分泌治療帶來的種種不適與副反應。

5年對所有腫瘤患者來說也是一個特別的日期,因為如果過了5年,意味著腫瘤複發與轉移的危險已經大大減少。

往期健康知識回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